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寓言四则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Word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寓言四则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寓言四则教案与教学反思连连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赫拉(hè
) 宙斯(zhò
u)
庇护(bì
)粘住(zhān)
(2)词语释义
庇护:
袒护;
保护。
庇,遮蔽,掩护。
添头:
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爱慕:
因喜爱而向往。
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歌:
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3)词语辨析
“庇护”和“袒护”两个词都有“保护”的意思。
“庇护”则重于“庇”,多指有意识、有目的地掩护他人的缺点、过错或罪行,语义较重。
“袒护”侧重于“袒”,强调一种情感上的偏向,多指出于私心偏爱而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他人错误的思想行为。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答案示例:
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他此刻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
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
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扬长避短。
4.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骄傲自满。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试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1)赫尔墨斯的性格:
赫尔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现出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赫尔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赫拉的值多少钱。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表现他自以为是的性格;
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表现了他自命不凡的性格。
(2)蚊子的性格:
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战胜对方,所以他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的话,表现出它到死才明白自己的缺点。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仔细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
“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
一个“笑”字,描写赫尔墨斯的表情,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形象生动。
2.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蚊子在与狮子的较量中,毫不畏惧智取强敌,打了胜仗得意扬扬的模样。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概括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深入文本,比较这两则寓言的艺术特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采用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时,却遇到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语,陡转之下便戛然而止。
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讽喻之意已暗含其中。
短短的一百多字,却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
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再一想,却又毫不奇怪。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下面两则是改动情节后的寓言,讨论思考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并说明原因。
改动后的寓言: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
“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
“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
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
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
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没有了。
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象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
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则寓言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天神赫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的道理。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骄兵必败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课前复习
复述两则寓言的寓意,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其蕴含的道理。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在我国的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如《杞人忧天》《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等等,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的寓言。
三、自主预习
吕不韦(?
—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
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宰相。
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等影响深远。
《列子》旧题为御寇著,但据后人考证,可能为晋代人所著。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博采众家学说的著作,又名《吕览》。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有二十多万字。
文章语言简明,常以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
全书共一百四十章,由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哲理散文和神话传说组成,思想内容较为复杂,文学价值颇高,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两小儿辩日”等。
(1)通假字
①身亡(wú
)所寄(亡,通“无”,没有)
②其人舍(shì
)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词
晓
若
因
中伤
(3)一词多义
闻
日
(4)文言虚词
其
之
于
(5)文言句式
①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示被动)
②倒装句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B.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此求闻”)
③固定句式
奈地坏何(“奈……何”,拿……怎么办)
三、朗读指导
节奏停顿指导。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四、疏通文意
1.《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
“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杞人忧天》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五、合作探究
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1.“晓之者”是怎样为杞人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2.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担心是毫无根据且完全没有必要的。
3.你是如何看待杞人的行为与“晓之者”的解释的?
杞人的忧虑缘于他对自然、宇宙的错误认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但在今天看来,杞人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日、月、星辰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你还能从中国古代成语中找出一个成语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吗?
请把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述给大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
”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
”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
”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
”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
“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
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评价?
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这是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
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肯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的积极意义。
(四)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
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
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
突然,有一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等着奇迹的出现。
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
“守株待兔”现在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课堂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同时,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忧愁在所难免。
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
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七、练习设计
八、
板书设计
穿井得
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 道听途说
宋君令人问之 验证真相说话要防止
歧义,不要听
信流言蜚语
杞人
忧天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晓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寓
意 要消除没有根据
或不必要的忧虑
(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课堂小结
从风格上、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
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设置寓言故事情节。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不足之处
在学习后两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是和学生合作一起翻译课文,先由学生翻译,出现问题时,再由教师纠正。
可是,在最后一点翻译时,还是陷入了教师为主这个泥潭,出现了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