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06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03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卷Word格式.docx

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D.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1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

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

这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

C.中共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

6.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

“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

是役也,南北战欤?

人民与政府战欤?

革命与专制战欤?

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这一评论(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7.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8.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9.1941下表是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28个县88个村的统计,中农的户数、人口、占有土地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其它县也出现类似变化。

这可以反映出( 

年份

中农户数

中农人口

中农占有土地亩数

1937

5,184

29,401

94,184

1941

6,347

32,680

106,845

1942

6,547

31,882

106,630

A.该区城土地改革非常彻底

B.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封锁

C.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D.地主依然为土地革命打击的主要对象

10.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

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D.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11.孙中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曾说:

“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材料中的“运动”和“结合”分别指( 

)。

A.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亡与实现君主立宪相结合

B.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与争取民族独立相结合

C.五四运动、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国民大革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

1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了(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14.冯玉祥曾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直言不讳地指出:

“握政府之大权者,以不抵抗而弃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热河,以不彻底局部抵抗而受挫于淞沪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战事而言,全国陆军用之于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军则根本未出动。

此处所说“北方战事”指的是( 

A.长城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平津战役

15.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B.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C.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

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

材料描述的是(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C.颁布《临时约法》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7.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阔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并支持学生的进步思想

B.表面支持实质反对学生行为

C.施压北洋政府实现争权夺利

D.欺骗舆论积聚政治升迁资本

18.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

A.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

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这些规定( 

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20.中国共产党疾呼:

“全中国的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引发这一呼吁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一·

二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1.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

22.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中提到: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这段材料揭示了( 

A.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B.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

C.近代中国最重要历史使命是近代化

D.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

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

下面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24.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

“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

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B.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C.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D.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内忧与外患同时加深,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与下层社会的革命化同步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公约声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整理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

中国革命很快展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签订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个纲领”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2年至1925年中国革命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表现。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

“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

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

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革命的主要任务在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但仔细观察中华民国建立的实际情形可知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依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路上缓慢前行,故D项是最深层的原因,而ABC三项相比较而言只是表面原因。

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三民主义的内容②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③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⑤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2.答案:

从材料信息“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

”可知,美国援华的重要条件是“国共纠纷”的解决,联系1941年2月这一时代背景,由于美日矛盾的激化,美国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以中国牵制日本。

由此可见,美国援华的目的是抗日,而国共的纠纷不利于抗日的大局。

因此美国的声明意在敦促蒋介石协调国共矛盾,全力合作抗日。

故D项正确。

3.答案:

B

4.答案:

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其主要“新”在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等方面,C项正确。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五四运动为标志;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

5.答案:

A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革命运动是指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题干叙述的是1926年至1927年初农民运动的发展,从时间上来判断当属国民革命运动时期,A正确。

B、C、D项所述事件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

6.答案:

考查热点问题“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可以排除B项。

“政府命陆军大臣”这一官职,这表明应该清朝灭亡之前,“相见于江汉之间”表明斗争地点在湖北。

综合材料“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武昌起义符合这一评论。

事实上,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负责训练近畿各镇大臣)前往武汉镇压。

这篇评论以提问的形式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并且预言它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局。

7.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

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8.答案:

题干中的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另起炉灶”和站到社会主义阵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时间不符,A、D项错误。

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列强在晚清时期攫取了随意进入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而人民解放军的奋起反抗则是对列强这种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是为了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援助,且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为也无法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9.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期间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经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农数量的上升说明根据地土地政策的执行与建设成效显著,因此C项正确。

土地改革实行彻底的地方基本不会出现中农数量的增长,因为打土豪后实行耕者有其田,造就的基本是小农。

故A项错误。

中农发展并不能说明国民党的封锁,所以B项错误。

为了团结地主,这个时期地主不是打击对象,因此D项错误。

10.答案:

从中国共产党所发出的命令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人民的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时间不对,1933年这一时期红军长征还未结束;

C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各阶层”的支持;

D选项说法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的出此结论。

解答本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材料中所给出的时间:

1933年1月26日。

这一时期还是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所以不存在两党之间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因此可以排除C、D选项。

11.答案:

A、B、D三项均不属于学生运动,故排除。

12.答案:

据材料提到,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加,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故D排除。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影响

13.答案: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A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

B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

C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

14.答案:

依据题意可知本题考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A项正确,长城抗战发生于1933年,当时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都发生于日本全面侵华时期,蒋介石在正面战场抗战,平津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15.答案: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美国、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放弃在华特权,有利于中国、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团结抗击日本法西斯,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故B正确;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A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C错误;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知道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美国、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放弃在华特权,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16.答案:

根据材料信息“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不符,黄花岗起义并未建立政府,排除A项;

CD项说法与材料中的“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不符,排除。

17.答案: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吴佩孚是支持学生运动的,认为国民政府逮捕学生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实质上的内容;

C选项错误,吴佩孚施压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权力;

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描述不符。

18.答案:

从国民政府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学生的要求明显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体现出教育政策调整以维护自身的统治,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没有理解材料真实内涵;

C选项错误,国民政府并不是反对“救国运动”,并不代表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9.答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民不可能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B;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排除D;

由材料“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可见材料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故选C。

20.答案:

21.答案:

“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B项正确。

22.答案: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则不然。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由此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使命是近代化,因此C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立即走上近代化道路,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所以A项错误;

鸦片战争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日减,与题意相反,所以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D项错误。

鸦片战争是封建传统的清政府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一场较量,结果证明了工业时代的力量。

也说明清朝的落后,因此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鸦片战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近代化完成不了,鸦片战争所带来的民族耻辱就不会消退。

23.答案:

《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推行小农经济,《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

材料中所提及“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