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4048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题答案新修订Word格式.docx

(1)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第一,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2)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的关系问题。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九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绝不能把他们分裂开来或对立起来。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1)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第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第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5.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

(2)为什么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因为: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自有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形式自由权利的问题。

(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第十章思考习题和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1)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

第一:

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概况为: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十二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60年代初,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第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

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同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

“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

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

“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表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