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设计说明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00″,区域东西最大长度144km,南北最大宽度177km,拥有土地面积114.04万亩,其中规划土地面积39.0万亩。
牧场二队规划区位于一八一团团部以西六公里处,规划区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5.0km,土地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5万亩。
2.1.2气候条件
农十师一八一团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总的气候表现特点是:
属于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充足,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炎热干燥,春季风大风多,秋季凉爽宜人。
根据一八一团气象站30年气象资料分析,北干渠灌区气象特征统计值为:
1温度:
多年平均气温为4.2℃,七月份平均气温22.9℃,
极端最高气温为39.5℃;
一月平均气温-17.9℃,极端最低气温-42.5℃;
2积温:
≥0℃,积温3370.7℃;
≥10℃,积温2950.0℃;
3降水量:
多年平均降水量111.6mm,最大年值182.0mm,
最小年值48.9mm;
4蒸发量:
多年平均蒸发量2047.7mm,最大年值2556.5mm,
最小年值1480.7mm;
5日照:
平均日照2963.0小时,最长年值3225.2小时,
最短年值2412.2小时。
5~9月各月日照均在300小时以上,全年日照百分率65.3%,5~9月日照百分率均在70%以上,8月、9月日照百分率最高,分别为74%和75%,12月日照百分率最低为50%。
全年太阳辐射能131.4千卡/cm,其中作物生长期(4~10月)为103.9千卡/cm。
6无霜期:
多年平均无霜期152天,最长181天,最短119
天。
初霜一般为10月4日前后一周时间,终霜日期最早在次年3月底,最晚为5月底。
每年11中旬土壤开始结冻,封冻在12月中旬,解冻在次年3月下旬;
7冻土深度:
冬季一般积雪5~23cm,多年平均冻土深160~
180cm,最大厚度195cm,水面最大结冰厚195cm;
8大风:
本区大风绝大多数为西风、西北风,最大风速
23m/s,每年4~8月常出现8级以上大风和干热风,5~7月大风频率最高,6月、7月干热风频率最高。
8月以上大风平均每年3.2次。
主要
9灾害性气候:
灾害性气候主要有风害、寒潮、冰雹、霜
冻、洪水、干旱等。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哈密瓜、
油菜、苜蓿等作物。
2.1.3土地资源
㈠地形、地貌
一八一团灌区位于阿尔泰山系开则勒得格山南麓,北干渠灌区北依阿尔泰山南部低丘(俗称小黄山)即二级阶地。
克木齐河由北向南出克木齐山口纵贯灌区东部,流进克兰河。
克兰河由东向西流经灌区南缘,沿途冲积有S型河漫滩,典型河谷地貌,是良好的林地草场和冬季放牧地。
北干渠灌区坐落在一级阶地基座上,基座为三纪透水泥岩,阶面宽约9km。
地形大平小不平,自然向西倾斜(海拔高程540~514m),自然坡降1.6/1000~2/1000。
规划区地形比较复杂,区域以西与三营苛苛苏垦区衔接,最低处海拔高程495m。
按农业利用要求,本规划区地形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⑴较平坦地形
在100亩~600亩范围内,局部高差20cm~50cm,为较平坦地块,集中连片,现已零星开发了部分面积,为退耕还林还草地和零星种植面积等,开发难度较小。
⑵微起伏地形
局部地形相对高差50~100cm,因土层薄,不宜平整。
这种地块对于农业灌溉和机耕来说,都较为不利,在渠系满足灌溉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取节水形式进行农业灌溉。
⑶起伏地形
局部地形高差大于100cm,地形复杂,高包、洼槽点缀其间,一般属不宜农用地,规划时将其圈出。
㈡土地面积
一八一团所辖区域总面积749.27km2,其中垦区487.80km2,山区草场256.61km2,独立工矿交通用地4.86km2。
据农十师2006年统计提要,2006年一八一团拥有耕地面积14.4万亩,总播种面积13.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68万亩。
根据额尔齐斯河流域总体规划,一八一团灌区至2010年规划灌溉面积达到18.65万亩,其中北干渠灌区达到11.79万亩,2020年规划灌溉面积达到24万亩,其中北干渠灌区达到17.35万亩;
根据规划,至2020年一八一团新增灌溉面积8.42万亩,其中北干渠灌区新增灌溉面积5.56万亩。
㈢土壤概述
一八一团垦区土壤有5个土类,35个土种,分别为棕钙土,占60.50%;
草甸土占20.20%;
盐化土占13.62%,沼泽土,占0.24%;
风沙土,占3.87%;
其他土壤,占1.57%。
规划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为棕钙土、沼泽土、风沙土和盐化土。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规划区的洼槽,有大量的粗沙和芦苇根,土壤软陷,适用于冬季放牧;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规划区沙丘地带,耕层质地为细沙混合土,植被多为芨芨草,蔓生白刺等;
盐化土主要分布在规划区中部和周围地形低平的地下水消耗峰区。
规划区部分土壤开垦后,在原来成土条件基础上附加了盐化和地下水浸润过程,因没有及时处理,造成盐化。
牧场二队规划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集中连片,总土地面积5.2万亩,规划区北部靠墩阿公路边缘和南戈壁边缘已零星开发了部分土地,面积约3000亩,规划区东部和北边有退耕还林还草地约3700亩,合计面积约6700亩。
规划区内土壤结构差,耕层浅,土地土层厚17~47cm,为砂壤土或壤质土,其下是卵石粗砂,一般占50~70%,砾石、卵石中含盐量高,透水性良好,保肥能力差,总盐量0.3~1.3%,有机质含量0.03%~1.8%,含氮0.04%~0.15%,含磷0.04%~0.10%。
这种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极低,经过水力土壤改良和重点增施有机肥料后,可以大面积耕作。
根据分析,本区域进行综合土地利用尚有一定潜力,虽然土层薄,但不影响农业生产;
且该地区土壤对作物适应性强,易耕作,易保苗,只是该地区没有配套的水利设施,南部边缘地下水位高,盐害重,规划区需进行田、渠、路、林系统规划,规整条田,配套灌排系统及渠系建筑物,挖排治碱,降低地下水位。
2.1.4水文地质概况
该规划区域位于一八一团团部巴里巴盖镇西面,处于克兰河二级阶地上,第四纪覆盖物深1~15m。
规划区开发前用水少,地下水很深。
由于规划区上游已有3.0多亩耕地面积,加之零星垦殖的耕地(约3000亩)和退耕还林还草地(3700亩),没有配套灌排设施,地块零散,灌溉管理方式粗放,结果造成大量灌溉用水补给地下,受第三纪泥岩顶托,灌溉季节地下水位迅速上升。
根据调查,规划区内地势较低的南部边缘地下水埋深,灌溉季节一般在0.5~1.0m左右。
冬季灌区渠道基本都不运行,地下水位有所下降,埋藏深度一般为1.5m左右。
其余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5~2.5m,地下水变幅具有明显规律性,即夏秋季埋藏较浅,冬春季埋藏较深。
矿化度1~3g/l。
2.1.5规划区植被
由于规划区处于半荒漠气候生物圈内,降雨稀少,土层瘠薄,沙性大,保水力差,形成自然植被发育单纯,呈半荒漠景观。
主要植被以红柳、假木贼、羽落为主,伴生梭梭柴、优若藜、角果藜等稀疏短生命植被,呈星点状,相嵌分布,一般高度10~20cm,覆盖度20~30%,这些植物在干旱浅薄土壤上根浅、少、粗短,叶面积小,耐寒。
规划区北边,零星垦植出部分耕地,由于灌排系统没有配套,土地部分次生盐碱化,野生植物种类和品种逐年增加。
规划区南缘洼地,常见芦苇、香蒲等群落,覆盖度85%~100%。
盐碱地常见灰灰菜、苦苣、刺儿菜、碱蓬等群落,覆盖度50%~75%。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基本情况
农十师一八一团自一九五三年建团至今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经过两代军垦人艰苦的奋斗和努力,已将昔日的戈壁荒原建成了一个工交建商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逐步壮大的现代化综合国有农场。
团场现共有43个建制单位,其中农、牧营场4个,农、林、园连队21个。
2006年全团总人口11437人,其中农业人口6401人。
2006年全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53万元(当年价),其中第一产业6084万元、第二产业2902万元、第三产业30687万元。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54万元(当年价),其中农业总产值12045万元,工业总产值2209万元。
实现粮食总产量11060t,油料总产量3900t,年末牲畜存栏头数9.25万头,人均纯收入7756万元。
至2006年一八一团拥有土地总面积104万亩,其中:
垦区面积63万亩,山区草场面积38万亩,垦区可耕地面积27万亩。
2006年全团实现总播种面积13.20万亩。
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油葵、玉米、甜菜、豆类、哈密瓜、打瓜、番茄、苜蓿以及各种蔬菜、瓜果等。
本次灌排系统规划工程项目区选择在一八一团牧场二队,二队拥有土地面积5.2万亩,拥有耕地面积约0.4万亩,其中规划区耕地面积0.3万亩;
退耕还林地3700亩。
二队拥有总人口437人,其中职工人数138人。
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5万元。
职均收入16293元。
2006年年末牲畜存栏总数4000头(只)。
2.2.2农业生产现状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一八一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之年。
一八一团认真落实“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众”的奋斗目标,以紧紧围绕“粮、经、饲”三元结构,调优做精种植业为方向,注重发展设施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努力形成种植业、园艺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农业发展格局。
2006年一八一团拥有耕地面积14.4万亩,总播种面积13.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6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95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95万亩,其他经济类作物播种面积3.0万亩。
一八一团牧场二队虽然临近团部,但由于历史原因,整个区域5.2万亩土地,没有进行过土地利用规划,自八十年代以来,连队职工在该区域北边、紧靠墩阿公路边及东部部分地区开发了零星地块和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比较零散,杂乱无章,合计种植面积约0.67万亩。
目前规划区水源和灌排渠系凌乱,没有形成系统,灌溉主要靠上游余水和排渠水二次利用浇灌,水源没有保证。
其余大部分面积仍为天然草场,基本靠天浇灌,管理极为简单,使闲置的土地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严重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
2.2.3北干渠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一八一团北干渠灌区是克兰河灌区的一部分,北干渠从克兰河引水,修建于1951年,渠道全长27.65km,设计流量10.0m3/s,目前实际流量6.0m3/s,场内段长16.0km,进行过防渗改造。
规划区的灌溉面积主要由北干渠南支干渠、三八支渠、一支渠控制。
南支干渠从北干渠18+500处引水,全长7.5km,控制灌溉面积2.8万亩。
在墩阿公路以北控制面积0.6万亩,墩阿公路以南,即规划区及以南控制面积2.2万亩。
南支干渠修建于1980年,于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上游3.35km渠段的防渗改造,改造后渠道设计流量2.0m3/s,加大流量2.6m3/s。
南支干渠后段的防渗改造项目已于2007年8月进行了申报。
三八支渠从北干渠21+800处分水,全长3.5km,控制灌溉面积2.94万亩,墩阿公路以北控制面积0.94万亩,墩阿公路以南,即规划区及以南控制面积2.0万亩。
三八支渠上游2+640以前由2007年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防渗改造,设计流量2.34m3/s,加大流量3.04m3/s。
一支渠从北干渠24+300处分水,全长4.2km,控制灌溉面积2.2万亩,墩阿公路以北控制面积0.80万亩,墩阿公路以南,即规划区控制面积1.4万亩。
一支渠上游2+530以前由2007年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防渗改造,设计流量2.24m3/s,加大流量2.90m3/s。
3灌排系统规划
3.1指导思想、依据及原则
3.1.1指导思想
灌排系统规划是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灌排系统主要包括取水枢纽、各级输水、配水渠道,各级排水、泄水沟道,各种田间工程以及灌排系统上的建筑物等。
规划区位于一八一团牧场二队,处于团部以西约5.0km处。
本次规划针对一八一团牧场二队长期随意垦殖、灌排系统不配套的具体特点,坚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满足规划区对水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项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2规划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土保持法》及与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
②《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③《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灌区规划报告》;
④《一八一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⑤《一八一团土地整理项目施工图设计》;
⑥《一八一团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规划》;
⑦《一八一团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⑧《一八一团牧区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⑨《兵团农十师2006年统计提要》;
⑩农十师一八一团提供的基础资料及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购买的1:
10000地形图。
3.1.3系统规划布置原则
根据本规划区的水土资源条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项目区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灌区经济全面发展。
项目区系统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在灌溉水源和排水承泄区的水位既定情况下,尽可能达到全
部自流灌溉和自流排水,灌溉系统应尽量布置在灌区的最高地带;
2灌排系统布置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方便管理,并使取
水口最少;
3灌溉与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相互配合,防止土地盐碱化,上下
级渠道要处理好衔接关系,下级渠道布置要服从上级渠道的整体布局,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布置提供良好的条件;
4要充分利用原有灌溉设施和天然排水河沟,要使渠线顺直,避开
洼地、沟壑等,以减少渠道深挖、大填以及交叉建筑物的数量。
⑤以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
根据规划区处于北干渠灌区下游的现状特点,规划区内共有三条支渠,南支干渠穿过墩阿公路后有东向西延伸,原南支干渠后段作为支渠使用。
干排沟布置在最下游低洼处,使排水自流排入三营引水干渠。
3.2规划范围及规划成果
3.2.1规划范围
根据牧场二队现状,规划范围确定为东以南支干渠为界,西二支渠为界,北以墩阿公路为界,南以园林队与二队的边界为界,整个规划范围土地约5.2万亩。
3.2.2规划成果
1一八一团牧场二队灌排系统规划设计说明书;
2一八一团牧场二队灌排系统规划图;
3一八一团牧场二队灌排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图;
4一八一团牧场二队灌排系统规划设计放线图。
3.3灌排方式选定
灌排系统规划规模的大小与农业选择的灌溉方式有很大关系。
目前本地区现有的农业灌溉方式大致有标准沟畦灌、喷灌、滴灌等,标准沟畦灌方式已普遍为团场职工接受,容易操作,喷灌、滴灌方式正在逐年推广试行,由于受气候、土质、投资等影响,这两种灌溉方式在本区域运行效益还不是十分明显。
本次规划拟选择标准沟畦灌的灌溉方式为基础,进行灌排系统的规划设计,在分析水土不平衡或地形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考虑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3.4灌排系统规划方案比选
灌排系统规划方案的比选是本次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阶段,系统与农田、基础设施等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基本建设工程量与投资的大小以及生产运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优劣。
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部分灌排系统已经存在的状况,并经过多次反复分析比较,以及参考墩阿公路以北土地整理项目的条田规划,本灌排系统规划设计共作了三个规划方案进行比选,其规划方案分别论述如下:
㈠方案一:
规划区水源为从北干渠引水。
根据灌区现状情况分析,规划区分水口应布置在三干渠末尾节制闸前,在节制闸前有一斗渠分水口,分水口东面有一排渠,主要截三干渠沿线灌区的排水,位置比较低;
分水口西面为耕地。
若将干渠分水口往上游提,没有合适的位置,既不经济也不合理,因而分析由于地形及周围环境限制,场外引水干渠分水口初拟利用原节制闸前的斗渠分水口的位置。
场内干渠结合实际情况,布置在该规划区东头排渠向西100m位置处,走向为南北向,规划区地形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底低,整个干渠处于规划区最上游,有利于控制该区域的灌溉面积。
场内支渠的布置根据地形变化情况,确定有三条支渠,三条支渠的走向基本为东西走向,与等高线基本呈斜交。
斗渠的布置基本为南北向布置,与支渠夹角呈60°
~70°
之间,则条田方向呈东西方向布置。
由于土壤条件的限制和考虑排渠利用情况,确定各农渠控制条田面积大小基本在50~100亩之间,条田宽度基本为90~100m,条田长度为500~600m,条田形状基本为平行四边形,由于地形限制部分条田为梯形。
㈡方案
(二):
场外干渠布置与方案㈠基本相同,但在渠线方案上作了适当调整。
场内干渠利用现状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沟,渠道沿等高线走在较高的地形位置,能够有利控制整个区域的灌溉面积。
场内支渠的布置,确定亦有三条支渠,三条支渠的走向为南北走向,根据地形变化情况,其支渠渠道的走向布置与等高线基本为正交。
斗渠的布置为东西向布置,斗渠与支渠夹角基本呈60°
~65°
之间,条田方向为南北方向布置。
各农渠控制条田面积大小基本在40~80亩之间,条田宽度基本为90~100m,条田长度为400~600m,条田形状基本为平行四边形,部分条田为梯形。
根据地形走势及等高线分布情况,两个方案的布置都具有可操作性,林带、道路、机耕道布置宽度均一样。
㈢方案(三):
分析上述两个方案,条田布置均为单一的布置方式,对照老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与区域规划有一定冲突,经过反复分析现状情况,确定再拟定方案(三)。
方案(三)是方案㈠、
(二)综合后形成的方案。
场外干渠布置与方案
(二)同。
场内干渠布置与方案
(二)也基本相同,即利用现状一条东西走向的排沟,使渠道走在较高的地形位置上,使之有利控制整个区域的灌溉面积。
场内支渠的布置,规划也有三条支渠,三条支渠的走向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形变化情况,有两条支渠尾部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布置。
斗渠的布置大都为东西向布置,部分斗渠改为呈南北向布置,斗渠与支渠夹角基本呈60°
~80°
之间,条田方向根据地形变化情况,大都呈南北方向布置,部分为东西向布置。
分析方案㈢尽管与老规划在条田布置上比较一致,而老规划在系统布置上,只考虑系统布置在较高位置处,干渠从东南向西北横穿整个灌区,条田布置方向随渠道走向而发生变化。
分析原因是由于老规划是在六、七年代设计完成的,当时灌排系统的施工、管理基本为人工操作,规划时较多的考虑了节约土方、减少投资等因素,而在灌排系统的总体布局、运行管理上考虑较少。
三个规划方案形成后,经过多次反复分析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同时分析规划区周边灌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似问题,进一步到实地调查分析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最后考虑拟推荐方案㈡。
具体规划布置图见牧场二队灌排系统规划图,分析采用方案㈡的原因如下:
①该方案比较严谨,与该区域灌区现状、地形地貌结合比较紧密,场内干渠利用现状灌排渠,干渠进入场内后基本顺等布置布置;
干排利用现状北排干,排水承泄有出处;
农渠及条田走向基本垂直等高线布置,使之更有利于农业灌溉和运行管理;
②该方案农渠及条田垂直等高线布置、且呈南北向布置,与正南正北方向夹角21°
~25°
,基本与当地常年主风向一致,其农作物自身的防风效果较好,同时这种条田布置形式,易使农作物受光热作用均匀,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3在规划区范围确定后,由于该区域地形为东南向西北倾斜,呈一
面坡倾斜形式,此地形适合干渠沿灌区边缘较高的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而支渠则从干渠一侧分出,垂直于等高线。
该规划方案干渠处于较高位置,而且干渠、斗渠基本顺等高线布置,支、农渠道的布置基本垂直等高线布置,符合灌溉系统的规划布置原则。
3.5灌溉系统布置
3.5.1骨干渠线选择
按照系统布置原则,一般要求干渠布置在规划区较高地带。
本规划区现状已存在部分系统,所以在系统的规划上,首先考虑能否利用旧渠线,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和道路等。
西干渠起始利用四支渠的一个斗渠,呈南北方向,垂直等高线向规划区行进,穿过一八一团北海路后进入场内,进入场内后,西干渠顺等高线,呈东西方向,利用现状四支渠的总排干,由东向西行进。
规划西干渠旁边以南为场间联系道,可以在场间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