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367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试题.doc

《高二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试题.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试题.doc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学科检测题

2018.3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身上的烙印。

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

孔子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

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

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

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

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

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

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道家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

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

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不间断发展,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自我更新,最终获得新生。

B.中西方对火种的不同观点成就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较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

C.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看法有区别,在永生方面中华民族追求生前建树,西方追求死后入天国。

D.只要汲取本民族文化精神就可以抵挡风靡全球的西方文化,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B.为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文章论述了中西方文化对人的智慧道德的不同看法。

C.文章在论述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作用时,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孔子、庄子为例来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行为的特点。

D.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形成来自中华文化,不是来自于地缘、血缘等关系,孔子就具有该观点。

B.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中华民族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做崇敬和效仿的对象,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C.儒、道两家的关注点虽然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能够滋润国人心灵的文化。

D.面对来势凶猛的西方文化,很多民族都担心本民族的文化被侵蚀,我们也不例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日里的温情

暗夜,大雪挟着钳住喉咙的冷直直逼下来,孤瘦的干树枝在冷锐的风里不停的抖。

养猪专业户李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风声裹着狗的狂吠声传来,包围了寂静的夜。

李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李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李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李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富贵出来寻找。

此时,雪停了,沉静的雪抚慰了狂怒的风,风雪平静的沉睡在地上。

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富贵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李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李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李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李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扶桑,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汉子的声音。

李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扶桑,为什么给你起名叫扶桑?

扶桑不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吗?

不就是希望你像太阳一样光明正大的做人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李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嘛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李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扶桑,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扶桑的私章。

手捧借条,李老汉心弦微颤。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扶桑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扶桑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冬天的风依旧是那么寒冷刺骨,但雪后的天空却显得如此澄澈,暖暖的光线在其中任意挥洒。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对李老汉因冷不出门、扶桑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B.小说的倒数第二段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李老汉“厚道”的形象更为突出。

C.小说以“冬日里的温情”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D.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5.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李老汉这一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王愿坚:

关注洪流中的每朵浪花

王小莹

 1929年,父亲出生在山东诸城的一个文化家庭。

他初中只读了半年,15岁辍学参军,在宣传队从写小剧本做起,很快成长为战地记者、报社编辑。

父亲很勤奋,早期的短篇小说,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小时候,我的床放在父母房间,有时夜里醒来,会看到父亲还在伏案工作或看书。

  假日里,父亲喜欢逛书店。

离我家不远的灯市口有个“中国书店”,专门卖旧书,父亲喜欢到那里“淘”书。

母亲常说父亲邋遢,但他的书橱、书桌却总是十分整洁。

过一段时间,他就要收拾一次书橱,腾出地方把新买来的书放进去,把要读的书拿出来,包上书皮。

父亲书皮包得非常仔细,会先沿着书用手抹出一条印,然后顺着这条印把纸折一下,剪去多余地方,再把书包进去。

  我上小学时,“文革”还没开始,姐姐拿出一本新出版的《解放军文艺》给我看,我那时识字不多,但有三个字还是认识的,那就是父亲的名字,幼小的心灵瞬间有了一份大大的骄傲。

我一年级还未结束,“文革”就开始了,父亲写的小说受到批判。

他成为“牛鬼蛇神”,我也因此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很多人都被抄了家,父母也开始烧东西了,手稿、笔记和先前写的日记统统在内,书也陆陆续续地卖了。

最后一次卖书,父亲望着小书架上剩下不多的几十本书,迟迟不愿动手。

“文革”开始时,父亲只有三十七八岁,正值创作的绝佳年龄,但那时,在他桌上很少再能见到稿纸,除非写检查。

  有一天,炊事班班长老孙把我叫到一边悄悄说,炊事班被评为“五好标兵班”,领导让他们在会上发言,老孙想请父亲帮忙写个“讲用稿”。

  有一天,我问父亲:

“他们是不是对你写的‘讲用稿’特别满意?

  父亲摇摇头说:

“他们说,现在写东西不是这样了。

 我拿起父亲写的稿子看起来,然后大模大样地评价道:

  “‘讲用稿’不是这样写的,应该先写一段毛主席语录,再写一段好人好事,还要写心得体会……”父亲听我这样说,默默地吸了口烟,没有作声。

  1969年,父亲被下放到安徽六安的一家部队农场当兵。

40岁的父亲和20岁左右的战士一起睡上下铺,一起下地种稻子。

父亲能吃苦,人又随和,和战士们的关系搞得很好。

父亲把在连队的经历视为“深入生活”,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写道:

“我们现在不是40岁,而是20岁的两倍!

 1972年,父亲从安徽调至北京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厂里的其他同志一起改编话剧《万水千山》。

为了写好这部红军长征题材的电影,父亲四处寻找资料。

那时,全国所有图书馆和资料室都不开放,父亲于是跑到解放军出版社库房去捡那些剩下的书,又在八一厂的资料室捡回了许多破旧的电影剧本……父亲曾自豪地说,他拥有当时最全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他的梦想,是自己来写一部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