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28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哲学(自己完整版).ppt

前言:

前言: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实用的科技发明,到社会的结构组织,人群的理想信念;从学术思想,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将以其独有的智慧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儒的定义:

(按)春秋时期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1、巫:

负责天文、历算、医术等,是殷周科技工作者;2、史:

掌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主要负责起草文书、编写史书等;内史掌管著作简册;3、祝:

是王室中在祭祀时负责致告鬼神词的人;4、卜:

专管占卜的官员。

甲骨文中又称为“贞人”。

贞卜不仅是预测学家,更是甲骨文的缮写者和推广应用者。

)(按)学者,读书人。

(按)儒家,孔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按)1、儒学基础、儒学基础(按)儒学的基本特征:

(按)宗师孔子。

(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

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2.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因其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所以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3.礼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4.易周易乃五经之首,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5.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6.乐相传乐经已亡于秦火,乐经的失传,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很大变化,本来讲究礼乐相须的文化变成了专讲等级秩序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很大不幸。

(按)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以为行为准则;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以为人伦纲常。

仁,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义,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礼,指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信,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五伦所谓五伦,即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五伦之间的亲敬关系,正是亲、别、序、义、信这五种,自然而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构成了整个中国世界的人世。

把五伦与五常对应来看,亲为仁,别序为礼,义为义,信为信。

清楚了五伦与五常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五伦与五行的关系。

五伦-亲敬关系-五德-五行父子亲仁木夫妻别智水长幼序礼火朋友信信土君臣义义金于是,可以看出中国是个人伦极好的规则世界,五行顺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仁礼信义智的人世美学,因此,不管中国如何战如何乱,依然有着万年不衰的文明政治,其间还有着王天下这个善道。

儒学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先秦时期,儒学创立时期。

历史精神:

建构中国文化,奠基文化中国。

汉唐时期,儒学官学化时期。

历史精神:

确立国家统治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

宋明时期,儒学理学化时期。

(理学是儒学的升华,包含于儒学,宋朝程朱理学把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发展了儒学)历史精神:

会通儒道释,完型中国哲学。

(三教合一,融汇贯通,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生死观及生死智慧)明末清初,儒学自我批判时期。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康有为)历史精神:

反思传统,重构中国文化。

常说中国是一个信仰缺乏的国家,从宗教的角度来讲,其实这与第三个历史阶段儒道佛的三教合一有着很大的关系。

受到儒“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佛与道逐渐世俗化,逐渐融合进了“人”的元素,这很大程度上削减了道与佛的“神”性、降低了人们对其宇宙至法绝对权威的膜拜与信任。

正如徐复先生所说:

“把天道拉进人心,使之内在化,不再为敬畏的对象。

2、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儒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都是以意志天和人格神(拥有类似于人的情感、意志的天和神,而不是没有自由意志,只能按照固有规则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力量)为思想基础,夏商周三代的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天人合一观念的原始萌芽就是天人感应、神人感通的天命观。

到春秋战国,随着无神论的兴起,天的人格神含义受到怀疑,原始形态的天人关系观念逐渐向着哲学的方向演变。

这种演变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

一条是塑造道德之天,一条是强调天道自然。

儒家哲学从先秦开始,便从两条路线天道本德和天道自然,推进着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发展。

孔子的发明“仁”,以为天人合一的基础,并内在地包含着天道本德和天道自然两极发展趋势。

孔子(前551-前479):

孔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zuy(今山东省曲阜qf市)人,代表作论语。

孔子“仁学”没有摆脱天命观的束缚。

孔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孔子: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种敬畏:

敬畏天命;敬畏德高望重之人,敬畏圣人的话。

孔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论语尧曰):

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

孔子仁学是西周天命观向战国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最早的理论形态。

孔子: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

“天何尝说话呢?

但是四季照常更替,百物依旧生长。

”孔子: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

思孟学派沿着道德之天路线发展,主张天是道德本体。

思指的是子思,也就是孔伋;孟指的是孟子。

孔伋(约前481-前402):

字子思,孔鲤(孔子之子,孔子之孙,战国初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qf市)人,著作汉书艺文志、中庸(有待考证)。

子思发明“诚”,以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按)子思: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按)子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按)译文: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下面我再来看一下孟子(按)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子思后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著作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并称“四书”。

(按)孟子发明“心”,以为天人合一的基础。

(按)孟子: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按)孟子说:

“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

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

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按)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焉。

”(孟子尽心上)(按)孟子说:

“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

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按)荀子(前313-前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著作荀子。

(按)荀子沿着自然之天路线发展,同时融入孔孟的人本精神,主张天道自然,人道有为。

(按)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也。

”(荀子天论: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按)荀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认为老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按)董仲舒(前179-104):

字宽夫,广川(今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人,代表作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按)董仲舒集中理论了天人关系问题。

(按)董仲舒集中理论了天人关系问题。

(按)其一,宇宙图式论。

(所谓宇宙图式,就是宇宙结构组成)(按)董仲舒: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按)董仲舒: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子文集对策)(按)其二,天人感应论。

天人同类说。

认为天和人同系于阴阳;天和人的阴阳之气可以互相感应。

董仲舒: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其道一也。

”(春秋繁露同类相召)灾异谴告说。

认为自然灾害与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董仲舒: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子文集对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天人同类说)使先秦以来的天人感应论臻于成熟,也使天人感应论进一步神秘化,同时内在地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政治目的。

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对西汉以来天人感应论的否定,使儒家哲学的天人合一论重新回到天道自然的路线。

王充(公元27-97):

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著作论衡。

王充发明元气论。

王充:

“天地,含气之自然。

”(论衡)王充:

“天地合(同、配、汇、聚)气,万物自生。

”(论衡)王充: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论衡):

人不能用道德行为感动天,天也不会随从人的道德行为来谴告人。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著作柳宗元集。

柳宗元主张气一元论。

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素),其三,由气(而不是天)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柳宗元:

“庞昧革化,惟元气存。

”(天对)宇宙从蒙昧混浊的状态变化发展产生万物,只是因为有“元气”存在的缘故.柳宗元:

“天人各行不相预。

”(天对)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各自运行,互不相干。

柳宗元: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美好的符命不于祥祥瑞、象征吉祥的事物,于其仁。

”(天对)把“天”和“人”、“祥”和“仁”对举,强调指出,只有重视人心的向背,改革施政措施,才是获得政权和巩固政权,建设强盛国家的根本。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洛阳人,主要哲学著作是天论上中下三篇。

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

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各自的规律。

它们的职能各不相同,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

这种观点指出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主张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精神。

刘禹锡:

“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

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

”(天论)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人类社会越是缺乏治理,人们就越是看不懂这世间的道理,也就越来越仰赖苍天了。

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的最高理论形态。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张载集。

张载继承和发展了气一元论。

张载: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凡是可以描述出来的东西都是所谓存在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有形态的,凡是有形态的东西都是由气构成的。

相较于刘禹锡的气一元论,前者提出了由“气”组成的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性,而张载则更进一步将其深化为客观实在性。

他还提出气不灭论,反对“气散”即“气灭”,认为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而为万物,气散则为太虚。

张载: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气是由太虚聚汇,而又散为太虚;就好像冰是由水凝结,又融化成水。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意思是知道太虚是气了,也就没有“无”这样的东西了。

那么太虚就是有,就是存在。

无论万物或太虚,都是气的存在状态,因而气是无限、永恒的宇宙本体;提出理是阴阳二气变化流行的秩序条理,因而理在气中,理依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