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468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文档格式.docx

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的生态脆弱区

(1)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典型地区

①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

石漠化问题突出。

②北方农牧交错带:

草场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特别提醒]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概况

(1)位置特征:

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变化:

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之间,夏季暴雨集中。

(2)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受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特别提醒]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导致了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1)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构筑防护体系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二、合作探究攻重难

探究点1

认识生态脆弱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一户人家的村庄

“……凌晨5时,魏光财家的那头白毛驴准时嘶叫起来,开始了这个村庄一天的生活”除了他和妻子张菊花,这里平时基本看不到第三个人影。

自从两年前送走最后一户邻居,东容村六社,这个位于甘肃省民勤县沙漠边缘的小村庄,就只剩下了他这一户人家。

从民勤县最边缘的西渠镇西行13千米,就是魏光财所在的东容村六社,一路上黄沙漫漫,不时扬起沙尘。

许多地方连路都被沙子埋没了,即使是最熟悉路况的司机,也很难一下找到这里。

被黄沙掩埋的村庄

思考交流

问题1(区域认知)文中描写的一户人家的村庄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提示:

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属于温带荒漠带。

问题2(地理实践力)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进行农业生产耕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主要面临缺水、风沙危害严重的困境。

问题3(综合思维)魏光财一家人在此地开荒种田,对此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为什么?

该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不适宜农耕活动,因此在此开荒种田,会破坏生态,导致荒漠化加剧。

[归纳提升]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

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

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

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土地退化表现

土地沙化

土壤侵蚀

石漠化

土壤盐碱化

土壤肥力下降

我国的分布

“三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南方喀斯特分

布地区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

2.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

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加剧土地退化,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方法技巧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

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探究点2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2019年6月17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让我们一起种未来”,中国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推动绿色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监测显示,自2000年以来,每5年监测一次,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实现连续3个监测期缩减。

库布齐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肯定,被称为“全球治沙样本”。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是世界上迄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科学治沙,科技先行。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发明了甘草平移、容器植树、无人机植树等100多种沙漠生态新技术。

在库布齐沙漠,目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可达到85%。

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齐生态财富评估报告》,认定库布齐治沙共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

问题1(区域认知)库布齐沙漠所在地区应主要发展何种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发展畜牧业。

问题2(综合思维)库布齐沙漠的治理中,人们采取了多种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沙漠侵吞。

问题3(地理实践力)在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可采取何种途径帮助当地的农牧民脱贫致富?

试举例说明。

①在封沙育林育草时,引导当地农牧民种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的草药植物,改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②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沙漠风光,发展特色沙漠旅游活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归纳提升]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三、核心素养深拓展

素养材料

人地协调观——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北京仅有180公里,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

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

到清朝末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不复存在。

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塞罕坝海拔较高,在北风呼啸下,沙尘犹如屋顶向院落扬沙般入侵北京。

为了阻止沙地向南扩张,1962年,林业部建立起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

经过三代林场人的不懈努力,50多年前的一片沙海,成为现如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塞罕坝现有林地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林木总蓄积462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9.7%。

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风景资源丰富,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4万公顷,其中以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为主的风景林面积7.1万公顷,草原面积1.5万公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共有六大景区104个景点。

素养培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

原本是京外的皇家园林。

清末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冬春季节,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塞罕坝冬长夏短,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多大风,气候具有过渡性。

1962年,我国设立塞罕坝林场。

林场兴建之初,种树主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得益于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立体化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塞罕坝林场设立至今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

近年来,针对各地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大量绿化苗木,塞罕坝林场建设了8万多亩绿化苗木基地,培植1800余万株多品种、多规格的苗木,成为绿色“聚宝盆”。

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3)简述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

(4)为塞罕坝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

(1)题,结合塞罕坝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从气候方面,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题,育林需要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林木外运条件。

塞罕坝是高原山地地形,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条件较差;

沙漠化加剧;

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

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第(3)题,塞罕坝万里林场生态治理的经验主要是加强监测、以生态育林为主;

通过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第(4)题,塞罕坝进一步发展要贯彻生态环保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接待能力,在开发的同时,继续加强火灾防治工作。

[答案]

(1)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2)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

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

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加强防火、防虫的监测工作;

生态育林为主,减少木材采伐量;

绿化苗木产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高了环境效益。

(4)综合利用林场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素养立意]本题借助分析河北塞罕坝的生态建设发展历程,集中考查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

塞罕坝位于我国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上,生态比较脆弱,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该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后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塞罕坝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种草,加强植被保护,使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得到恢复,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