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901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docx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程

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

目标

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明确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及危害。

2.结合实例,分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成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2.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土地退化

(1)概念:

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2)表现:

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3.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连线

 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

答案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

(1)概念:

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2)现象: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②多大风。

(2)人为原因: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表现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构筑防护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

采用灌草相结合,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探究点 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

材料一 晋陕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类型最多、发生范围最广,且程度最严重的地区。

其中黄土高原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草地是我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

材料二 下图为晋陕内蒙古地区土地退化类型分布图。

1.从外力作用看,该区域的土地退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2.图示盐碱化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双选)(  )

A.蒸发强烈的平原洼地B.灌溉农业区

C.风蚀严重的高原山地D.过度开垦区

答案 AB

3.选择下列恰当内容,完成“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过程框图”(填字母)。

A.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B.粗放经营

C.脆弱的生态环境D.沙丘开垦

E.风蚀、水蚀加速F.土地肥力下降

答案 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

CBDAFE

4.简要分析该区域农牧交错带控制土地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因地制宜,退耕还草还牧,合理利用土地;

(2)发展喷灌、滴灌技术,合理灌溉,避免次生盐渍化;(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单产和效率,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避开大风季节、少雨年份)因时制宜地开垦;(5)植树造林,加强农田防护网的建设;(6)增施有机肥;(7)控制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避免过度放牧;(8)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如下(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

分析步骤

典例分析

阅读黄土高原区域分布图和有关文字材料

从区域地理位置入手,分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确定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人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土壤和植被等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随流水沿坡地流失的过程

从自然角度看,该地地处生态脆弱区;地形破碎或坡面处坡度较大;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从人为角度看,该地人口增长快、数量多,对耕地和燃料需求量大;毁林开荒,过度开垦,使地表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植被;能源短缺,伐木取薪;露天开矿或交通线路、窑洞的建设等工程活动破坏表土和植被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2020·吉林长春第五中学期末)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

A.干旱的气候条件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D.过度放牧

2.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异常

3.水源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

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

C.裸岩D.次生盐渍化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人口激增、过度放牧属于社会经济特征,高原、盆地的地形不一定会引起土地荒漠化,B、C、D错误;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由于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故选A。

第2题,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选B。

第3题,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由于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导致表层地下水大量蒸发,盐分大量积累,盐分在地表集聚而形成次生盐渍化。

D正确。

(2020·北京临川学校期末)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4~6题。

4.“红色荒漠”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堆积作用

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

6.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东南丘陵,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第5题,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土壤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故A正确。

从材料可知,“红色荒漠”的形成与开山取石、环境污染无关,C、D错误。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错误。

第6题,低山丘陵地区既要保持水土又要发展经济,结合当地多山的自然条件,应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故B项正确。

(2020·安徽合肥市六校期末)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

1.下列判读正确的是(  )

A.甘肃省土地退化只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B.云贵两省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C.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D.西部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

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破坏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④杜绝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甘肃省土地退化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A错;云贵两省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垦滥伐,破坏植被,B错;内蒙古与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内蒙古土地总面积比宁夏多,所以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比宁夏大,C错;西部各省区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D对,故选D。

第2题,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破坏;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①②③对。

杜绝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现实,④错。

故选A。

(2020·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期末)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先是绿洲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得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自然植被退化,C对,A错。

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

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第4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

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之一,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符合现实,C错。

(2020·四川德阳市期末)喀什噶尔河西临帕米尔高原,东面开口朝向塔克拉玛干沙漠。

某科研机构对该河部分流域进行了调研,发现河道自然与人为污染都很严重,流域内生态问题也很突出。

下图示意该科研机构的调研区域。

据此完成5~7题。

5.该河下游河水的矿化度(单位:

克/升,指水中盐分的含量)比出山口的矿化度要高许多,主要原因有(  )

①植被覆盖率低 ②流域内蒸发旺盛 ③地下咸水补给河水 ④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排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该河沿岸的灌区灌排系统不完善,灌区排水不畅。

这势必导致灌区(  )

A.水土流失B.土壤盐渍化

C.土地沙漠化D.土地沼泽化

7.政府鼓励当地农民在临河农田的河边地头建设高埂宽阔林带,其目的主要是(  )

A.防止农田径流汇入河流B.防止利用河水灌溉

C.降低大风对农田的危害D.降低河水的含沙量

答案 5.D 6.B 7.A

解析 第5题,当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表矿物质含量高;地下咸水补给河水;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排入河流,导致大量矿物质进入河流。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对河水矿化度影响较小。

故选D。

第6题,灌区地下水位上升,排水不畅,蒸发旺盛,导致地表积盐,形成土壤盐渍化,故选B。

第7题,根据题意,该河的主要问题是污染问题,风沙危害和河流含沙量大不是该河流的主要问题;临河农田的河边地头建高埂宽阔林带可以防止农业废水直接汇入河流,避免人为污染加重,减轻化肥、农药对河流的污染;该地气候干旱,需要利用河水灌溉。

故选A。

(2020·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期末)水蚀荒漠化是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植被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土地退化现象。

下图为“2000年、2008年、2015年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分布图”。

读图回答8~10题。

8.由图可知,滇池流域(  )

A.轻度水蚀荒漠化面积比重始终最大

B.中度水蚀荒漠化分布逐渐连片发展

C.重度水蚀荒漠化面积先增多后减小

D.水蚀荒漠化的总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9.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湿润,雨季降水强度较大

B.地表平坦,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C.土质疏松,遇水容易造成崩塌

D.草场退化,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10.减轻当地水蚀荒漠化的措施是(  )

A.在陡坡修建梯田,推广发展旱作谷物农业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滇池流域承载力

C.推广使用沼气、沼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D.大规模开山采石,并注重矿山植被的恢复

答案 8.C 9.A 10.C

解析 第8题,由图可知,滇池流域轻度水蚀荒漠化面积比重2000年不是最大;中度水蚀荒漠化分布逐渐减少,没有连片发展;重度水蚀荒漠化面积先增多后减小;水蚀荒漠化的总面积趋向于减少。

故选C。

第9题,滇池流域水蚀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该区域地表崎岖,表土较薄;气候湿润,雨季降水强度较大,冲蚀作用强,故选A。

第10题,陡坡不宜修建梯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不注重环保,会加剧荒漠化;推广使用沼气、沼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可以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从而减轻荒漠化;大规模开山采石显然不对,故选C。

(2020·黑龙江伊春二中期末)塞罕坝地区的海拔在1010~1940米之间。

五十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适合塞罕坝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

C.常绿硬叶林D.热带季雨林

12.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

A.涵养水源,减轻风沙危害

B.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C.根本解决旱涝问题

D.减少盐碱化和生物多样性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塞罕坝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降水量较少,海拔高,适合种植针阔混交林,B对。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A错;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C错;热带季雨林是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D错。

第12题,该地以前的问题是“黄沙遮天日”,林场建设可以涵养水源,减轻风沙危害,A对。

距离京津较远,不能美化京津地区环境,B错。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涝问题,C错。

林场建设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

(2020·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月考)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点位。

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如下:

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沟谷中点是某个沟谷段的几何中点;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

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该地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

读“黄土沟谷特征点分布图”,完成13~15题。

13.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14.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地众多—地壳隆起B.平原广布—流水沉积

C.沟壑纵横—流水侵蚀D.丘陵连绵—风力沉积

15.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

A.径流源点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D.裂点

答案 13.D 14.C 15.C

解析 第13题,据材料“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故选D。

第14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选C。

第1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拦泥淤地是淤地坝的主要作用。

流域自上而下:

径流源点是径流开始处,基本无泥沙被侵蚀搬运,无需拦泥;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流水侵蚀已发生,在该地建淤地坝可以控制沟谷下游的水和沙,减轻下游水土流失问题。

裂点是下游流水下切侵蚀严重的部位。

沟谷节点是沟谷内部的交汇点。

故选C。

16.(2020·上海静安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层一般厚达50~80米。

其土质松软,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一遇暴雨,大量黄土被洪水冲入河流,滚滚东去。

黄河、淮河和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

(1)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图1中A处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并试分析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根据图2,简述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3)根据图3,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 

(1)形成过程:

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疏松的黄土层,地表经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不断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条件:

地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表崎岖,多沟壑;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夏季多暴雨;地表径流众多;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2)分布特点:

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原因:

黄土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距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越来越小。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受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影响。

越往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也越来越少。

(3)①年降水量小于300mm时,森林覆盖率虽低,但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弱(,水土流失较轻);②年降水量在300~450mm时,森林覆盖率较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③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的增大)而迅速减弱;④年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较弱且相对比较稳定。

17.(2020·湖南师大附中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

地处内蒙古西部,曾发育有面积巨大的古湖。

伴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古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湖泊解体,形成了沙漠与盐湖共存的独特景观。

下图为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图。

材料二 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

巨菌草用途广泛,是优质的饲料,也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料、造纸、生物质发电等。

为了改善生态、精准扶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菌草治沙试验与示范。

利用巨菌草作为先锋植物,次年便可在收割菌草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花生、西瓜等作物,效果显著。

试验的成功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说明乌兰布和沙漠的沙尘来源。

(2)与传统的草方格治沙相比,说明巨菌草治沙技术的突出优势。

(3)说明在乌兰布和地区推广种植的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

(4)简析巨菌草种植的推广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开发的意义。

答案 

(1)地势较低,河流从周围高地带来的泥沙淤积;古湖解体干涸后湖底盐粒等沉积物;冬季风从我国西北地区带来的地表沙尘物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冬冷夏热,岩层土壤易受风化作用形成沙质物。

(2)生长快,治沙效率高;根系密集发达,固土能力更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可持续性强;巨菌草用途广,经济效益高。

(3)高大柔韧的植株可有效降低风速,控制地表风蚀;发达的根系深入土壤,固定根部沙土;植株的固氮作用和菌草的落叶等残体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变沙为土。

(4)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保障牧草供给,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在巨菌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解析 

(1)乌兰布和沙漠的沙尘来源主要结合材料从当地起沙、风力带来及河流冲积角度分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沙源包括该地湖泊干涸产生的湖底沉积物;古湖地区有大量河流注入,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地处冬季风通道,从其他沙漠地区带来大量沙尘。

(2)据材料分析,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说明巨菌草可持续性强,治沙效率高,固土能力更强;巨菌草用途广泛,是优质的饲料,也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料、造纸、生物质发电等,说明巨菌草用途广,经济效益高。

(3)巨菌草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可有效降低风速,控制地表风蚀;根系发达,生长快速,可以快速深入土壤,固定根部沙土;叶、茎、根均可以固氮,其残体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变沙为土。

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明显。

(4)巨菌草种植的推广对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开发作用明显,见效快,效益高。

其意义可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