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08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心理学必考题目Word文件下载.docx

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发现者。

8、人格障碍P324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P346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人的积极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10、从众P473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和从众行为。

11、定势P202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P226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

12、案例教学P404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13、心理冲突P291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

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

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14、动机斗争P354:

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

常见的有4种: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5、气质类型学P312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人的气质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

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

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

16、激励的要素P345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

激励是一个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

需要是人类行为出发点,也是激励的基础,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

17、马期洛需要层论P358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起点,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激励的理论,马期洛需要层论是其中一种理论。

人的需要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30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知识、思维)、动机因素、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

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

(1)角色改变

(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是:

培训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

20、知识的分类P164

(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164:

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

可以归结为6W:

what、why、who、where、when、how。

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做某事的知识(howtodosomething).

22、人格的基本特征P310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P180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无意记忆、有意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十分复杂

(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

(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身体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单一的动机支配,而是由动机体系推动。

2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稳定性。

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陈述性知识是通过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自加工获得的。

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

(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①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②组合律强调刺激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③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

(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部分:

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222-229

答:

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妨碍问题解决。

(一)情境因素:

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问题解决。

(1)刺激模式。

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

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

(2)问题的信息量。

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

(3)问题的具体性。

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

(二)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

(1)问题表征

(2)知识(3)生活经验(4)定势(5)功能固着2、情绪与动机因素

(1)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

(2)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

3、人格因素

(1)智力水平

(2)人格特点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提供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97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

(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

记笔记、记卡片等。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7-272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

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二)环境和教育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

(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1)学校德育

(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风气

(2)民族文化(三)主观因素

道德行为的培养: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培养。

如:

教学活动、集体活动,讲解大学生应当遵守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训练学生行为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③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④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62

班杜拉认为:

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

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

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行为。

(1)结果期待

(2)效能期待。

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

(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

(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3)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4)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

(1)个人的成败经验

(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和生理状态。

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72-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6-289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

既包括个人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

(一)个人因素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2)躯体缺陷(3)大脑的品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4)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2、认知因素

(1)自我评价偏差

(2)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①绝对化②过分概括化③糟得很3、人格因素

(二)环境因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

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P293-300

(一)适应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的新生中,不及时调整,会造成心理抑郁、焦虑、孤独、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

(二)情绪心理问题

(1)忧郁

(2)焦虑(3)嫉妒(三)自我认知问题

(1)自卑

(2)自负(3)虚荣(四)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

(2)社交不良(3)心灵封闭(五)恋爱心理问题

(1)爱情的困惑(3)失恋的困扰(六)性心理问题(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2)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P3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优化大学的成长环境(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四)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二)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三)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正确看待压力(五)合理宣泄情绪(六)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专题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

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特征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着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着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着稳定演变。

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普遍性和差异性5具有关键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适应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职业定向阶段

大学生的认知特征:

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独立,批判;

灵活多样,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主观性,片面性)、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19-22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

大学生的情意特点1需要特征2动机特征3人生观特征4价值观特征5情感特征6意志特征

需要的特点:

对象性;

动力性;

多样性。

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

需要的复合性;

需要的强烈性;

需要的矛盾性;

需要的易变性;

需要的时代性。

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

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

发展性和迟滞性并存;

动机的冲突性明显;

动机的隐蔽性增加;

动机的差异性加剧。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多元化;

间接性;

社会性;

职业化。

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发展特点:

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行,务实求真;

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积极进取;

人生态度积极健康,幸福与苦恼都与理想实现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

价值观认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

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

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向明显。

政治意识呈弱化趋势。

人生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

大学生的情感特征:

丰富性和狭隘性。

稳定性和波动性。

强烈性和细腻性。

外显性和内隐性。

大学生的意志特征:

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

理智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

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

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

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

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是一种具有一种意识性的自我觉察活动,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本我(Id):

生物层面,遵循快乐原则。

不顾客观的现实,要求立即的满足。

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常显现不合理,不实际与自私的性格.

自我(Ego):

心理层面,遵循现实原则。

在本我与超我间协调沟通。

以社会许可方式寻求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Superego):

社会层面,遵循理想原则。

道德感与良心的谴责.如:

我不能…,我应该…

自我认识的特点:

主动性和深刻性;

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

自我体验的特点:

敏感性;

深刻性;

丰富性和波动性。

自我控制的特点:

自我设计的高标准;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

自控能力仍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绝;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

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分的逆反心理;

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感。

从众:

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

有两个基本要素:

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

从众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讲,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消极的从众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

影响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3、个人特征。

智力:

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理论:

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2智力三元论3智力多元论4智力理论的PASS模型5情绪智力。

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高校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未其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该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咨询意见,适当指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他们特殊能力更好发展,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有能够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大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

教师采取措施,开发学生智力,1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2深入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上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教学方式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特点选择适当方法。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研究训练,促进科研能力发展,将智力能力发展列为教学评价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自觉性。

个别差异是指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

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

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

智力的个体差异;

人格的个别差异;

性别的个别差异。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

音乐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智能

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1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

老师检查自身的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加以改造。

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观念。

2因材施教,实施良性补充教育。

教师增强女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质,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

注重女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加强男生的言语培养与训练,培养男生合作、关注他人的品质。

3利用性别差异,促进交往,营造异性效应,互相促进。

专题二“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角色及其概念

角色:

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乔治·

米德(G.H.Mead)1934年,首创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行为。

角色期待:

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

角色丛:

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

教师的角色分析

(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人才;

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3.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教师角色:

1.学习指导者,教学活动设计者。

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最显著特标志是教师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己任。

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授业”、“解惑”,把人类的知识和技能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不仅给学生现成的“金子”,还要把“点金术”教给他们。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模范公民。

教师是学生崇拜与模仿的对象,和社会价值和道德准则的传递者。

3、教学活动的计划者、组织者、管理者。

教师即是导演又是演员。

4、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平等中的首席。

5、心理咨询和治疗专家,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6、教学科研人员、科学家思想家。

7、终身学习者8、信息源9、替罪羊角色10教学的反思者研究者。

三、教师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各种角色规范的不一致,会导致当事人无所适从。

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是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压力形成的原因。

(一)角色内冲突1、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同执法者的身份冲突。

2、知识的传授者同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

3、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同团体的领导、侦探和纪律执行者的矛盾。

4、教师的肯定者角色同替罪羊角色的矛盾。

(二)教师的角色间冲突:

1、模范公民同普通公民的冲突;

2、模范公民同教师实际地位平庸的矛盾;

3、知识传授者同知识建设者的矛盾;

4、教师角色和家庭角色间的矛盾。

四、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1、教学活动的设计者2、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

5、平等中的首席;

6、科学家或思想家。

7、终身学习者;

8、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五、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

(一)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

1、不同群体对高校教师的期待不同;

2、高校教师对角色行为的理解与他人期待不一致;

3、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问题;

(二)高校教师的角色超载

高校教师因为缺少时间、精力、或资源,无力实现角色要求,称为角色超载。

1、时代发展对教师要求提高,使教师角色组合中的角色数量和角色的工作内容增加;

2、班级人数膨胀、高等教育行政化等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使教师疲惫不堪。

(三)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调适

1、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育者”与“服务者”的冲突;

2、在教师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上,表现为“被服务者”与“被管理者”的冲突;

3、在教师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引领者”与“被动适应者”的冲突;

“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所处时代的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4、在职业理想方面,存在着“志业”与“谋生”的冲突

教师调整职业的角色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部门也要澄清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以服务者心态塑造教育者形象。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自身的发展树立教师的新型权威。

尊重配合行政工作,主动适应社会关系,引领社会文化。

六、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

(一)认知阶段

(二)认同阶段(三)信念形成阶段

第二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认为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包括:

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的能力;

敏锐、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

组织领导课内外活动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育机智等。

(一)高校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1)专业知识。

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只有很低的正相关。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

威尔逊认为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七个方面的知识:

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

学生情况的知识;

教学目标的知识;

教育学原理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

学科和教材的内容、结构方面的知识;

与这一部分内容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

如何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的知识。

2)组织教材的能力:

指那些区分出教材中本质的和最主要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组,将教材恰当地概括化、系统化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