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04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剖析Word格式.docx

同时准许国内自由种植鸦片,“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着自不禁而绝”。

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的种种祸害,分析过去禁烟未获实效的原因,是由于官吏的贪赃枉法,建议采取“重治吸食”的办法,以抵制鸦片输入。

他指出:

“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

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

无吸食,自无兴贩;

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

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

”他提出:

广传戒烟药方,限期一年戒绝;

过期仍吸者,平民处以死刑,官吏加等治罪,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严刑峻法,务期根绝烟患。

通过《虎门条约》,英国从我国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特权?

1、领事裁判权。

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中国政府无权处理。

2、片面最惠国待遇。

条约规定中国在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亦准英人一体均沾”。

3、居住及租地权。

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

4、海关税率减免。

《海关税则》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都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

未列入税则的进出口货物,一律“值百抽五”。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讨粤匪檄》:

《讨粤匪檄》是在1854年2月由曾国藩发表的檄文。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以动员一切反动势力起来镇压太平天国。

“辛酉政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第二年,1861年11月,清朝宫廷内部发生政变。

咸丰皇帝逃到热河行宫后,于1861年8月病死,遗诏以年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同时任命亲信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

载淳继位后,改年号为“祺祥”。

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由贵妃而尊为皇太后,旋即加“慈禧”徽号。

皇后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加“慈安”徽号。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力图取得实际最高统治权的人物,她与慈安太后密谋铲除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并与外国侵略者所支持的恭亲王奕䜣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

9月,奕䜣以吊丧的名义至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议,决定返京以除肃顺等人。

议定之后,奕䜣先行回京布置一切。

此时,御史董元醇上折,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

这就激化了这场权力斗争。

慈禧、慈安特召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会议,议论董元醇的请求。

双方争论极为激烈,载垣等人极力反对“垂帘听政”,要求发下明诏训斥董元醇。

相持数日,慈禧迫不得已,才将董元醇的原折和焦佑瀛代拟的严旨发下照抄。

但是,,她心中对肃顺等人十分愤恨。

10月,载垣、端华、肃顺向慈禧、慈安提出,因差务较繁,请将他们管理的处所酌量改派他人,以作为试探。

慈禧、慈安抓住这个时机,顺水推舟,竟解除了他们所掌管的兵权。

而兼程赶至热河的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继董元醇之后,又公然上奏折,再次要求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并声称此“皆中外臣工所欲言而未发者,奴才先为言之”。

这无疑是对载垣等人的打击。

11月1日,慈禧、慈安带着载淳由热河回到北京。

次日,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又在奕䜣的暗示下,上奏折“请皇太后亲操实权”。

同一天,慈禧、慈安即以贾桢等人的奏请为由,接连发出四道上谕,内容是:

解除赞襄政务王大臣任,派奕䜣等会议皇太后垂帘听政事宜,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

3日,又接连发出上谕,授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大学生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户部左侍郎文祥等均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随后,慈禧太后等迅速捕杀了载垣、端华、肃顺,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

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这便是“辛酉政变”,或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论述题: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洪秀全焚烧儒家经书,那么在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中,谁反对这种做法?

同时请试评价焚烧儒家经书的做法。

请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并且阐述在《天朝田亩制度》实行不下去时,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们又采取了何种方法来解决困难。

杨秀清反对焚烧儒家经书的做法。

评价:

这种做法对孔子和儒家经书的正统权威进行了一次冲击。

这样空前猛烈地冲击孔孟及儒家经书,无疑具有革命意义。

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对儒家思想进行任何实质性批判,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或做些枝节的文字改动,而把儒家思想中一些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

《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

它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

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这个文件还规定天王的高度集权,官员的世袭制,都表现了封建的等级关系。

后来,为了解决现实的迫切需要,实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就是仿照清朝的办法,即地主是田赋的主要交纳者,征收地丁银和糟粮。

这表明太平天国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并允许地主收租。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条约》是1868年,清政府派遣离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中国代表团”赴欧美访问,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条约,其承认了美国享有掠夺华工以及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学校的权利。

“永佃制”:

“永佃制”是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在长江中下游各省更加普遍流行起来的一种租佃制度,即地主保留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佃农有永久耕种的权利。

当时人少地荒,劳动力十分缺乏,地主为了招徕佃户,不得不承认佃户有永佃制。

此外,有的地主的农民因不堪官府苛捐杂税的压迫,将田地低价售给富豪之家,自己保留永久耕种之权。

在实行永佃制的地区,大都是由地主向官府缴纳赋税,但也有由佃户缴纳的。

“清流派”:

光绪初年,军机处内部逐渐形成了洋务派、顽固派两派。

由于洋务派在军机处占了多数,顽固派首领李鸿藻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的周围,以壮大声势。

这些“台谏词垣”也以依附李鸿藻为进身之阶,以议论朝政、抨击权贵相标榜,号称“清流”。

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陈宝琛都是“清流派”代表人物。

慈禧太后暗中放任清流派,借用他们的言论牵制洋务派。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有:

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

试简述早期维新思想有哪些特点?

1、早期维新思想家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

爱国思想。

2、早期维新思想家们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作了相当尖锐的批判。

3、早期维新思想家大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有的还直接参与了

洋务运动。

在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作为洋务思想理论家的姿态出现的,在思想上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们并无明显的区别。

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再不能满足于洋务运动所能容纳的范围了,于是逐渐从洋务派中蜕化出来,并且对洋务运动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进行了批评。

4、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前夜的政治心态和政

治要求。

试评价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是官办性质。

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金、军饷等。

所生产的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而是作为军火和军事装备用品由清政府调拨给湘、淮军及沿海各省军用。

80年代以后,由于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产品调拨办法有所改变:

沿海各省,何省需船,就由何省筹款,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在每年的收入中,也都有各省解还的军火费用。

同时,各军火工厂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如果所生产某些武器的成本和售价,过多的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就停止生产。

这说明虽然是官办的和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军火生产,也不能完全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因此,这些军事工业也逐步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但是,这些官办的军事工业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所有局厂都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而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

不但要受总督、巡抚的控制和监督,而且还要受总理衙门的节制。

局、厂的总办、会办、提调、委员、司事等管理人员,也同厘金局、善后局等官僚机构的职别、等级毫无区别。

负责生产技术的人员,大的局、厂有华洋监督、总工程师、工程师、监工等。

此外,还有一批挂名支薪、并不到职任事的官僚。

由于把封建官僚衙门的一套官场恶习搬到局、厂,腐败现象就在所难免。

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成本高昂,管理混乱。

局、厂中的工人,虽然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但在有些局、厂,他们依然受到超经济的剥削和人身自由的限制。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比起来,尽管具有垄断性、落后性和封建性,但在古老的中国却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台事专条》:

1874年10月,日本入侵琉球和台湾后,清政府接受英、法、美等国站在袒护日本立场上的“调停”,被迫与日本订立《台事专条》,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中国“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

日本利用《台事专条》上有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证据。

1879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滇案”:

1874年,英国派军官柏郎率领近200人的武装“远征队”从缅甸出发,到我国云南探测路线;

驻北京英使馆派翻译官马嘉理从北京经云南入缅接应。

1875年1月,马嘉理在八莫与柏郎回合,带领武装探路队于2月初擅自入境,分两路窜至腾越地区。

曼允山寨景颇族群众力阻英人通过。

21日,马嘉理开枪击杀群众多名,群众也打死马嘉理。

与此同时,景颇、傣、汉等族群众在班西山下阻击柏郎率领的英兵,把他们逐回缅甸。

这就是所谓“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当清政府面对严重的边疆危机时,直隶总督李鸿章力主海防,陕甘总督左宗棠力主塞防。

1878年6月,清政府派崇厚为使,前往俄国谈判索还伊犁的问题。

崇厚在沙俄的胁迫愚弄下,于1879年10月2日擅自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

1880年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

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索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于1881年2月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

这个条约和《崇约》相比,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争回了一部分主权,但它依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试述《马关条约》有哪些主要内容?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6、条约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试论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根本原因:

1、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军事思想落后,组织指挥笨拙,远不能适应近代作战的需要。

3、军队腐败,纪律松弛,装备不良,训练不足,造成清军战斗力低下。

影响:

《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中国)

《马关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三倍。

这种巨额的勒索,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利权作抵押大借外债,进一步受制于人。

至于《马关条约》中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

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都向帝国主义开放。

列强扩大商品倾销,同一时期,列强也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马关条约》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富庶的宝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刺激了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

它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继续发展军需工业和与此相关的工业,很快地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了咧。

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

(对日本)

第五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仁学》:

《仁学》是谭嗣同在1897年1月完成的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谭嗣同相当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提出要“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痛切揭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纲常名教的虚伪性,指出: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

嗟呼!

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

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特别是对“三纲”中“君为臣纲”的抨击尤为激烈。

他说:

“二千年来群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在这里,谭嗣同不仅批判了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同时,谭嗣同表现了追求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精神。

他认为“五伦中于人生最无弊而有益”,只有“朋友”一伦,因而伦理关系就要像“朋友”那样:

“一曰‘平等’;

二曰‘自由’;

三曰‘节宣惟意’。

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

在《仁学》中,他虽然认为中国的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思想深层而言,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改良的范围,而带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东南互保章程》:

在英国的策动和盛宣怀的积极串通下,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同各国驻上海领事正式会商,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此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

浙江巡抚刘树棠宣布参加“东南互保”。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三国”所指的是俄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

通过1898年3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德国强租了我国的胶州湾;

通过1898年3月27日与清政府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俄国强租了我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

通过1898年6月9日与清政府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了我国的“新界”;

通过1898年7月1日与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英国强租了我国的威海卫。

试简述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主要方式?

1、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

2、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

3、投资中国矿山。

4、在华开设工厂。

试简述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1、编练新军。

2、整顿财政。

3、派遣留学生。

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主张变法成立什么政体?

请论述康有为在1898年变法改革目标的转变,并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主张变法成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转变:

1898年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中,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指出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他说,以德国强占胶州湾为嚆矢,“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

中国的处境“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国际环境已经险恶到了极点,而国内又是“乱民蠢动”,“奸宄生心”,“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他警告光绪皇帝,必须立下决心,“发愤维新”,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1898年康有为的第六次上书中,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建议光绪皇帝,以“雷霆霹雳之气”,“成造天立地之功”,取法日本,全面维新;

当务之急,凡有三事: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里之良法;

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

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的变法的具体措施。

显而易见,在“统筹全局”的上书中,康有为关于变法的主张比他之前的言论有所缓和,他把变法的希望几乎全部寄托在皇帝身上,而对原来的开议院、兴民权等则避而不谈,提出“以君权雷厉风行”,开制度局于宫中“以参酌新政”。

康有为变法主张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他深感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力太大,为了减少阻力,只得收起“开议院”、“兴民权”的旗帜,而以尊崇君权、依靠皇帝推行变法。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康有为在政治思想上海不可能完全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也是他后来政治倒退的思想根源。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

康有为鉴于光绪皇帝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挟制,为了减少来自慈禧太后和后党的压力和阻力,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勿去旧衙门,而惟增设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召见之后,光绪皇帝特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从此,康有为接连向光绪皇帝上奏折、递条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建设。

在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开制度民政之局,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

在经济方面,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劝募工艺,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教育方面,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

在军事方面,要求裁旧军,练新兵,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从6月11日到7月下旬,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新政扩展到政治方面,至于维新派和康有为在过去多次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并未提出,光绪皇帝颁布的维新诏令中也无此内容。

康有为在此期间一再提醒光绪皇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他说“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

原因是“民智不开,遽用民权,举国聋瞽,守旧愈甚,取乱之道也”。

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这是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这是根本原因。

2、袁世凯的背叛,这是直接原因。

3、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这是外部原因。

第六章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在签订“善后大借款”之后,袁世凯得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凶相毕露。

他攻击孙中山、黄兴“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无耻标榜自己是“受四万万人们托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扬言“彼等若敢另组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

6月间,他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

并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

国民党人被迫应战。

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

黄兴迫于形势,也在南京逼使都督程德全宣布讨袁。

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二次革命”。

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

江西方面,湖口的讨袁军遭到了北洋军的水陆夹攻,于7月25日败退。

8月18日,北洋军攻陷南昌,占领江西。

南京方面,由于部分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被迫退守临淮关。

黄兴于7月29日潜离南京,程德全便宣布取消讨袁。

9月1日,袁世凯张勋部占领南京。

上海的陈其美等在8月13日弃吴淞炮台而去。

安徽的柏文蔚也被袁军所逐。

接着,其他各地相继取消独立。

不到两个月,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全被袁世凯打垮,“二次革命”遂归于失败。

孙中山、黄兴等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

他们被迫再次逃亡海外。

“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

“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科举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

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便强调了这个问题。

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湖南革命分子陈天华、宋教仁、谭人凤等20多人,于1903年11月4日决定成立华兴会。

1904年6月(一说7月),湖北革命志士刘敬安、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后来刘敬安于1906年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