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7664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会考知识点版全Word文件下载.docx

构成病毒衣壳

3、营养方式:

寄生在活细胞内;

非寄生时,呈晶体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4、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传染病:

流感、狂犬病、水痘、腮腺炎、脊髓灰质炎、SARS等

A、乙肝病毒(HBV):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总和政策

B、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引起并发症。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停止,生命也即结束;

其所有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

一、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1、合成反应: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单糖合成多糖)

2、分解反应:

水解反应(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氧化分解反应(葡萄糖的氧化)

二、生物催化剂——酶

1、酶: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大多为蛋白质,少量为RNA。

2、酶的活性:

酶的催化效率

3、特点:

高效性、专一性(即酶活性部位与底物契合)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温度(最适度前,随条件增加而增强;

超过后则逐渐减弱)

 

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

腺苷三磷酸简式:

A-P~P~PADP:

A-P~P

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TP-→ADP+Pi+能量(水解断裂最外侧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ADP+Pi+能量-→ATP(能量来源:

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呼吸和光合作用)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略,P63-65)

光合作用的条件:

光CO2H2O

二、叶绿体及其色素

1、方程式:

6CO2+12H2O== 

叶绿体&

光能== 

(CH2O)6+6O2+6H2O

1.(CH2O)中:

C来自CO2,H来自H20,O来自CO2;

2.O2来自H20中的O

2、叶绿体及结构图(双层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膜堆积成—增大受光面积,膜上有色素)

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

3、叶绿体色素(由上至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短波)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3/4)吸收红橙光(长波)与蓝紫光(释放氧最多)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68――70)

1、光反应(需要光):

位置:

类囊体膜中间产物:

ATP、NADPH终产物:

氧气

一.ADP+Pi+能量-→ATP

二.H2O-光→H++O2

2、暗反应(不需要有光):

基质中间产物:

ADP、NADP、三碳化合物终产物:

(CH2O)

一.CO2+C5-→2C3

二.C3-H+ATP→(CH20)

四、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固定和C3化合物还原。

④能量变化:

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⑤联系:

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原料。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光合作用形成的糖转变成蔗糖、淀粉或参与氨基酸、脂质等的合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六、影响因素:

a、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b、CO2浓度——影响暗反应

c、温度——影响暗反应(25-30度最佳)d、水、无机离子

实验4.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材料:

新鲜绿色叶片

2、原理:

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用无水酒精提取叶绿体色素

3、方法:

纸层析法。

层析液为脂溶性溶剂,各种色素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而分层。

4、无水酒精:

让色素充分溶解在酒精中,便于提取色素)

石英砂:

加快碾磨速度CaCO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第三节细胞呼吸(生物氧化)

——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为CO2或其他产物,并释能的过程。

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

有无彻底分解有机物)

一,有氧呼吸:

(P80图4-25)

1、反应方程式:

C6H12O6+6O2→6CO2+6H20+能量

2、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内: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脱下少量[H]和少量能量――糖酵解

第二阶段:

线粒体内:

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脱下大量[H]和少量能量――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所有脱下的[H]与吸进的O2合成水,放出大量能量并合成大量ATP

二、无氧呼吸: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为发酵)场所:

细胞质中

1.发生在植物和酵母菌体内:

酒精发酵

即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CO2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发生在动物和乳酸菌体内:

乳酸发酵

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为乳酸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3、例子:

A、酵母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下进行酒精发酵

B、高等植物水淹下,酒精发酵中毒死亡

C、马铃薯、玉米胚芽缺氧下,乳酸发酵{特例}

D、骨骼肌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而肌肉酸痛

4、能量利用: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存于ATP中

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

一、糖类代谢

1.食物中糖类的种类:

以淀粉为主,还有少量的蔗糖、乳糖等。

二、脂类代谢

1.食物中脂类的种类:

脂肪(甘油三醇)、少量的磷脂(脑磷脂、卵磷脂)、胆固醇。

三、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来源:

植物性蛋白质(谷类、豆类等)、动物性蛋白质(肉、蛋、奶等)

2.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先在肠胃中有关酶的催化下转化为氨基酸再吸收利用

3.吸收:

氨基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内。

四、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在同一细胞内,三类物质的代谢同时进行,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合理膳食:

即合理营养。

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中七大营养物质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2、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

膳食纤维。

(前3个为能源物质)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一、动物怎样感受外界刺激

1、单细胞动物:

以整个细胞感受

多细胞动物:

以特定感受器获取信息

2、感受器类型:

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二、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痛感受器(最先感知)、接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眼球:

(外层)巩膜,(最内层)视网膜具感光的视细胞

视细胞将光能转化为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2、光感受器——眼:

角膜(最前方)------聚光装置

折光装置房水-----为角膜、晶状体提供营养

晶状体-------折光、聚焦光线投射到视网膜成像(与视力有关)

玻璃体------胶状物质

视锥细胞—色彩视杆细胞—光亮

3、声波感受器耳:

其他:

鱼类侧线、蛇的颊窝等

外耳——收集声波、中耳——鼓膜内侧,有3块听小骨

内耳——耳蜗(声音感受器)、前听器感受身体平衡

三、动物体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脊椎动物:

鼻腔中的嗅细胞、舌上味细胞

2、昆虫:

味觉分布于足末端和口器;

感受气味的毛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2、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功能、结构单位。

神经元的结构:

3、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A、皮肤是最大的感受器B、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C、反射弧5部分缺一不可,前2受损,无感觉、无反应;

后2受损,

有感觉、无反应

(一)神经冲动传导——信息在神经元内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

1、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刺激后产生):

内正外负

3、一个神经细胞内,传导是双向的。

(二)突触传递——神经元间以化学物质传递

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轴突末端,内有线粒体、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1、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膜,上有蛋白质受体可与化学物质结合)

2、单向传导: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二、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髓(低级中枢):

上连延髓,外围白质(神经纤维集合而成),中间灰质(神经元细胞体密集而成)

2、总在脑的控制下调节排泄运动、下肢运动等。

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脑中的大脑最发达,外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分布着较多功能区)

2、反射分类:

A、非条件反射(先天具备的能力)

B、条件反射(后天培养):

会发生改变

3、强化: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用于培养条件反射)

4、人类区别于动物功能:

除对具体信号作出反应,亦能对抽象信号(文字、语言)有反应

副交感神经:

人体安静时活跃交感神经:

人体兴奋时活跃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人体内分泌腺

1、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到作用器官

2、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解水、盐、糖的代谢

肾上腺素——后者平时分泌少,仅在特殊情况(失血、剧烈运动、紧张等)下分泌增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

3、甲状腺:

A、分泌甲状腺素,碘(原料),

B、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C、表现:

成人过多:

甲亢,消瘦易激动;

过少,全身浮肿

婴幼儿时期较少:

呆小症

4、胰岛:

A、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两者相互拮抗

B、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分解,促使血糖合成糖原

注:

胰岛素含量持久不足——糖尿病

C、饥饿,血糖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5、生殖腺:

生成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

睾丸分泌。

雌性激素:

卵巢分泌)

生长素:

调解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6、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分泌量:

婴幼儿期多:

巨人症;

少:

侏儒症

促激素:

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如:

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激素)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特异性:

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有关

2、高效性:

量少作用显著

3、激素的反馈调节:

促进为正反馈,抑制为负反馈(第二册书P20图5-21)

4、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一、免疫

1、免疫器官:

2、免疫类型:

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细胞识别

1、细胞识别功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有关

2、抗原:

被免疫系统排斥的物质,多为外源性的,少数为内源性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吞噬细胞和溶酶体——溶解、吞噬和消灭细菌

第一道: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并分泌杀菌物质体内

第三道: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

无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3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4

作用弱

作用强

5

作用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

四、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1、天然免疫: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如:

得过天花、水痘后获得免疫抗体)

2、人工免疫:

A、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B、方式:

接种疫苗(即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灭活的或减毒的制剂)

3、疫苗种类:

A、死疫苗:

(灭活制剂:

乙脑疫苗、狂犬疫苗等)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和繁殖,需多次重复注射,剂量较大。

B、活疫苗:

一般接种一次,剂量小,效果与持久性较好。

4、接种对象:

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

第五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

1、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发生弯曲的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

2、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

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尖、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较少分布

2、向光弯曲:

A、原理:

胚芽鞘受单侧光作用,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致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而表现向光弯曲。

B、植物的向光性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

3、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受害或死亡。

4、顶端优势:

顶芽生长,侧芽因积累顶芽向下输送的生长素而受抑制。

(如:

松、杉等。

茶叶摘心为去除顶端优势,使枝叶繁茂)

5、天然植物激素的类型及作用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对植物的生长、细胞

的伸长、分裂、分化有促进作用。

脱落酸、乙烯:

抑制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促进器官的成熟、衰老。

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的发育。

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的柱头,子房也能正常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即得无籽果实。

(如无籽番茄、无籽黄瓜)

3、防止落花落果。

4、其他:

如催熟、促进种子萌发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一节遗传信息

一、DNA是遗传物质

1、核酸分类:

DNA与RNA

2、验证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前者为病毒,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内含DNA)

原理:

运用同位素跟踪法(DNA含P不含S)

侵染过程:

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DNA(双链)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2、脱氧核苷酸组成: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3、配对原则:

A-T、G-C

4、双链中:

(A+G)/(T+C)=1

5、DNA分子平行双链的构架上下由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成多核苷酸链

双链间以碱基配对(氢键)相连

三、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

1、DNA的多样性:

取决于脱氧核苷酸(主要为碱基)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

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数)

2、基因:

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区段。

(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3、遗传信息: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组成关系:

染色体(DNA+蛋白质)〉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第二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一、DNA复制

1、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需在酶的作用下)

2、方式:

半保留复制

二、遗传信息的转录

1、RNA(单链),基本单位:

核苷酸

2、核苷酸组成:

磷酸+核糖+含氮碱基(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胞嘧啶C)

3、转录:

是以DNA为模板合成信使RNA(mRNA)的过程。

地点:

细胞核内。

4、注意点:

A、由于DNA是双链,而mRNA是单链,因而转录时,DNA先解旋,再以其中的一条链(有义链)为模板合成mRNA。

(半保留复制)

B、RNA分子中没有碱基T,转录时按照A—U、T—A、G—C、C—G的互补配对规律合成具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mRNA。

C、通过转录,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

mRNA分子内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其中可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每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三、翻译

1、定义:

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由于,mRNA在核中形成后就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开始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翻译的位置在细胞质中。

2、转移RNA(tRNA):

负责将所需的氨基酸运送进核糖体,不同氨基酸的tRNA不同。

3、注意点:

1个密码子(3个相邻碱基)对应1个氨基酸;

1个氨基酸可有1个以上密码子

1个tRNA对应1个氨基酸;

1个氨基酸可有1个以上的tRNA

DNA(基因)、密码子、氨基酸、蛋白质的数值关系:

『设有一条蛋白质多肽链(n肽):

则:

1、氨基酸:

n个2、密码子:

n个

3、mRNA中碱基3n个4、DNA(双链)中碱基6n个

四、相关计算规律

蛋白质中氨基酸数:

mRNA中碱基数:

DNA中碱基数=1:

3:

6

配对规律:

模板链与mRNA配对,mRNA与tRNA配对

四、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图解

2、RNA的自我复制及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