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7467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免费范文文档格式.docx

②从参加WTO的角度看。

中国参加WTO后,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③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

不失时机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施行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④从中小企业开展的角度看。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开展与创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众望所归。

  4.从理论上说,利率的程度(shuǐpí

ng)是怎样决定的?

主要有哪些论点?

〔1〕从理论上说,利率程度的决定(jué

ng)取决于以下因素:

  1〕利润率的平均程度。

  2〕资金的供求(gōngqiú

)状况。

  3〕物价变动(bià

ndò

ng)的幅度。

  4〕国际(guó

)经济的环境。

  5〕政策性因素。

  〔2〕利率的决定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货币供求论、可贷资金理论和IS-LM利率理论。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提醒,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

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上下取决于利润率和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展分配的比例。

②实际利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那么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平衡点。

  ③货币供求论

  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

  ④可贷资金理论

  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

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的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

借贷资金供给那么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5.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络应该怎样理解?

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货币制度是与国家的主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展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可以符合自己政策目的,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

在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以下三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1〕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

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

  〔2〕货币局制度。

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藏挂钩的货币制度。

  〔3〕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一国以美元代替本国货币流通,放弃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展(jì

nxí

ng)最后救助的可能。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开展,给这一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

欧元,货币局制度,美元(měiyuá

n)化等说明货币制度有可能独立于国家主权,即国家主权对货币制度的有效控制不是必须的。

  6.比拟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jià

njiē)融资市场上金融中介的异同,试分析这两种金融中介在我国的开展状况。

〔1〕由于融资方式的不同,两个领域内的金融机构有很多差异(chāyì

),主要表如今:

①在资金运动中的地位不同。

  ②承当风险不同(bù

nɡ)。

  ③职能不同。

  ④资金运用利润分配不同。

  〔2〕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

间接融资为我国经济开展做出了突出奉献,但同时也承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宏大本钱。

近年来,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开展迅猛,为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缓解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压力。

阐述:

  1.金融自由化浪潮不仅席卷开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并且也扩及几乎所有兴旺国家。

其背景及必然性应如何理解?

〔1〕兴旺国家金融自由化主要是为理解决市场深化进程中出现的金融构造与金融管理体制矛盾与冲突,其本质是市场深化进程中的金融重构。

  〔2〕开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在金融压抑普遍存在,经济程度落后,市场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进展的。

  综上,金融自由化是经济开展的产物,是经济对于解除束缚其开展障碍的要求。

无论是兴旺国家还是开展中国家,其经济体制中都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经济效率。

因此,金融自由化的发生是必然的。

只是由于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金融压抑的程度和产生根源不同,金融自由化的表现和效果也不一样。

  2.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汇率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1〕固定汇率制的利弊:

  ①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开展。

  ②固定汇率制的缺点(quēdiǎn):

  第一,汇率(huì

lǜ)根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二(dì

è

r),固定汇率制有牺牲内部平衡之虞。

  第三,易引起(yǐnqǐ)国际汇率制度的动乱与混乱。

  浮动汇率(fú

nghuì

lǜ)制度的利弊:

  ①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优点:

  第一,汇率能发挥其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第二,只要国际收支失衡不是特别严重,不会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的实现。

第三,减少了对储藏的需要,并使逆差国防止了外汇储藏的流失。

  ②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缺点:

  第一,是汇率频繁与剧烈地波动,使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难以核算本钱和利润,并使他们面临外汇风险损失,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是为外汇投机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这必然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乱与混乱。

  〔2〕汇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

由于汇率对一国经济和政治的重要作用,政府对于汇率通常是或多或少会加以适度调节,不进展任何有目的的干预是少见的。

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的浮动汇率是不存在的。

  3.应该怎样对待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

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判断会对政府的决策和公众的政策建议产生怎样的影响?

〔1〕a.“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其含义是:

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b.“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其含义是:

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

  〔2〕假如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就是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假如认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那么说明货币当局可以(né

nggò

u)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进程。

  篇二:

利率(lì

lǜ)与利息率的习题答案

  1.从理论上说,利率的程度是怎样决定的?

主要(zhǔyà

o)有哪些论点?

〔1〕从理论上说,利率(lì

lǜ)程度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平均(pí

ngjūn)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上下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那么利润总量越大。

而利息本质上是利润的一局部,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

  ②借贷本钱

  它主要包括两类本钱:

一是借入资金的本钱,二是业务费用。

银行再贷款时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消耗的本钱,并获得利差,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程度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那么银行就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

  ③通货膨胀预期

  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承受某一程度的名义利率时,都考虑到对将来物价预期变动的补偿,以防止自己因货币实际价值变动而发生亏损。

所以,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程度有很强的上升趋势;

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程度也趋于下降。

  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数量。

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挪动,利率下降。

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

  ⑤商业周期

  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下降。

  ⑥借款期限和风险

  由于期限不同,流动性风险、通胀风险和信誉风险也不同,所以利息率随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通常利息率随借贷期限增长而进步。

  ⑦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总体上说,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

市场上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率就会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那么要下降。

  ⑧政府(zhè

ngfǔ)预算赤字

  假如(rú

guǒ)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程度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

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那么会下降。

  ⑨国际(guó

)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在产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促进利率上升;

当净出口减少时,会促进利率下降。

国际资本(zīběn)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相类似。

当外国资本流入本国时,将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下降;

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⑩国际(guó

)利率程度

  由于国际间资本流动日益快捷普遍,国际市场趋向一体化,国际利率程度及其趋势对一国国内的利率程度确实定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者表达出一致的趋势。

详细表如今两方面:

一是其他国家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

二是国际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对一国国内利率的影响。

  〔2〕利率的决定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利率决定论、实际利率理论、货币供求论、可贷资金理论和IS-LM利率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局部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认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局部,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否那么归职能资本家的局部就会等于零,这样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率的最高界限。

至于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从理论上说是难以确定的,它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但不管怎样一般不会等于零,否那么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

因此,利率的变化范围一般总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

  ②实际利率理论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率决定理论被称作实际利率论,该理论强调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进步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进步而增加。

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那么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平衡点。

图4-1说明了这种关系。

  图4-1实际利率论

  图中,I为投资曲线,I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S线为储蓄曲线,S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I、S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0为平衡利率。

假设当投资不变而边际储蓄倾向进步使S线右移至S'时,平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下降至r1;

当储蓄不变而边际投资倾向进步使I线右移至I'时,平衡点决定的利率就会从r0上升至r2。

  ③货币(huò

)供求论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bà

ochou),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求,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那么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

反之,当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就会下降。

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

该理论如图4-2所示。

  图4-2货币(huò

  图中的货币供给曲线M来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一条直线;

L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两线的相交点决定利率。

但L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说明当M线与L线相交于平行局部时,由于货币需求无限大,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增加多少(duōshǎo)货币供给,货币都会被储存起来,不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流动性陷阱〞说。

  ④可贷资金(zījīn)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的罗伯逊和瑞典的俄林倡导。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

用公式表示,有:

  DL=I+ΔMD

  SL=S+ΔMS

  式中,DL为借贷资金的需求;

SL为借贷资金的供给;

ΔMD为该时期内货币需求的改变量;

ΔMS为该时期内货币供给的改变量。

显然,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

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那么呈负相关关系。

就总体来说,平衡条件为:

  I+ΔMD=S+ΔMS

  这样,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平衡的根底之上。

假如投资与储蓄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比照不变,按照这一理论,那么货币供需力量比照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如图4-3所示。

图中的M0是尚未增加ΔMS的货币供给量,M1是增加了ΔMS之后的货币供给量。

  图4-3可贷资金理论

  ⑤IS-LM利率理论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首创,由汉森补充和开展而成,它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全面平衡来阐述了利率的决定机制。

只有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平衡,即同时满足储蓄等于(děngyú

)投资、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时,平衡收入和平衡利率才能确定。

如图4-4所示。

  图4-4IS-LM利率(lì

lǜ)理论

  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收入和利率就是使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平衡状态的唯一的收入程度和利率程度。

E点以外的其他任何收入利率组合都是不稳定的,都会通过商品(shāngpǐn)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调整到达平衡。

  2.管制利率的弊端主要有哪些?

我国目前正在对利率实行市场化改革,你是否理解(liǎojiě)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答:

  ①导致利息(lì

xī)负担与收益的扭曲。

政府对利率管制的显著特征是将管制利率控制在市场利率以下。

由于存款者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与借款者所支付的利息本钱相对偏低,造成利息负担与收益的不均。

  ②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本产出比率。

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消费率相等,低于平衡边际消费率的企业会因其支付不起利息负担而退出借贷市场。

换言之,由资本使用人之间自由竞争所决定的利率自动地将资本限制于那些报酬高的用处上,而将报酬低的投资予以淘汰。

利率的这种功能对于资金供给是经济开展瓶颈的国家尤为重要。

为了将资本分配于每一单位投资净报酬率最高的用处上,应让利率执行其自然的功能,使资本分配到最具消费力的各种互相竞争的用处上。

  但假如政府武断地规定一个低的利率并任意对资本加以分配,完全限制竞争性利率的选择机能,将不可防止地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一些资本分配到消费率较低的投资工程上,使每一单位投资的净消费率降低,更加重了资本供给缺乏的严重性。

  ③降低金融部门对经济开展的推动作用。

假设金融当局对金融部门的存贷款利率进展管制,必然影响资金供给来源。

因为存款利率太低,效率低下而又有资金盈余的单位将会进展自我融资而不存入金融机构,结果会导致金融部门萎缩而阻

  碍金融开展,进而影响资本积累和经济开展速度。

  ④黑市盛行。

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低于平衡利率程度,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的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进展主观的信贷分配,这种主观的信贷配给方法不但会降低资源使用的效率,而且必然使一些企业得不到低利率银行贷款,只能求助于黑色借贷市场,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这也是在几乎所有的开展中国家都存在黑色借贷市场的主要原因。

官定利率程度离平衡利率程度越远,资金黑市就越猖狂。

  ⑤导致(dǎozhì

)整体经济的不稳定。

上述的利率管制的弊端必然影响一国整体经济的开展和稳定。

  〔2〕利率实行(shí

ng)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

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à

nzhà

o)“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展。

  1993年?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假设干问题的决定?

和?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设想(shè

xiǎng)。

1995年?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

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tó

ngyè

)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誉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展改革:

〔1〕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局部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200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要用三年时间,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步骤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

此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

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正式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先外币、后本币;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

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1年,放开了全国社保基金协议(xié

)存款利率。

  2002年,扩大农村信誉社利率(lì

lǜ)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誉社利率浮动幅度;

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篇三:

黄达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dá

à

n)第四章利息和利率

  第四章利息(lì

xī)和利率

  1.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xí

ngshì

)?

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

〔1〕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获得的报酬,它来自于消费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消费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局部。

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

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获得的或将会获得的收入。

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消费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局部,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

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

假如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那么根本不应该投资;

假如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例甚低,那么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

  利息之所以可以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①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获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

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获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

而借者之所以可以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局部资本运用于产业营运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的增值。

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本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络,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②利息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利润的一局部,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

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亲密联络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

而利息率那么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消费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

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

〞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

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

  ③利息有着悠久的历史。

信誉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

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shǐyò

ng),人们毫不疑心,它都可以带来收益。

  〔2〕收益的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管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管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比照(duì

bǐ)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本价格。

例如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于是就可以获得地价。

比方,一块(yīkuà

i)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那么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000元〔=100元÷

0.05〕的价格成交。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

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