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考研-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山岳台:
又称观象台,在宗教上是古代西亚人山岳崇拜和天体崇拜的产物,又是观测星象的一种塔式建筑物,也称塔庙,是集中式构图的高台式纪念性建筑物。
昭塞尔金字塔 现存最早的石砌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玛斯塔吧 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吉萨金字塔群 ( 三大金字塔):
胡夫、哈夫拉、孟卡拉。
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
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
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撒艮王宫:
波斯时期的亚述帝国。
房间围成院落,四座碉堡夹着三个拱门,门洞处人头翼牛雕刻。
伊什达城门:
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
用彩色琉璃饰面。
帕塞玻里斯王宫:
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接待厅,百柱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
迈西尼的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城门因雕刻而称狮子门)属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迈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克诺索斯宫(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克里特时期的世俗性建筑。
有看台的露天剧场,最早出现在古克里特岛。
雅典卫城:
古希腊建筑群,由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帕提农神庙:
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祭祀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的庙。
多立克柱式的典范。
卫城上唯一的列柱围廊式。
型制最隆重,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涂有强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铜门镀金,山墙尖饰金。
围廊朝西的一半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
山墙风格被认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
伊瑞克先神庙:
东面门廊为爱奥尼柱式。
南面为女像柱廊。
希腊盛期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奖杯亭:
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
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
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
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代表君主的权威。
把围廊式的方方的灵堂放在高高的基座上,顶上再加一个金字塔,塔顶又立着奔马驾车的铜像。
拱券结构:
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种类有:
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
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罗马五种柱式:
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柱式通常由柱子,檐部和台基组成;柱子由柱头、柱身、柱础组成。
母度:
古希腊柱式中柱子最下部的半径就是一个母度,它是古希腊柱式和建筑的基本度量单位。
凯旋门:
古罗马建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为了炫耀古罗马皇帝在各类战争中的胜利而建造的。
通常横跨在一条道路上单独建造。
劵柱式:
在墙上或墩子上帖装饰性柱子,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劵洞套到柱式的开间里,劵脚或卷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于墙面大约¾个柱径。
巨柱式:
为了适应高大建筑体量的构图,一根柱子贯穿二,三层使用,以强调垂直式构图。
叠柱式:
解决的是柱子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柱子为几层叠加的形式,一层为塔司干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如果有第四层,则为科林斯的壁柱。
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比较稳定,一般为劵柱式叠加。
连续劵:
把劵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
复合柱式:
就是在科林斯柱式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涡卷。
尖十字拱:
哥特式教堂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也称双圆心尖劵,由两个圆心画出两道弧线相交组成。
有三个主要优点:
①跨度一定时,可达到更高的高度;②不同跨度的拱可以做到相同的高度;③侧推力比半圆心拱小得多。
小料厚缝:
拜占庭建筑的建造手法,烧制的空陶罐形的小件砌在厚厚的灰浆上,用以砌筑拱顶或穹顶。
帆拱:
拜占庭建筑为解决圆形穹顶与方形平面之间的过渡而创造的结构形式。
其做法是:
在中央方形平面的四角立起四个墩柱,在其上沿方形的四个边砌起相同大小的四个拱劵,然后再四个拱劵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再把这个穹顶做水平剖切,水平切口和四个拱劵之间所余下的位于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透视门:
基督教时期教堂墙垣很厚,以致门窗洞很深,为了减轻建筑的沉重感,将门旁的墙壁作成一排排逐层向内的锯齿形装饰,得名透视门。
罗马万神庙(潘泰翁):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底部墙厚6.2M,顶部有直径8.9m的圆洞。
集古罗马穹顶与古希腊门式廊大全。
门廊正面八棵科克林新柱子。
罗马大斗兽场:
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三者和谐统一。
是现代体育场建筑的原型。
下部三层采用了不同的柱式构图,由下向上依次为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第四层为科林斯的壁柱。
图拉真广场:
帝国时期罗马城最宏大的广场,歌颂、崇拜皇帝、纪念其功绩的纪念性广场。
凯撒广场:
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型制。
广场后半部为围廊式维纳斯庙。
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十书》:
是现存欧洲最完备的建筑专著,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
拜占廷建筑最辉煌的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为集中式教堂,成就有三:
结构体系,内部空间,灿烂色彩。
圣马可教堂(威尼斯):
希腊十字式教堂。
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
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
罗马风(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主要仿古罗马建筑。
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建筑艺术承袭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
主要代表:
比萨主教堂群。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建筑结构的成就是采用了骨架券系统。
哥特教堂以西立面为主,通常是两端一对高高的钟楼夹着中厅的山墙。
世俗建筑中,哥特风格还表现在一些贵族的城堡建筑中,石墙厚重,碉堡林立,外形坚实。
市政建筑常常是高坡顶,尖尖的老虎窗与烟囱构成屋面复杂的轮廓,立面上的窗也采用双圆心尖窗,再配以高高的钟塔。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
法国:
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英国: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
科隆主教堂(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受传统影响趋于保守,西立面没有明显钟塔,垂直感不强)、威尼斯总督府
西班牙:
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
威尼斯总督宫:
下面两层白色云石尖券敞廊,顶层实墙,立面极富创造性,为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中世纪世俗性建筑的代表。
飞扶壁:
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个创举。
由扶壁和飞劵组成。
(其做法是:
在侧廊外墙上按一定的距离排列若干粗壮的墙垛,这个墙垛被称为扶壁,在其上再做一道拱劵(亦称飞劵),飞跃侧廊屋面直抵中厅拱顶的劵脚。
)扶壁和飞劵共同来产生向内的推力,抵消中厅拱顶的推力,扶壁和飞劵完美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称为飞扶壁。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 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指直到18世纪末,近400年文艺复兴。
狭义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
2. 建筑的三个时期
1) 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建筑实例:
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巴齐礼拜堂。
2) 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
实例:
坦比哀多,法尔尼斯府邸。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文特拉米尼府邸,圣马可图书馆。
3) 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察为中心。
建筑实例:
维晋察的巴西利卡,圆厅别墅,奥林匹克剧场,尤利亚三世别墅,麦西米府邸。
穆达迦:
西班牙的哥特建筑掺入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处理手法,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风格。
其特点是:
以马蹄形劵,镂空的石窗棂以及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和纹样为装饰结构。
坦比哀多:
设计人伯拉孟特,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周围一圈16颗多立克柱廊,有地下墓室,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
集中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它的体积感很强。
建筑虽小,但有层次,有几种几何形体的变化,有虚实的映衬,形象很丰富,环廊上的柱子,经过鼓座上的壁柱呼应,同穹顶的肋尾首尾,从下而上,一气呵成。
它的体积感,完整性和它的多立克柱式,使它显得十分雄健刚劲。
帕拉第奥母题:
立面的每一间都近乎方形,都由两颗柱子为界来划分。
半圆形的拱劵落在下面的小柱上,小柱与大柱之间还有一个矩形的空间,与中间的大拱劵配合,在大拱劵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洞布置在柱与拱劵间的墙上,这种构图方式被称为“帕拉第奥母题”。
古典建筑:
指古典时期(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经典,常被认为ishi西方建筑之源。
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古典主义建筑:
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
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南锡广场群:
由三个广场串联起来,北头是横向的长圆形的王室广场,南头是长方形的路易十五广场,中间是一个狭长的跑马广场连接,建筑按纵轴线对称布置。
(法国半开放半封闭的广场)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风格特征:
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把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因素,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
枫丹白露派:
融合了意法两国的装饰风格特色与一体,形成了建筑艺术上著名的“枫丹白露派”,这一派的装饰有些娇柔之气。
洛可可风格: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都铎风格:
16世纪上半叶,应该出现的建筑风格,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风格。
帕拉第奥主义:
18世纪英国庄园府邸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建,忽视使用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
帝国风格:
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
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法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古罗马风格)。
他们体量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生出肃杀之气。
古典复兴: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古典建筑形式,这类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即以古典柱式,穹顶等古典建筑要素作为建筑立面构图的主要标志。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