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5119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曲周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Word下载.docx

改革投票方式;

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降低选举限制;

扩大选民资格(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评价:

积极:

有利于工商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通过改革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局限性:

家庭仆人和妇女还没有选举权;

资产阶级(大商人)拥有较多的投票权。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周朝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周公辅政,并未取代周天子,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多元政治格局的形成,故排除B项;

秦朝形成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

材料一方面反映巩固政权,另一方面建立礼乐制度,说明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领土的扩张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

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不符,故排除;

由题目中的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这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

该制度使得强调血缘关系的分封制渐趋瓦解,体现了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科举奉行“投碟自荐”“取士不问世家”的原则,意思是不涉及门第出身,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故D项正确;

A项错误,材料冲击了贵族政治秩序;

B项错误,社会等级观念消失不符合史实;

门阀势力消亡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A项中的“内阁”形成于明成祖时期,B项发生于明太祖时期,均无法完整地体现题目中的图片中的时间段“两汉至清朝”,故排除;

题目中的图片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历程,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

题目中的图片中的两汉时期至明清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由坐到站再到跪的演变历程表明封建社会的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5.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AC两项的表述均无法揭示题目中的“普通民众中的精英”成为“士大夫”的原因,故排除;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唐宋之际”,故排除D项;

唐宋以来,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的科举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打破了特权垄断,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普通民众中的精英”成为“士大夫”。

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

6.依据题干“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因此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错误.

《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国签订的,没有涉及杭州,故A项错误.

《北京条约》是中国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没有涉及杭州,故B项错误.

《辛丑条约》虽然涉及日本,但是不涉及开辟商埠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

7.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第一种反映是排外的,选项中只有义和团运动存在盲目排外,故C项正确;

ABD都是向西方学习,故ABD错误。

8.淞沪会战不是八路军打的故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时间不符,

台儿庄战役主要是国民党军队打的,且时间不符是1938年,材料中是1040年,故排除,

百团大战是朱德指挥八路军于1940年进行的,符合材料,故为正确答案.

9.本题考查的是对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

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领袖极少数的赞同,故B项错误;

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

为发展工商业,主张办银行,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D项正确。

10.依据题干“20世纪第二个十年”可知,时间是1910年以后,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制定的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项正确.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中国同盟会章程》出现在190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在1921年,而且与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不符,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20世纪第二个十年”判断出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内容、意义的掌握.

11.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可知提及的是1946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发生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前,排除;

C项提及的是三大战役的意义,排除;

D项提及的是渡江战役的意义,排除。

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揭示的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

据此判断选项:

ABC三项提及的是1949年9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可知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13.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和法制的严重践踏,所以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其实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AD两项都是“文革”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措施方面的具体体现,不属于制度层面,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C项提及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与题干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不相符,排除。

14.本题考查对“九二共识”的认识,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

根据所学,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因此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为了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94年3月5日通过,予于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迟于“九二共识”,故D错误,符合题意。

1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现代中国20世纪60年代外交的掌握,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限定时间是“1965年”,中苏两国从1959年开始破裂,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

C项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

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AD应排除。

16.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此国际组织成立于1961年,且主要由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与中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应为不结盟运动,C项说法正确;

A项发生在1967年,B项成立于1949年且是军事组织,D项为成立于1989年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均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17.略。

18.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是在伯里克利时期,故排除A;

“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只能说明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而非被否定,故排除B;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到保障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故排除C;

下层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限制说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待完善,故选D。

1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罗马万民法相关内容的掌握,旨在考查结合所学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用法律征服了世界,而且使帝国统治维系得比较久,所以A符合题意;

B与题干信息“宽容开放、兼收并蓄”无关,排除;

C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排除D。

故选A。

20.依据题干“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可知,反映的是“光荣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得议会权力大于王权,故B项正确.

处死查理一世、克伦威尔独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故AC两项错误.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本题考查光荣革命.考查“光荣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21.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执掌行政权,有权任免官员,但须经国会批准。

排除均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

22.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因为资本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方案,故C项正确,AB说法错误,不是从经济基础决定思想的角度进分析;

D项本身说法错误。

23.本题考查的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掌握,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临时政府的支柱”、“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提及的“革命”与俄国相关,据此直接排除AB两项;

结合所学知识,俄国二月革命结束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再根据“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可知广大士兵不相信和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转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后来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据此排除C,D项正确。

24.本题主要考查“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修建的时间是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时间是1962年、“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越南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5年。

A项不准确,材料不仅仅提及美苏两国,排除;

B项与四幅图片所揭示的主旨不符,排除;

C项明显错误,图片信息不仅仅涉及欧洲;

题目中的的事件“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体现了美苏“冷战”期间,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的史实,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25.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体现了超越国家倾向,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这实质上反映了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C项符合题意;

AB项材料没有体现;

D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26.本题主要考查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旨在考查知识再现再认的能力。

由材料“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可知,“冷战”结束后,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的霸权地位渐趋削弱,A项符合题意,正确;

B项中“共同反抗”、C项中“已逐步丧失”的表述均过于夸大化,排除;

材料未涉及世界各国合作应对金融危机,D项的结论无从得出,排除。

27.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由材料“财务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可知,“你们”主要指雅典贵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前平民和贵族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故梭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雅典的社会矛盾,B项符合题干要求;

A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28.组合选择题,试题难度较大。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并不是完善了民主政治制度,

29.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指决定事物发展变化方向的因素。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关键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确立了封建制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项符合题意;

AC项是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

B项是商鞅变法的结果,不是原因。

30.本题考查对商鞅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能力。

据“天资刻薄”“少恩”可知,这是从人品及道德等角度对商鞅进行评价的,故A项表述有误;

BCD均表述正确,故排除。

故选A。

31.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实施了均田制,将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授田农民要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和要求,故B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ACD均与均田制相符,故选B。

32.

试题分析: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B、D有利于促进鲜卑族汉化和民族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考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点评: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33.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没有涉及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ABC符合史实,故选D。

34.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与题干信息“不加税而国用足”相矛盾,可排除;

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可排除;

题干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

题干强调“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D项符合题干要求。

35.本题考查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以及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一九法令”的颁布,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

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

所以A错在“幸福”二字。

亚历山大二世在司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故B正确。

激进派知识分子赫尔岑(1812~1870)Herzen因言论获罪,1855年被流亡英国,1870年1月21日卒于巴黎。

故C错误。

D项错在“迫使沙皇政府作出让步”。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CD,故选B。

36.

(1)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和王安石惠农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比较两段材料,材料一“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二“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等信息回答各自具体做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问态度,据材料“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可知,商鞅主张抑制商业;

据材料“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可以得出王安石的态度所在。

结合所学即可得出其各自的目的所在。

(3)本题主要考查对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的认识和理解。

据材料“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自于其自身宣传变法的需要。

37.

(1)本题考查英国选举制度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的能力。

“把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的方式”、“保护了选民的投票自由”、“选举限制大大降低”、“在1000万成年男子中,有800万人享有选举权”,从中概括出改革投票方式;

扩大选民资格等内容。

(2)本题考查英国选举制度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结合所学,改革在工业革命后,对工商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有利;

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扩大选民资格,让更多的人参与选举,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家庭仆人和妇女仍未获得选举权,有些大商人享有两个以上的投票权,英国的选举制度有待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