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3766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长安晚秋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

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

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

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

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时节的寻常事物,然而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借景抒怀,展现品格

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

特别是末句,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

重点揣摩

1.《长安晚秋》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凄凉,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孤独寂寞的感情基调。

2.试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雁横塞”“长笛一声”是动态描写,“残星几点”“人倚楼”是静态描写。

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

3.试分析“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作者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娴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战国钟仪的典故,“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用与归隐之不宜迟。

商山早行

温庭筠(?

-866),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才思敏捷,时号“温八叉”、“温八吟”。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讽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因被贬为随县县尉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长安南郊)。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1.意象叠加,浓醇深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叠加,勾画出一幅连续而完整的“秋晨早行图”。

这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同时又能使读者体会出奔波谋生的辛劳,羁旅他乡的愁思。

从句法上看,它们全是名词,这种凝练精粹、别具一格的诗句,其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2.情景相融,感人至深

诗的首联与尾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长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

颔联、颈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

这样,全诗情景交融,主题表现得更为饱满而含蓄。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还有“月”、“板桥霜”也表现了早行,通过月尚未落以及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连举,句法奇特,其妙无穷,请谈一谈妙在何处。

六个名词包括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还隐含着诗人和别的早行人,用字精简,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而道路辛苦自不待言。

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结合首联的羁旅愁思之情,进一步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的深切思念。

对应学生用书P118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酬劳(chó

u)  霑衣(zhān)  冠盖(ɡuān)

B.蒹葭(jiā)渚莲(zhǔ)槲叶(hú

C.枳花(zhī)凫雁(fú

)干云霄(ɡān)

D.沙鸥(ōu)声啾啾(jiū)嶙峋(lí

n)

解析:

选C C项,“枳”读zhǐ。

2.下列各项中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阙  池塘  挖墙角

B.鲈鱼酩酊口讷

C.征铎扁舟苍桑

D.陷井渲泄标新立意

选B A项,角—脚;

C项,苍—沧;

D项,井—阱,渲—宣,意—异。

3.下面四句诗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  )

①雪峻帆影落,风逼雁斜行 ②客帆与雁落,霜叶向人飞 ③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 ④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

a.表达远方归来的喜悦心情。

b.诉说羁旅守边战士的艰辛。

c.反映冬日江行的苦寒。

d.抒发雨后见晴的开朗情怀。

A.①c ②d ③a ④b  B.①b ②d ③a ④c

C.①c ②a ③d ④bD.①b ②a ③d ④c

选C 根据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笛一声人倚楼。

(2)紫艳半开篱菊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客携壶上翠微。

(4)古往今来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

(1)残星几点雁横塞 

(2)红衣落尽渚莲愁 (3)江涵秋影雁初飞 (4)牛山何必独霑衣 (5)借问酒家何处有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楼感旧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独上”与“同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比喻。

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恬静的景色。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从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任选其一,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怎样的特征?

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颔联写作者山路上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头连为一体;

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中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

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了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

山中云雾缭绕,那通往山居的小径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景物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的仰慕之意和对山居主人的嘉许之情。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一段话,做后面的题目。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

贾岛的苦吟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些又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甲]。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乙],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下边的语句分属甲和乙两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出顺序。

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

②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③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

④那就不如无诗。

⑤叫人读了兴趣索然。

⑥但是写成之后。

⑦用心推敲修改。

(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⑤④

①⑦⑥②

8.下面的对联有对仗明显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后面横线上。

上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

桥过下扁舟,何处闻箫声,有风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素材一

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

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诗文中。

可是,他们不会因此消沉,更不会报复社会,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与利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梦。

于是,他们依然努力,依然牵系国家。

他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坚守着昂扬的骨气,他们护卫着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诗文也许充满着伤感,字里行间也许潜藏着不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襟与气节捍卫了尊严;

他们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们的诗文与他们的精神长在。

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高昂着自己高贵的头颅,行走在天地之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笔,在宇宙间树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尊严”“勇气”“骨气”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二

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后孤儿寡母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

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

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羸瘦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相关的作文中。

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素材三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平等”“同情”“真诚”等相关的作文中。

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素材四

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发现古典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普遍的事实:

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为之伤怀和叹惋。

李白就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

杜甫也是这样!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相关的作文中。

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

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

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素材五

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奉献”“坚贞”“忠诚”“鞠躬尽瘁”“无私”等作文中。

(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开拓”“超越”“朝气”“后生可畏”等作文中。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思念”“思乡”等作文中。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默契”“契合”“沟通”“心灵相通”等作文中。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追忆情缘”“追忆年华”“悲欢离合的无奈”“瞬间错过的感伤”“没有结果的怅惘”“美在距离(时间距离)”等作文中。

无题胜有题

画家齐白石曾有一幅人所熟知的作品,上面画了一道泉流与几只蝌蚪,如果仅此而已,那么看的人不一定会有太多的兴致,最多只会赞赏画家笔墨的简练生动与所画对象的生趣盎然。

但是,由于画上的一行题款,却使这幅画顿时有了更丰富的涵蕴,使观画者顿时感到了其中有更深邃的哲理,在心领神会之际得到一种心灵的感悟,题款曰:

“蛙声十里出山泉”。

于是,画题使只能容纳一个瞬间的画面拥有了时间的连续性,使只能摄取一块空间的画面拥有了空间的延伸性。

在十里山泉的流水潺潺中,你能联想到多少山石林木、波浪浅流,在从蝌蚪到青蛙的生命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多少生机与活力;

更进一步,你从无声的蝌蚪到喧闹的蛙声的变化里,能顿时感到一种生命力的涌动。

“蛙声十里出山泉”自然是一个好题目。

不过,它毕竟是画题而不是诗题,依照莱辛《拉奥孔》的说法,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物态和景象,而且只是一个特定空间的物态和景象,就像照相机所摄取的一瞬间一样,底片上留下的只是镜头透入的那一块空间范围的瞬时景象,因而齐白石的画也只能画出蝌蚪与那几道清波。

所以,不受时空限制的题目便可以用“诗”的语言来伸展画的内涵,弥补画的缺憾。

可是,对于本身就不受物理时空限制,可以任意表现时间、空间的延伸和意义、情感的深度的诗歌来说,题目的意义便似乎淡化了,尤其是对于亟需膨胀语言内涵的朦胧、含蓄的诗来说,弄不好,题目会变成一个狭窄的镜框,把诗歌内涵压迫、局限在这个镜框里。

试看李商隐另一首诗,先不写题目: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读下来,人们可能会产生种种感受,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还是对春光消失的喟叹?

是对昔日友谊的追怀,还是对往日恋情的思念?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八句意义朦胧的诗似乎各不相干,却都构成一种伤感惆怅的情绪,让人感到诗很美、很有滋味,能引发种种想象。

换句话说,它能撩拨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来重构它的意境。

可是,当把题目写出来——“回中(地名)牡丹为雨所败”,上述种种联想便一笔勾销,剩下来的便只有对雨打牡丹的直接感慨了。

像“舞蝶”“有人”二句,有的注释者就指出它不是别的,只是写题目里的“败”字,而以此类推其他各句,也不过就是写“回中”(如“西州”一句)、“牡丹”(如“章台”一句)、“雨”(如“水亭”一句)等地点、对象与气候而已。

这样,本来极丰富的意蕴情愫便悄然而失,剩下的只是对牡丹具体情状的描摹、比喻与感叹,把那一片朦胧浑然的美都看没了。

当然,题目之于诗歌并不都是累赘,有时能起到使读者豁然开朗的揭示作用,有时能起到使读者深入思索的启迪作用,像杜甫的《哀江头》《哀王孙》、李白的《蜀道难》等等。

但是,这种题目往往只在诗歌有明确的、具体的意义指向的时候才能有揭示、启迪作用,对于以情绪感受的传递为主,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意义范围,要靠读者的深层体验才能重构意境的诗歌来说,清晰的揭示或殷勤的启迪即失去了意义,它破坏了朦胧混沌的美,也破坏了读者的自由体验,仿佛在读者与诗之间硬塞了一个武断而唠叨的“教师爷”。

一般来说,题目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向后,在诗歌的背后即作者、背景、环境等方面追溯渊源与揣摸诗歌“本义”,而诗歌欣赏却需要读者向前,肯定读者阐释与想象的自由,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与联想力,使自己得到享受。

简而言之,题目偏于限制,而诗歌偏于扩张。

所以,当诗人有意识地写作一些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的诗歌时,就不得不对限制性的题目加以排斥,以便逃避题目对阅读的规范。

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像《锦瑟》《日高》等以首句头两字或诗句中二字命题而实际无题的诗歌,完全摆脱了题目的束缚。

在李商隐之前并不是没有人写过“无题诗”,但那些“无题”的诗内容却太明白了,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有题、无题便大同小异,它的语意仍是一一可寻。

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却写得迷离恍惚,一句与一句之间、一联与一联之间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传递承继关系。

诗歌是需要诠释的自由的,它不像科学那样追求精密准确,而是追求含蓄朦胧,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正意味着它自身空间的扩张,而给读者心灵自由正是诗歌的任务。

当一首诗获得较大、较宽的诠释范围的时候,读者的意志便可以得到一种解放。

现代艺术正向着这一方向发展,瓦解作者的限制权利而赋予欣赏者理解自由,像现代绘画脱离具像描摹、现代音乐摒弃主题交代、现代诗歌放弃内容叙述等等,都意味着一个固定时空构架、一个完整故事的崩溃与多样化重构可能性的建立。

在这一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诸诗似乎在千年之前就隐隐启迪了现代人。

有评论家认为李贺、李商隐的诗很有“现代意味”,是否正指这种“语意指向性的消解”呢?

(有删改)

[点评] 这是一则学术随笔,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凭借渊博的学识,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评析。

本文作者对无题诗的分析,没有陷入考证和索引的汪洋大海,而是强调了读者诠释的自由和意志的解放,这样就从李商隐无题诗中读出了现代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