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3602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语文二轮备考会 戴着镣铐跳舞高考文言翻译复习Word下载.docx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

杂篇·

徐无鬼》

学生在处理这个句子时往往会卡在“质”这个词上。

引导:

观照整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借郢人和石匠的故事表达了对惠子的思念,发抒“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之情。

怀人之情以此出之,堪称神来之笔。

文段中石匠刀法之快之准令人咂舌,但更令人佩服的是面对呼啸而至的大斧而不失容的郢人。

郢人与石匠棋逢对手,庄子与惠子真堪知音,整段文字同时传达了一种没了对手的悲哀与寂寞。

根据语境我们不难推断,这个句子中看似陌生的实词译为“对手”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

我以前的确能削砍(它),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应具备强烈的踩点意识。

点即得分点,这些点通常体现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活用、特殊结构等。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赋分原则,踩准这些点也就抓住了要害。

否则,稍一疏忽即有可能劳而无获。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龙渊义塾记》

学生答案示例:

①章君的儿子或孙子,应当继承自己的志向,不要为了自己而更改。

(0分)

②章君的儿子甚至是孙子,只要继续按章君的志向办事,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谋私。

(1分)

③章君的儿孙,应该把继承(章君的)志向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自私自利。

(2分)

④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早晚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3分)

⑤章君的子孙们应该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

(4分)

赋分依据:

译出句子大意1分,三个得分点分别为“为”“夙夜”“丰己”。

4、高考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具体说,有六大基本方法。

⑴留。

即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示例: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⑵删。

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

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何厌之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⑶换。

即单音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语。

①项王军壁垓下——军队、驻扎

②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环绕

③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不一定

⑷调。

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①故不我若也!

(调为“若我”)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调为“可使报秦人”)

③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奉命于危难之间。

(调为“以烟景召我,于危难之间奉命”)

⑸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①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主语)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谓语)

③竖子,不足与谋。

(省宾语)

④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

(省介词)

⑹贯。

古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意译)

①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借代)曹操水军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互文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借喻)边疆

④权起更衣——(委婉)上厕所

附:

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领会文意;

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

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

清楚誊写,翻译完毕。

三、走出文言翻译的常见误区

【题目举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选自语文读本《庖丁解牛》)

【考查意图】

 

做任何题目,都要努力理解命题人的考查意图,这将十分有利于分析,把握直至正确解答题目。

很显然,这里的考查意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考查“虽然”“至于”“怵然”“行为”等几个双音节词,它们或涉及本义,或涉及一词多义,或涉及古今异义等;

二是考查重点实词,如“族”“为”等,不难看出,这里的“为”字十分麻烦;

三是考查特殊句式,如“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等。

【错误例举】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文言翻译题例,但因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考生翻译错漏百出。

现略举几例,以供分析。

错例一 

即使这样,每到那复杂的地方,我看到它难办,就十分惊恐地进行戒备,视觉停止了,行动延迟了。

错例二 

即使这样,每每到了族那个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很担心的样子引起警觉,眼睛停下来,行为迟缓。

错例三 

虽然这样,每到了那筋骨错杂的地方,我看到很难办,就十分警觉,视觉停下来了,行为迟钝。

【错因分析】

从考查意图的分析中,我们明确了考查的要义。

这里,考生所犯错误刚好就是在几个双音节词、两个重点实词和省略句理解与翻译上。

致误的主要原因:

一是忽视了上下文,致使“虽然”“行为”误译;

二是“为”字的理解过于草率,没有从“为”自身、句式等角度细加分析,包括“族”等重点实词的不理解,这是很致命的;

三是忽视了上下文的意脉,生硬地译为“视觉停止了”,相信考生再读时会哑然失笑的。

正解: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

【努力方向】

1、重温课本,加强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更要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2、要始终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的基本原则,切实用好上下文;

3、遇到一些很难理解的文句时,要学会联想和比较,将自己在课本学习中掌握的一些经典文句拿过来进行比较,往往会让自己茅塞顿开;

4、多读多练多反思多总结十分必要。

看来,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1、误译文言实词

示例①:

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误译:

告诉李迪说:

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这是危险的过错。

【解析】考生主要是不能准确把握“殆”的意思,应是“大概”。

应译为:

(章献太后)对李迪说:

你先前不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现在看来)你大概错了。

示例②: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正确译文:

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了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解析】 此句中的“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而”之前,连词后的“吹”是动词,因此“窍”与其相对应,也是动词,其名词义是“孔”,其动词义应是“钻孔”。

示例③:

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皇上)下诏不批准,但是非常欣赏他的想法。

【解析】 “壮”处在动词的位置,肯定做动词了,这里做意动词,根据意动词的译法,“壮其意”应为“以其意为壮”,如果直译为:

把它的想法当作强壮。

显然不妥。

示例④: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

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解析】 此句中“贤”和“愚”本为形容词,但形容词是不能充当句子主语的,由此可以判定这两个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应当是名词的功能。

具体翻译时可用替换法分别译为“有才德的人”“愚笨的人”。

2、误译文言虚词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于是,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该考生没有准确翻译“于是”一词,他以为“于是”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说明复习备考不全面,不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3、古今词义不对应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

“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晋书·

王戎传》)

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

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4、语言不合规范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

“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5、不辨感情色彩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

“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6、误译原句语气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7、误译语法关系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

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8、误译分句关系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

“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

“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

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9、不懂文化常识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也?

”(《史记•鸿门宴》)

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

“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

“来客是干什么的?

10、不懂修辞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

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高考对文言翻译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语句中的重要实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语句所处语言环境的考查。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四、加强文言翻译的规范训练

(一)高考真题训练(2010年)

1、【全国卷Ⅰ】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4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6分)

【参考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

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

(1)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

(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找准得分点:

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

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2、【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各位高官大臣,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1)注意“复”“故”的翻译,“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注意全句的文意。

(2)注意“数”“以”的落实,“见”表被动。

(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含义。

3、【湖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2)耕者,不复督其力;

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1)关键字:

“为吏”然”“簿书听断”;

(2)关键字:

“督”“用者”“计其出入”;

(3)关键字:

“苟知”“而”“窃食”。

易错处:

“簿书听断”词类活用。

4、【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2分)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初”,刚刚之意;

“致”,送达之意;

“是”,代词,此次;

“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

“行李”,指使者。

(二)课外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不受邑》)

【参考答案】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接受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得罪他,给予了别人东西就会盛气凌人。

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

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

“何以不出?

”安曰:

①“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后汉书·

袁安传》)

【参考答案】①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

(要注意几个词:

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干:

求;

举:

推荐。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周家贫,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

“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

②“周咋来:

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

“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

”对曰:

“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

③“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外物》)

【参考答案】①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注意点:

含介宾短语后置。

)②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

)③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

“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嶿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之盗。

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②兴徒兵以攻萑苻①之盗,尽杀之。

盗少止。

(《左传·

子产论政宽猛》)

注:

①萑苻(huá

nfú

),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参考答案】①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

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

“鲜、焉、玩”三个字是重点,“宽”含词类活用。

)②派步兵去攻打萑苻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兴兵”“少止”的意思,“尽”的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