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
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
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
例如便通胶囊(片)。
(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1.和解少阳剂适用于邪在少阳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例如小柴胡颗粒(片)。
2.调和肝脾剂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
例如加味逍遥丸、逍遥丸(颗粒)。
3.调和肠胃剂适用于肠胃不和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
例如半夏泻心汤等。
(1)本类方剂以祛邪为主,纯虚不宜用;
(2)临证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气血以及寒热虚实的多少选用中成药。
四、清热剂
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例如牛黄上清丸(胶囊、片)、黄连上清丸(颗粒、片、胶囊)。
2.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
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颗粒、胶囊、片)。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
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
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例如西黄丸(胶囊)、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膏、片)、如意金黄散。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
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
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护肝片(颗粒、胶囊)、茵栀黄颗粒(口服液)、复方黄连素片。
5.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
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例如知柏地黄丸。
6.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
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
例如清瘟解毒丸(片)。
(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
(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
(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
(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五、祛暑剂
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
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1.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证。
症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
例如甘露消毒丸。
2.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
例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保济丸。
3.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
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
例如十滴水。
4.清暑益气剂适用于暑热伤气,津液受灼证。
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等。
例如清暑益气丸。
(1)暑多挟湿,祛暑剂中多配伍祛湿之品,但不能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
(2)忌生冷、油腻饮食。
六、温里剂
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
例如附子理中丸(片)、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的危重病证。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或沉微等。
例如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
症见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例如小金丸、代温灸膏。
(1)凡实热证、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不宜用;
(2)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七、表里双解剂
表里双解剂是以解表药与治里药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双解作用,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的中成药。
表里双解剂分为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三类。
临床以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以及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痢疾、胃肠型感冒、急性肾炎等有表里同病表现者。
1.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之证。
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表现。
例如防风通圣丸(颗粒)。
2.解表清里剂适用于表证未解,里热已炽之证。
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见里热表现。
例如葛根芩连丸。
3.解表温里剂适用于外有表证而里有寒象之证。
临床兼见表寒与里寒的症状。
小青龙胶囊(合剂、颗粒、糖浆)、五积散。
(1)必须具备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方可应用,否则即不相宜;
(2)辨别表证与里证的寒、热、虚、实,然后针对病情选择适当的方剂;
(3)分清表证与里证的轻重主次。
八、补益剂
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例如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补中益气丸(颗粒)。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例如归脾丸(合剂)、当归补血丸。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例如八珍益母丸(胶囊)、乌鸡白凤丸(胶囊、片)、人参养荣丸。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症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胶囊、片)、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百合固金丸。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
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
例如金匮肾气丸(片)、四神丸(片)。
6.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例如补肾益脑片。
(1)辨治虚证,辨别真假;
(2)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
(3)脾胃素虚宜先调理脾胃,或在补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中成药;
(4)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九、安神剂
安神剂是以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安疾患的中成药。
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
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1.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心阳偏亢之证。
症见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
例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
2.滋养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症见虚烦少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
例如天王补心丸(片)、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片)。
(1)重镇安神类多由金石药物组成,不宜久服,以免有碍脾胃运化,影响消化功能;
(2)素体脾胃不健,服用安神剂时可配合补脾和胃的中成药。
十、开窍剂
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
开窍剂分为凉开(清热开窍)和温开(芳香开窍)两类。
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
1.凉开(清热开窍)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
例如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胶囊、片、颗粒)、安脑丸、局方至宝丸。
2.温开(芳香开窍)剂适用于中风、中寒、痰厥等属于寒闭之证。
症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不语、苔白脉迟等。
例如苏合香丸、十香返生丸。
(1)神昏有闭与脱之分,闭证可用本类药物治疗,同时闭症要与祛邪药同用,脱证不宜使用;
(2)孕妇慎用或忌用;
(3)开窍剂久服易伤元气,故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
十一、固涩剂
固涩剂是以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肉豆蔻、桑螵蛸、金樱子、煅龙骨、煅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中成药。
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临床以自汗、盗汗、久咳、久泻、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小儿遗尿、神经性尿频、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慢性咳嗽等见上述症状者。
1.固表止汗剂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证。
症见自汗、盗汗。
例如玉屏风颗粒。
2.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
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
例如固本咳喘片。
3.涩肠固脱剂适用于泻痢日久不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证。
症见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冷痛等。
例如固肠止泻丸。
4.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证或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证。
症见遗精滑泄或尿频遗精等。
例如缩泉丸(胶囊)、金锁固金丸。
5.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证。
症见月经过多、漏下不止或带下量多不止等。
例如千金止带丸。
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剂,则有“闭门留寇”之弊。
十二、理气剂
理气剂是以枳实、陈皮、厚朴、沉香、乌药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中成药。
理气剂分为行气剂和降气剂。
临床以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胸胁胀痛、游走不定、情绪抑郁、月经不调或喘咳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肠胃功能紊乱、慢性肝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证。
行气剂可分为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等。
气滞证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或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
例如丹栀逍遥丸、逍遥丸(颗粒)、胃苏颗粒、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滴丸)、三九胃泰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片)、妇科十味片。
2.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之证。
症见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
例如苏子降气丸。
⑴理气药物大多辛温香燥,易于耗气伤津,助热生火,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⑵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应慎用。
十三、理血剂
理血剂是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三七、水蛭、虻虫、苏木,大小蓟、花蕊石、血余炭、藕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以治疗各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中成药。
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两类。
临床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瘀斑瘀点、痛经、闭经、病理性肿块,及各种出血病症(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缺血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病、肿瘤等有瘀血表现及各类出血性疾病如外伤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见上述表现者。
1.活血剂又可分为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症、散瘀止血、接筋续骨剂。
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跌打损伤病证。
症见刺痛有定处、舌紫暗、舌上有青紫斑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等。
例如丹参注射液、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血府逐瘀丸(胶囊)、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通心络胶囊、益母草膏(颗粒、片、胶囊)、接骨七厘散、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活血止痛散(胶囊)、舒筋活血丸(片)、颈舒颗粒、狗皮膏。
2.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的出血证。
症见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例如槐角丸、三七胶囊(片)。
⑴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禁用活血祛瘀剂;
⑵逐瘀过猛或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十四、治风剂
治风剂是以川芎、防风、羌活、荆芥、白芷及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天麻、鳖甲、龟板、牡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中成药。
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类。
临床以头痛、口眼斜、肢体痉挛、眩晕头痛、猝然昏倒、半身不遂或高热、抽搐、痉厥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破伤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癫痫发作、震颤麻痹、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
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
例如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疏风活络丸。
2.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证。
症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例如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华佗再造丸。
(1)应注意区别内风与外风;
(2)疏散外风剂多辛香走窜,易伤阴液,而助阳热,故阴津不足或阴虚阳亢者应慎用。
十五、治燥剂
治燥剂是以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中成药。
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与滋阴润燥剂。
临床以干咳少痰、口渴、鼻燥、消渴、便秘、舌红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习惯性便秘、糖尿病、干燥综合征、肺结核、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证。
凉燥证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
温燥证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
例如杏苏止咳糖浆(颗粒)。
2.滋阴润燥剂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的内燥证。
燥在上者,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
燥在中者,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
燥在下者,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
例如养阴清肺口服液(膏、丸、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
⑴首先应分清外燥和内燥,外燥又须分清温燥与凉燥;
⑵甘凉滋润药物易于助湿滞气,脾虚便溏或素体湿盛者忌用。
十六、祛湿剂
祛湿剂是以羌活、独活、秦艽、防风、防己、桑枝及茯苓、泽泻、猪苓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中成药。
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
临床以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及小便不利、无尿、水肿、腹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风湿病、各类骨关节炎、骨质增生及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产后小便困难等见上述症状者。
1.化湿和胃剂又称燥湿和中。
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
症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
例如香砂平胃散(颗粒、丸)、枳术丸。
2.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证。
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或霍乱吐泻、下利脓血便或大便臭秽、小便混浊,或关节红肿酸痛等。
例如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妇科千金片、八正颗粒。
3.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证。
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水、泄泻等。
例如五苓散(胶囊、片)。
4.温化水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和湿从寒化证。
症见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泻痢不止、形寒肢冷等。
例如萆解分清丸、肾炎康复片。
5.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不化所致的白浊、妇女带下等证。
症见小便混浊、淋漓涩痛,或带下色白、质稠、状如凝乳或豆腐渣状,气味酸臭、舌苔厚腻、脉滑等。
例如血脂康胶囊、白带丸。
6.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痹阻经络证。
症见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等。
例如独活寄生丸。
祛风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多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十七、祛痰剂
祛痰剂是以半夏、贝母、南星、瓜蒌、竹茹、前胡、桔梗、海藻、昆布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中成药。
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临床以咳嗽、喘促、头疼、眩晕、呕吐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神经性呕吐、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更年期综合征、癫痫、中风、冠心病、肺炎、高血压病、眩晕等见上述症状者。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咳、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例如二陈丸、内消瘰疬丸、祛痰止咳颗粒。
2.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痰热证。
症见咳吐黄痰、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例如祛痰灵口服液、止咳橘红丸(颗粒、胶囊、片))、黄氏响声丸。
3.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
症见咳嗽甚或呛咳、咯痰不爽,或痰粘成块,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
例如养阴清肺丸(膏、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
4.温化寒痰适用于寒痰证。
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例如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
5.化痰熄风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例如半夏天麻丸。
(1)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标本缓急;
(2)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4)辨明生痰之源,重视循因治本。
十八、止咳平喘剂
止咳平喘剂是以杏仁、苏子、枇杷叶、紫菀、百部、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止咳平喘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咳、喘证的中成药。
临床以咳嗽、咯痰、哮喘、胸闷、憋气等为辨证要点。
根据配伍不同又可分为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胸膜炎、肺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症状者。
例如蛤蚧定喘丸、固本咳喘片。
外感咳嗽初起,不宜单用收涩止咳剂,以防留邪。
十九、消导化积剂
消导化积剂是以山楂、神曲、谷麦芽、鸡内金、莱菔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中成药。
消导化积剂分为消食化积剂和健脾消食剂两类。
临床以脘腹胀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胀、腹痛或泄泻、舌苔腻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胃肠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等见上述症状者。
1.消食化积剂适用于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腹痛泄泻等。
例如保和丸(颗粒、片)、枳实导滞丸。
2.健脾消食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
症见脘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