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770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意见

C.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14、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C.真理是永恒的,谬误是暂时的

D.是否正确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5、真理的发展过程是()。

A.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C.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过程

D.主观真理向客观真理转化的过程

16、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

A.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物质到精神的飞跃D.现象认识到本质认识的飞跃

17、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

A.社会实践的需要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C.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D.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

18、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消极的过程B.完全自发的过程

C.主观随意的过程D.积极能动的过程

19、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着()。

A.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D.认识与真理的统一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付诸实践B.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C.能否在实践中得到证实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

C.认识是物质到思想的过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4、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B.法官审理案件

C.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D.农民播种小麦

2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照镜子式的、直观被动的反映D.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2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则,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28、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辩证论C.历史论D.二元论

29、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论D.二元论

30、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二、多项选择题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B.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C.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E.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对象的客观性D.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E.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

3、认识的真正任务是()。

A.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D.取得规律性认识E.达到感性认识

4、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

E.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毫无关系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决定论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理论E.机械唯物主义

6、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不能生搬硬套B.必须从实际出发

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一次可以完成

E.必须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7、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B.受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

C.受人的身体素质的限制D.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E.受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8、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即()。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E.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9、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的有()。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用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

E.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认为()。

A.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不仅有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

D.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E.认识是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的

1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E.不含有一点儿主观意识成分

12、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

A.勇于揭露和承认错误B.分析错误的性质和产生的根源

C.掩盖错误D.不允许犯错误E.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13、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A.主观性B.客观性C.主体性D.多维性E.社会历史性

 

参考答案

1—5:

CBBBC6—10:

CDABA11—15:

DBCDA

16—20:

BDDDB21—25:

CCDDC26—31:

DDABBB

二、多项选择题

1、BD2、BD3、ABCD4、ABCD5、BD

6、ABCE7、ABCDE8、BD9、ABCDE10、ABDE

11、CD12、ABE13、BCDE

三、辨析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人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3、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4、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四、问答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为什么说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而且是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4、认识过程为什么具有多次反复性?

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7、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认识论(辨析题)

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的差异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所以,该命题错误。

2、人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践来说是有限的。

然而。

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统一的。

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

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该命题正确。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因为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因而也具有可靠性。

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5、有用就是真理。

这是典型的主观真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由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所以该命题错误。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语言和思维B.生产劳动C.人的直立行走D.环境的变化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

A.人有语言B.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

C.人有手脚分工D.人能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活动

3、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

4、地理环境是()。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5、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

A.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口总和

B.世界所有人口的总和

C.某一时期的人口的总和

D.我们中国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6、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B.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7、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

C.上层建筑D.客观物质世界

8、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该从()。

A.上层建筑中去寻找B.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中去寻找D.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9、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

10、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B.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11、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阶级消灭的结果

C.人们使用暴力的产物D.人们使用武器的结果

12、国体与政体之间是()。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13、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生产关系D.军队

1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A.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永久地存在

D.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而消灭

15、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1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

17、一些国家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18、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20、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A.生产关系B.产品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生产力

2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

2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D.人民群众

23、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C.新是经济基础的形成D.人民革命由自发阶段上升为自觉阶段

24、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阶级斗争状况B.经济基础

C.生产力D.科学技术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是否服务于经济基础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要求

C.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生产关系的变化

26、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就是()。

A.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压迫另一个集团

D.集团与集团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27、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A.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人口太多而造成的贫穷落后

D.国际经济斗争形势的影响

28、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

A.是非对抗性的矛盾B.是对抗性的矛盾

C.是完全相适应的D.是没有矛盾的

2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进步的知识分子B.爱国的进步人士

C.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D.各时代的进步阶级

30、杰出人物是指()。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阶级斗争的政治代表人物

C.受劳动者喜爱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31、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说明()。

A.农村的公有制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农业生产中共产主义按需分配成分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社会主义各种经济形式越适应生产力状况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D.经济基础越适应上层建筑状况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32、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4、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劳动者的思想觉悟B.劳动对象的利用

C.生产工具的状况D.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C.劳动者和生产工具D.生产工具和生产力

36、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所具有的决定意义包括()。

A.劳动产生了抽象思维能力B.劳动形成了社会关系

C.劳动创造了人的手和大脑D.劳动产生了语言和思维

E.劳动创造了财富

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有()。

A.意识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E.社会环境

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形成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E.它是人类的本质体现

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性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少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5、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表现在()。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思想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B.唯物史观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唯物史观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D.唯物史观为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E.唯物史观创立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的有()。

A.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B.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D.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会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E.国体与政体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7、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是()。

.

A.人对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驾驭的B.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人的活动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E.人的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发展

8、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其表现有()。

A.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较西方封建制度发达

B.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C.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

D.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得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E.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没有西方封建制度发达

9、构成生产力基本要素有()。

A.自然界B.生产资料所有制

C.劳动者D.劳动对象E.劳动资料

10、从狭义看,构成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B.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E.产品的分配关系

1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是对科学艺术的反映

B.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D.社会意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E.社会意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

12、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

A.主观符合了客观B.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

D.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E.人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A.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E.并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律

14、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和影响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

A.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贯穿于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E.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6、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A.生产关系B.物质关系C.经济关系

D.政治关系E.法律关系

17、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B.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D.人们生产实践

E.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