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123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2.doc

高考高三历史文综41题开放式试题(含答案详解)

(二)

 1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固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洪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在;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l918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二 夫自庖羲画卦,以适于今,文字递进,逾五千年。

今日中国人口四万万众,其间虽不尽能读能书,而率受中国文字直接间接之陶冶。

外至日本、高丽、安南、交趾之族,亦皆号曰“同文”。

以文字实用久远言,则远胜于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之死语。

以文字传布流用言,则虽以今日之英语号称流布最广,而用之者不过二万万人,曾未及用中国文字者之半也。

盖一民族之进化,至能有文字,良非易事;而其文字之势力,能旁及邻团,吸收而同化之。

所以五千年前,不过黄河流域之小区,今乃进展成兹世界无两之巨国。

虽以积弱,屡遭异族吞灭,而侵入之族不特不能同化中华民族,反为中国所同化,则文字之功为伟矣。

虽今日新学之士,间有倡废中国文字之议,而以作者观之,则中国文字决不当废也。

                                                           ——孙中山

   提炼材料中对文字态度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2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钱玄同主张废除中国的汉字。

受到呼唤科学和民主,否定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字使用不方便;字义文法不准确,不便于接受新鲜的西方事物;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不适应当前新的时代要求。

  观点二:

孙中山不主张废除汉字。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生命力很强;使用人数众多,影响很大,汉字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很大;中国文字在民族融合中作用突出。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

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

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①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②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同治中兴”(1862—1874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历史学家芮玛丽(MaryClabaugh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19世纪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许知远《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从甲午战争到镀金时代》

   评论材料中关于“同治中兴”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

“同治中兴”可以被忽略(或成效不大)。

(2分)

论述:

①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目的在于维护清朝腐朽的反动统治,客观上延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小部分官僚的自发图强,阻力大,成果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③主要利于洋人图利与经手官员中饱私囊。

④企业的封建管理和垄断性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观点二:

“同治中兴”卓有成效。

(2分)

论述:

①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进程(如工业、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等)。

②利于镇压反抗、平定社会叛乱,使清朝统治延续半个世纪。

③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和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

④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想。

⑤对社会生活、传统观念都有一定冲击。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10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大家对新文化运动的诊释总

有着各种不同的话语。

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

蔡元培“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反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象征”。

但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进行追根溯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又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看法。

——摘自《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论析》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提示一:

认同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

(1)对传统文化的的批判与重建;

(2)倡导文学革命性;(3)抨击封建权威思想政治工作;(4)呼唤人性的复苏,倡导个人的解放。

提示二:

反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说。

论述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

(1)历史背景不同;

(2)价值取向不同;(3)作用和影响不同。

 

1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

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

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

……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12分)(要求:

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第一种观点(3分);赞同材料所述的观点。

(1分)即弘扬国学(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复兴的关键。

(2分)论据:

(8分)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较多的弊病,如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等问题;盲目的反传统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和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人合一、仁爱”等。

(2)第二种观点:

反对材料中所述的观点。

(1分)即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须依靠国学的弘扬。

(2分)

论据:

(8分)传统文化中诸多如“天人合一”“仁爱”等,其本质是要求人们既守成规,不思进取,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西方入侵、政治革命和批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来解决。

而不能依靠传统文化的复兴。

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依靠弘扬国学的观点太绝对了,是错误的。

(3)第三种观点(3分):

国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辅助因素之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现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观念的掌握和运用。

论据:

(8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观念,能够帮助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但这只是能一种属于思想资源。

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现代的复兴,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

特别是文化方面进行现代性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没有的。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复兴,不可能割断历史,更不可能复古历史;继承优秀传统,学习现代先进文化,结合二者,振兴中华。

总之,吸取传统精华,批判传统糟粕,以现代先进文化为主导,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世界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摘编自《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世界文明”的观点。

(12分)(要求:

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观点一:

赞成,尽管不同的文明之问有过摩擦和碰撞,但是依然以交流和融合为主流。

(2分)

   在政治方面,美国l787年宪法颁布后借鉴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和政党政治,推动了自身民主政治进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借鉴了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推动了自身的民主法制进程。

在经济方面,罗斯福新政时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缓解了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后借鉴了西方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改善了自身的伦理道德;中国新文化运动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上述借鉴均成功地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由此可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10分)

   观点二:

反对,尽管不同的文明之间有过交流和融合,但是依然以摩擦和碰撞为主流。

(2分)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英国则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国闭关锁国,英国要求获得市场。

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认为是维护商业的战争,而中国则认为这是一次侵略战争。

因此从根本上讲这是东西方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