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023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刘希国.docx

2019高考作文的类型与命题趋势

一、材料作文的类型

  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

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

  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

“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

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

”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新闻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

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

还有分为:

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

  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

而且很多分类都不甚科学,各种类型之间彼此包含、互有交叉。

  我们认为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

情境代入型(任务驱动型)。

  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情境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欲望,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把这种类型定义为任务驱动型,说这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进行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就是让考生在特定情境中,代入特定的角色,对矛盾或两难的问题发表看法、说理论证。

此外还有新课标乙卷“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和北京卷“假如我和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代入性和情境性都很强。

  第二种:

评论看法型。

  材料往往选取一些贴近现实与学生实际的事实或现象,不提示任何角度和方向,只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比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翅膀的颜色”,湖南卷“大树旅行”,湖北卷“泉水与喷泉”,重庆卷“公交车等人”,山东卷“丝瓜藤与肉豆须”以及广东卷“感知自然”等。

  第三种:

话题阐释型。

  材料往往以话题、名言、观点等形式呈现,材料短小,话题性较强,重在引导考生对给出的话题进行阐释、分析。

比如2015年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浙江卷的“文与人”,福建卷的“路”,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

  话题作文属于阐释性的作文,而阐释性的作文具有封闭性、空泛性的特点,同时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与具体问题的探讨相比,抽象概念的思辨容易公式化、概念化和空疏化。

可以说这一类型试题还需探究改进,不能只停留在阐释为主的层面,似应更多以发现问题为主。

  相比较而言,材料作文中情境类写作有更大优势,如张开所说:

“材料作文是发现性作文,而很多标题作文是阐释性作文,材料作文比起标题作文来更能激发考生有创意地构思,有创意地表达,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因此,对于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话题化”的趋势,我们要保有足够的警惕,一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新材料作文的命制,一方面防止重蹈以往话题作文的覆辙。

  总之,三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各有利弊、互有短长,从防套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从开放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从审题难易性上看,第二种最难,第一种次之,第三种最简单;从数量上看,第三种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一种最少;而从发展性上看,第一种是方向,第二种是过渡,第三种则是末路。

二、材料的来源

  “材料”是“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基石和重要参考,更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因此,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选择、表述与设计。

  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实性与时代性,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回应,也是国家对现代中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来源于社会。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取材于新闻事件,见于2015年5月8日的荆楚网和2015年5月9日的《长江日报》。

还有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目“范儿”,2015年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王看病”,2011年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2008年全国新课标乙卷“汶川地震”等都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2.来源于学校。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地方,材料取材于学校,最大的好处是拉近考生与材料的距离,让考生快速进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去,激发考生表达的冲动和写作的欲望,讲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2014年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还有2015年的四川卷“班会课上对老实与聪明的讨论”等。

  3.来源于历史与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现代国人继承、借鉴、反思的东西。

比如2015年浙江卷“作品与人品”,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还有2013年天津卷“__而知之”等。

  4.来源于书本与名言。

比如2015年福建卷“路”,抄录了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引用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话: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还有2011年上海卷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引用契诃夫小说里面的话“一切都不会过去”。

  5.自创。

除了以上途径之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是自创,这一种对命题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命题者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等各种因素,审慎而科学地创作、完善。

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途径”,2014年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还有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等。

但自创要注意切勿胡编乱造,背离生活常识和文学真实,也不能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比如2015年江苏卷认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似乎显得概念不清、范畴不明,不太靠谱,不太严谨。

三、材料的要求

  无论材料来自哪里,都应该对材料进行改造、修饰、审察,务必使材料在新与旧、远与近、大与小、宽与窄、虚与实、深与浅之间达到平衡。

  材料过新可能会曲高和寡,学生无从下笔,过旧就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显得老套、缺乏新意,青年作家宋石男就批评2015年四川卷作文题目“平庸无奇,陈旧迂腐,而且过于宽泛,完全看不出命题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

”此外,江苏卷的“智慧”,福建卷的“路”等也平平无奇。

  远与近强调的则是材料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材料与现实太近,政治性就会增强,语文味就会减弱,学生写作的空间也会变小。

比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呼应的就是“依法治国”,作家梁晓声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没有争论的价值,而作文题目在引导这类事件的争议性,明显是出题人脑子进水。

”而材料与现实太远,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语文实际,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写作。

比如2015年北京卷“与心目中英雄生活一天”就距离学生太过遥远。

  大和小指的是材料所展现问题的大小,问题过大,学生思考会空泛、肤浅,流于表面;问题过小,学生思维又不能展开,逼仄而难以发挥。

比如2011年的的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这个话题太过宏大,让中学生写只能人云亦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大白话。

  宽与窄指的是材料开口的大小,开口过大,限制性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套作;开口过小,文章立意显得偏狭,不够多元,有主题先行之嫌。

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评价2015年高考作文时就说:

“今年的大多数题目,出题意图都太过明显,即考生应该写什么,命题者倡导考生写什么,答案基本已经在题目中有所暗示。

  虚与实指的是材料的质地,材料过实“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

”过虚又会“回避现实的具体问题,而纠结于抽象的概念,写作很容易演化为哲学原理的演绎,结果将‘思辨’搞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分为二,陷入了此亦是彼亦是的折中论和调和论,大大滴淡化和弱化了命题的思想内涵。

  重新跳入话题作文“玄而又玄”的泥沼。

比如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老王看病”,过实的材料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

正像孙绍振所说的:

“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

  材料的深与浅是指材料的语义要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勿隐晦、勿艰涩。

另外,材料还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争议。

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直接选取新闻事件,毫无修饰与改造,导致作文题目公布后引发考生对当事人的不满,进行人肉搜索,并进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和伤害。

同时选材还要尽量典型、典雅,截取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一个镜头、一种感受、一个事件,能突出反映现实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四、材料的功用

  高考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材料,因而对材料功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新材料作文的批改和教学。

然而,自从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以来,有关对材料使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在写作中一定要引材料、用材料;有人则认为只要作文的观点和主题是材料的一个写作角度,就可以抛开材料。

另外,各省市对于材料功用的理解也有出入,特别是对“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能给出一个权威、合理的解释。

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材料的功用。

  第一、台子。

我们知道,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多样的,有的擅长叙述,有的擅长议论,如果大家都各自比划、表演,没了统一的平台与标准,也很难见出高下。

材料就像比武打擂一样,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考生可以各施所长,各展神功,让考生围绕一个问题,分别发表看法,在比较中区分长短、比较优劣。

比如2015年天津卷让考生谈谈对“范儿”的理解,江苏卷让考生发表对“智慧”的看法。

  第二、引子。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引起和触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源点,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更是唤起学生已有经历与体验的重要媒介,主要作用是引出问题,引出话题,引出讨论的对象。

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