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常用理论大集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社工常用理论大集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常用理论大集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
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另外两种需要:
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
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
1霍顿?
1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1、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若干事物的集合,系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整体。
因为系统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之外,它还反映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这就是说,系统是从整体与其要素、层次、结构、环境的关系上来揭示其整体性特征的。
要素的无组织的综合也可以成为整体,但是无组织状态不能成为系统,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是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概念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
2、系统的有机关联性
系统的性质不是要素性质的总和,系统的性质为要素所无;
系统所遵循的规律既不同于要素所遵循的规律,也不是要素所遵循的规律的总和。
不过系统与它的要素又是统一的,系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的规律也必定要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体现出来。
存在于整体中的要素,都必定具有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内在根据,所以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其要素的意义,一旦失去构成整体的根据它就不成其为这个系统的要素。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
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
3、系统的动态性
系统的有机关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系统的动态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系统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其二是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比如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基础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就意味着生物体的死亡,这个作为生物体的系统就不复存在。
贝塔朗菲认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
4、系统的有序性
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动态的方向性都表明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征。
系统的存在必然表现为某种有序状态,系统越是趋向有序,它的组织程度越高,稳定性也越好。
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它的稳定性便随之降低。
完全无序的状态就是系统的解体。
5、系统的目的性
为了避免误解(主要是避免与古人的“目的论”混同),也有人把它称为“预决性”。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有序性是有一定方向的,即一个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偶然的实际状态,还取决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必然的方向性,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
他强调系统的这种性质的普遍性,认为无论在机械系统或其他任何类型系统中它都普遍存在。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
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各个时期的特征
1.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
希望"
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1.2儿童期(1.5~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
我"
、"
我们"
不"
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
度"
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1.3学龄初期(3~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1.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1.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
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1.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1.7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1.8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
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
"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
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
规律性;
主动性;
适应性;
感兴趣的范围;
反应的强度;
心景的素质;
分心程度;
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
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程度;
戴维?
1丹尼尔斯(David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
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1、九型人格划分
1.人格被分为九型,你必然属于其中一型。
而这个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型态」。
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是不会变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有了种种变化,但即使你的基本人格型态可能有某部份的隐藏或是调整,却不会真正改变。
2.虽然人的基本性格型态是不会改变,但是某一型的典型描述,却不见全然符合某一个人,原因正是上面说过的:
人们为了顺应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他们在安定或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些差异。
而必须强调的是:
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所以同类型人之间可能有许多共同点,但却也各自拥有一些属于自己最特殊的特质。
3.九型人格中,没有哪一型是全然属于「男人的型」,而哪一型又是「女人专属」。
4.没有哪一型比较好,哪一型比较差的绝对价值观。
事实上,每一型的人都各有其优缺点。
5.了解你自己和别人的人格类型后,不是希望将每一个人贴上标签,拿自己的类型做藉口而划地自限,或是「铁口直断」别人会有什麼行为表现。
因为每一型的人也都有朝向健康或是不健康的方向,而产生的不同变化。
1.1完美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欲望特质】:
追求不断进步
〖基本困思〗:
我若不完美,就没有人会爱我。
〖主要特征〗:
原则性、不易妥协、常说"
应该"
及"
不应该"
、黑白分明、对自己和别人要求甚高、追求完美、不断改进、感情世界薄弱;
希望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希望自己或是这个世界都更进步。
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犯错,也会纠正别人的错。
〖主要特质〗:
忍耐、有毅力、守承诺、贯彻始终、爱家顾家、守法、有影响力的领袖、喜欢控制、光明磊落。
〖生活风格〗:
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
〖人际关系〗: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显浅易明。
正因为你事事追求完美,你很少讲出称赞的说话,很多时只有批评,无论是对自己,或是对身边的人也是!
又因为你对自己的超超高标准,你给自己很大压力,会很难放松自己去尽情的玩、开心的笑!
〖愤怒、不满〗
属于第一型的你,相信常常这感觉,对吧?
你们常有愤怒、不满的感觉都是源自你们超高的生活要求。
当遇到什么不顺意时,就很容易感到嬲怒、不满,觉得事情不应该这样发生……这种情绪不单是对自己,还有对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是一样,因为你对他们一样带有超高的要求。
但要注意,作为你的朋友,要承受你的嬲怒情绪,的确不是容易,也会造成压力,所以要多加注意啊!
〖失望、沮丧〗
同样因为你们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你们在生活里常常感到碰钉子、不如意。
除了是对外发泄愤怒情绪,其实在内心不断经历挫败,不断经历失望。
这些情绪对你们并不健康,必须积极处理。
最根源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做得更出色,而是调节对每事每情的看法,轻松面对!
其他类型上面说的有的事正确的
1.2全爱型、助人型(Helper)
追求服待
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
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温和友善、随和、绝不直接表达需要,婉转含蓄、好好先生/小姐、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爱报告事实,逃避被帮助,忙于助人,否认问题存在。
助人型(Helper)顾名思义,你很喜欢帮人,而且主动,慷慨大方!
虽然你对别人的需要很敏锐,但却很多时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在你来说,满足别人的需要比满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你很少向人提出请求。
这样说来,你的自我并不强,很多时要*帮助别人去肯定自己。
〖自豪、骄傲〗
第二型的你,是否觉得这个形容很不贴切?
觉得很惊奇?
其实,一向表现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你,是通过热心帮助人去肯定自己,要朋友接纳欣赏自己。
所以当有朋友找你们帮助,你自是开心不已,也会有自豪和骄傲之感,因为在过程中你得到肯定和满足。
〖占有、控制〗
正因为帮人得到这么多的满足,你们很想继续这样的关下去,这个很正常!
可是,当你们「投资」下越多时间和心力,你希望得到的回报更多。
很有可能,你们会很希望朋友会很「attach」你,甚至是只「attach」你一个,事事对你说,跟你分享。
这便反映在你内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这样对你,便会很失望,觉得他们背叛了你。
甚或,你可能会对他们施加压力,以控制他们。
这里当然不是说每个第二型都是这样子,但当我们状态不佳,心情不太好时,的确有机会出现以上倾向。
多点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有助控制及改善!
1.3成就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追求成果
我若没有成就,就没有人会爱我。
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
是个野心家,不断地追求有效,希望与众不同,受到别人的注目、羡慕,成为众人的焦点。
自信、活力充沛、风趣幽默、满有把握、处世圆滑、积极进取、美丽形象
爱数说自己成就,逃避失败,按着长远目标过活。
成就型(Achiever)你精力充沛,总是动力过人,因为你有很强的争胜欲望!
你喜欢接受挑战,会把你自己的价值与成就连成一线。
成就型的你会全心全意去追求一个目标,因为你相信「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
动力十足的你,最好做leader带领其他人啦!
〖自恋、炫耀〗
第三型的人倾向看自己成为颇大、颇重要的,所以有一点点的自恋、自我膨胀。
所以你们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友人看,甚至极端时,会在朋友面前撒谎,以求「保持」自己在朋水心目中的形象。
很多时,第三型真正的实力往往没有那么强,因为他们的表达实有一点点夸张。
〖害怕亲密〗
第三型的你很害怕亲密关系,不是说你们会没有朋友,只是当关系进深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怕真面目被看见而避开、逃掉。
所以,亲密/好朋友关系对第三型说并不容易建立,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见自己的真面目,也因此很难开放自己与人坦诚交往。
第三型的你好胜心颇强,通常认为自己不能在朋友面前「认衰」,所以会表现得「很棒很棒」的,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啊!
当能容许自己以真面目视人,你的生活将很快乐!
1.4艺术型,自我型(Reformer/Perfectionist)
追求独特
我若不是独特的,就没有人会爱我。
情绪化,追求浪漫,惧怕被人拒绝,觉得别人不明白自己,烈占有欲,我行我素生活风格:
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
很珍惜自己的爱和情感,所以想好好地滋养它们,并用最美、最特殊的方式来表达。
他们想创造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觉、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
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多幻想,认为死亡、苦难、悲剧才是极具价值和真实的生命、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他的独特性、极具创造力、过分情绪化、容易沮丧或消沉、常觉生命是一个悲剧、对人若即若离,怕亲密的关系令人发现自己不完美就会离他而去。
爱讲不开心的事,易忧郁、妒忌,生活追寻感觉好。
自我型(Individualist)曾否有人跟你说,你有艺术家的脾气?
这个自我型就正正是艺术家的性格-多愁善感及想像力丰富,会常沉醉于自己的想像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你是感情主导的人,有些工作你唔"
LIKE"
就可能会唔做架啦,不会考虑责任的问题。
〖嫉妒、比较〗
自我型的你们其实都有点「艺术家脾气」,对吧!
自怜、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喜欢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很多时,第四型的表现会比较抽离,都是因为跟身边人比较,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