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赏析及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赏析及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赏析及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迂回渲染勾勒新鲜明朗渲染勾勒低吟回味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高原辽阔的大草原。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
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分别是哪几自然段?
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一说:
(学生自由读)(假设学生回答:
景色美人热情)(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学生说难读的词,课件出示词语,(迂回渲染勾勒新鲜明朗渲染勾勒低吟回味翠色欲流一碧千里)指名认读生词。
3师:
(假设学生回答: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过渡: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学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
同桌交流讨论:
你最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话?
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汇报,细细品读,教师适时点拨
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
A课件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品读体会
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师:
(板书:
一碧千里)你读得太好了。
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生:
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
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
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放眼处处皆绿色。
(3)、师:
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形容绿色的词语,赶紧找一找。
“翠色欲流
(3)这句话写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手来表现小丘柔美的线条?
(4)缓缓地高起,又缓缓地低下,就像是绿色的——波浪。
沿着这条波浪般的线条放眼望去,就觉锝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翠色欲流”。
(5)师:
你能把这种柔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
这段话给怎么读?
(慢一点、轻一点、优雅些甜一点)这绿色向周围慢慢扩散、渗透、流动。
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感觉会更好。
读出了这种自然、流畅、轻盈意蕴.齐读
D、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感情朗读,草原上这幅巨大的绒毯仅仅是一种绿颜色吗?
(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出示画面。
这是什么修辞?
(比喻)
(3)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4)是“绣”字!
(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
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
如诗如画,羊群本因为吃草无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
巨幅绿色绒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奇妙!
E。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说修辞,体会吧美景。
(2)感情朗读。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静静地望,细细地品,面对这番美景,此时此刻老舍先生他怎么了?
难怪老舍先生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是作者的两次抒情,一次要高歌,一次要低吟,两种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心境
小组讨论高歌什么?
低吟什么?
汇报交流。
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四感情朗读回味草原美景
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
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
(齐读)配乐引读课文。
三、课堂巩固
草原是一幅画,草原是一首诗,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你可以用诗的形式,也可以用一句话把你最深的感受记录下来,好吗?
(生写、师适时点评)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深深的感受到,草原的美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六、作业设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一碧千里
草原景美
翠色欲流
白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西部建设的资料;
了解戈壁的特点;
白杨树的生长特点。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出示矛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描写白杨的话。
同学们,前两天我读到一篇很美的散文,就赶紧记下来了,这会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看短文,老师朗诵。
听了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这段话就是出自文学家矛盾的《白杨礼赞》,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陶铸先生的《白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生词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出示词语:
清晰
新疆
陷入
这组词你觉得该注意什么?
课件(易写错的地方变色)
戈壁
茫茫
浑黄一体
读了这组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高大挺秀
坚强
生根发芽
看到这几个词你又想到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特点
1浏览课文,找出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1)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2)“你看那树多高!
”
(3)“你看它多直!
(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体会特点。
(1)出示: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自己读读这句,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生谈印象,高大挺秀。
(3)怎么理解的“高大挺秀”?
换成“高大挺拔”行吗?
(出示对比句)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4)为什么在这用“高大挺秀”,究竟秀美在哪?
(出示第一段)感受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理解感悟秀美体现在:
自身--高大挺拔,生命力强。
环境中--于茫茫戈壁更衬托它的美
(5)感悟朗读。
(6)体会爸爸说的话。
(出示)
第一句:
体会白杨直,高大。
第二句:
抓住“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生命力强。
(1)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地方需要它?
学生想象
(2)出示:
阳光明媚的学校需要它,它就在学校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的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戈壁滩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第三句:
从“不管……不管……总”体会白杨坚强不屈。
(1)对比读,体会出什么?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暴雨倾泻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烈日曝晒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天灾虫害侵袭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3)此时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生谈。
把你想说的告诉它吧,指导朗读。
四、体会神态变化,感悟心声
(1)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
他要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3
至15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通过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不知道,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当时新疆条件艰苦,边疆建设者的伟大)
五、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爸爸的神态还发生变化了呢?
(出示最后一段)“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
2.师:
爸爸又陷入沉思,此时他可能会想什么呢?
3.师:
他的嘴角为什么又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4.理解最后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爸爸欣慰的笑了。
(3)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新疆有了巨大变化,现在也是一片繁华景象。
(出示图片,感受新疆的变化)
六、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写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表达爸爸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要和自己的儿女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七、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
课题“冬阳·
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
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童年的美好。
4、能了解作者的背景,有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来聊一聊,你的童年里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
从课题入手,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起阅读兴趣。
】
预设1:
觉得课题很有意思,很特别。
(师: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接预设2)
预设2:
会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等等。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
预设3: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请大家再读课题。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作者简介与背景
1.师:
除了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经过预习,你们对本文的作者有了哪些了解呢?
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表扬从资料袋中摘取信息的学生。
本环节,引导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为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地铺垫。
这篇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写过一本《城南旧事》,并且被拍成了电视剧。
作者林海音是在日本出生,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城南旧事》就是描写了她在北京经历的童年往事。
《城南旧事》是一部你们爸爸妈妈曾经看过的电影,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家问问,他们看后的感受。
2.引导学生质疑。
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你现在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作者的童年经历的哪些事情,能让她为此写一本小说?
给作者童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等等。
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3.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Ppt}
(三)经过我们的预习,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哪些字的字音和字形需要我们注意呢?
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字。
结合预习情况,在在生字、新词的音形义上进行点拨。
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点拨:
卸煤中的“卸”的笔顺,第7笔是“提”。
共9笔。
并在生字本上书写一个“卸”。
咀嚼中的“嚼”、是个多音字,它还念jiá
o,如慢慢地嚼。
傻事中的“傻”右上部分里面的笔画。
并在生字本上书写一个“傻”。
(四)初读课文,理解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
学生默读后交流,答案基本一:
4个片段。
接2。
答案不统一,有说三个片段,有说四个。
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按顺序梳理片段。
并追问具体描写段落。
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讲的第一个童年片段。
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理解方面,重点之一就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根据叙述顺序梳理出具体内容。
2.PPT:
4个童年片段
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
骆驼队过来时,。
春天就要来了,。
夏天来了,。
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我看骆驼吃草,我的牙齿也动起来。
4
骆驼队过来时,我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下系铃铛的来历。
5-9
春天就要来了,我想剪去骆驼的旧驼绒袍子。
10
夏天来了,我问妈妈骆驼的行踪。
11-14
3.用小标题来概括这四个片段:
学咀嚼、猜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4、能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句段。
能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一)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还记得文章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吗?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我和爸爸谈论驼铃的来历。
春天骆驼脱掉绒袍子。
夏天我问妈妈骆驼的行踪。
谁能用简练的语言再说说。
)接预设2
用小标题概括:
学咀嚼、猜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学生有的会根据语言的直接描述,梳理主要内容,有的会根据小标题来概括主要内容。
经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发现,运用小标题的方法,能使主要内容更简练。
现在让我们根据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常用的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合并段意、题目扩展、六要素、找中心句,当一篇文章描写了几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提炼小标题的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体会感情的方法。
以读带讲自主的关注文章的重点词句。
PPt: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从“那样….那样….那样….”体会到作者观察骆驼非常仔细。
(从骆驼的“咀嚼”这个动作,体会到生活在城里的孩子,看见了骆驼吃东西的样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并幼稚的模仿起来。
体现出小孩儿的天真,童真。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
如果学生在理解“咀嚼”时遇到困难,我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咀嚼是什么意思?
怎样咀嚼?
接预设1。
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看“呆”了
。
是什么让她发呆呢?
接预设1.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
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引读:
PPT
那样(),那样(),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大鼻孔里(),白沫子()。
我看得呆了,()。
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
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看得太入迷了)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五六岁)
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
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
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
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
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引导学生读出童真。
自由学生朗读,指名朗读,相互评价。
(三)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这是一篇笔触细腻,文辞优美的文章。
聪明的同学可能注意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反复读,然后画下令我们感触最深的句子,认真体会;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请大家在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