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此时我相信世界上Word格式.docx
《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此时我相信世界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此时我相信世界上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第三阶段的学习,总体情况进展顺利,绝大部分老师积极、认真,工作学习两不误,已经有70多位老师完成了40个小时的学习任务。
2、截止10月30日,还有90多名老师撰写了研修日志,已经完成了4篇日志的任务;
5位老师没有发帖和回帖,
3、在第三阶段班级学员共上传班级教学故事90多篇。
4、大部分老师的发帖质量比较高,只是有少数老师在回帖时,语言太简单或与主贴内容无关。
5、第一份作业有90名老师已经完成,还有12名教师正在完成中。
(一)怎样解决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写字潦草、卷面脏乱的问题
英杰希望学校—陈雪梅
【问题】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的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写字潦草、卷面脏乱的问题。
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是语文文字规范工作的一项不可缺位的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将45分钟能写600字,明确规定为高中生应该具备的书面表达能力,600字的指标,不仅包含了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正确、规范和快速的书写能力;
从实践的层面看,不管是过去还是目前都把规范书写汉字作为考生作文水平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这么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许多地方甚至是被彻底边缘化了。
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的书写能力严重下降,学生汉字书写普遍存在不规范、写字潦草、卷面脏乱的问题。
产生的后续影响将是威胁到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内涵——汉字书写规范能力的弱化。
【难点】汉字书写问题没有引起应重视。
汉字书写问题没有引起应重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对手写方式的冲击。
其次,老师没有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缺少明确的规范的汉字书写标准。
四、缺乏实用的技术支撑。
【目标】汉字书写要确定标准,规范训练。
经过对大量学生的书写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练字效果差的原因就是缺乏具体的指标,学生普遍不能产生感性认识。
因此难以练出合乎高考要求的效果。
结合实践经验确定了“五个不”卷面书写指标,对照这个指标,不要进行单一的写字训练,而是把书写作为答题(包括作文)的一个部分一同训练,就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现计划】
基于以上原因,结合自己长期观察,和反复试验的实践,总结出了“五不”标准,希望能解决绝大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卷面脏乱的问题。
第一步是确定标准。
先向学生明确“五不标准”:
不连笔,不出格(作文纸的方格),不压线(问答题的横格),不涂抹(写错了,不能涂一个黑疤,只需要在不要的字句中间划一横),不歪斜(不要让字东倒西歪,伸胳膊踢腿的)。
第二步是分步训练。
先用一、二个课时,进行标准认识,提供范本,逐项解释五项指标的具体样子,让学生建立形象标准。
然后,随机选择学生平时书写的卷面,让学生判定这张卷子存在什么问题(主要针对“五不”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判断能力,为下一步的具体训练奠定“标准”基础。
第三环节是适应性训练。
这个环节可以利用课前10分钟,每人发一张纸,指定一段话,一般200来字,让他们分别用横线答卷纸和方格作文纸,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五不”标准书写,同时安排三个左右的学生在黑板上演板。
老师给演板的结果判分,每达成一项指标给1分。
全部达标奖励1分。
然后让下面的学生仿照老师的方法给自己的字判分,这一步完成之后,让同位的同学交换一下卷子,再给对方判一个分,最后上交老师。
老师课后再逐人判分。
下一节上课,下发给学生本人,让他们找出老师与自己判分不同的地方,这样训练一周左右学生就能真正的消化理解了“五不标准”啦。
第四是常态训练环节。
经过适应训练阶段,学生就可以正确认识书写规范了。
接下来要进入常态训练。
我们通常要把作文增加5到6分(也可以从总分60分中减掉5到6分),批改前先判出卷面得分,然后再判作文内容分,两项加在一起才是作文总分。
拿满卷面分的就不用管啦,拿不满的就要找出不达标的项,并且把这个项目写到卷面上。
把卷子再交给老师,老师重新审核,看学生自己判断的是否准确,如果学生自己判断的准确,就加上批语提醒学生注意。
如果学生判断不准,就要给出准确的判断,指导学生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五是重点辅导训练环节。
一般学生经过四个环节的训练,基本可以达标。
对确实不能达标的同学,还要采取加强训练。
一般采取集中举办培训班与跟踪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先由各班将不能达标的学生的名单报给年级组,年级组再认真分析这些同学不达标的项目和原因,指定有针对性的继续训练计划。
首先集中学习,进行“五不”标准的再认识,然后有学生所在班的语文教师负责对其具体指导,规定每天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量,同时解决他们不重视的思想问题,再坚持一段时间,多半能顺利过关。
为了鼓励学生顺利达标,可以举行书写竞赛,选出优秀作品,制成画框,张挂在教学区的廊柱上,既起到到标准示范的作用,又能达到鼓励的效果。
(二)问题预设:
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自贡18中——雷洪刚
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
学习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可见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其实,不仅是学生,就是老师,又何尝不是呢?
问题聚焦:
1、为什么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精华的了解和继承。
2、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解决重点:
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突破难点:
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师生关系、教学设计、作业评价、课后兴趣小组等等都是须突破的难点。
预期目标:
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喜欢学文言文。
解决路径:
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
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的意境。
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文意的疏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却未得到训练和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同时多和同学讨论,合作学习,资源共享。
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砖和瓦,初中生的文言词汇量有限,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如通假字和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等。
②与课文相关材料的收集。
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想法,有必要先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此外,与同题材诗文作比较,不但能看出文章的高明之处,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加阅读信息量。
对于这些重要的字词句和课文相关材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或投影或打印,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岳阳楼记》为例,本篇课文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第一步先播放一段有关岳阳楼风景的纪录片,让学生从视、声等多角度了解岳阳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自己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课堂上交流。
然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文作比较,看自己写的哪些和作者的一样,哪些有所出入。
锻炼学生写景的能力。
并对写作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第二步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
在对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对作者为情设景、缘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领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确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进而联及近现代的“今仁人”。
评论之时充分给予学生言论的自由,让其从感性的体验上升的理性的分析,开拓课堂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本篇课文设计的意图是:
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
(三)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沿滩刘山学校——刘芳英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校是边远的农村学校,学生的作文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诸如主题不新颖、构思不奇特、语言苍白无力、缺少真情实感,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的句子表达都不通顺。
写作文时靠胡乱瞎编,甚至照搬。
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偏少甚至还是空白无,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极少,导致了他们处组织语言或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不高,所以作文的质量难以提高,于是学生厌恶、甚至惧怕作文。
二、突破的难点
学生乐写、会写。
三、解决问题思路
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质量,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言;
通过口语交际、随笔、心得、周记等形式,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的预期目标(难点)
让学生愿写、乐写、会写,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合学校开设的阅读课和学校成立的“绿红雅韵”文学社,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的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投身于其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交流阅读方法,让学生领略到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
2、积累好词佳句,厚积薄发
很多时候,一些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皮发麻,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
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积学以储宝”,积累好词佳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珠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
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3、进行扩写仿写,让他们乐于表达.
先从简单的扩写开始,再引导学生在扩写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
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
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
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
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
“文从改中出”,学生学会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会提高。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的作文教学
——沿滩中学赵世荣
新课程已经历了多年的时间,在和传统的教学观念告别中,既有个人对教育理论强化学习的作用,更有教学中发生的小故事对自己的警醒。
那些发生在鲜活的学生群体中的故事仿佛就在昨日一般。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想谈谈的就是作文教学。
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显贫乏。
作为教师,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
学识贫乏,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
生活积蓄的贫乏,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
思想情感的贫乏,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变,有所突破。
一、从学生们最感兴趣处入手,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值四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此时也正是学生们的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时节。
但是,学校考虑安全问题,不可能有外出春游的计划。
学生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绿意袭人,鸟语花香,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这……安全问题,再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依我看,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
“老师,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
“为什么要取消?
“别的学校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拍着桌子,有些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你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为什么非去不可呢?
”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
看的出来,他们正在缴尽脑汁,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没关系,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一脸的不情愿,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了。
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将自己的意愿,心中的希望,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
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情理并茂的作文。
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塞。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我理解老师您的心情,您也是为我们好,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多花些时间,能够有所突破,可是作为一个老师,您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
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可是现在您却自己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
有的学生则有理有据,
“我们读过许多游记,让我们明白“志”趣,“雨”趣,“景”趣等,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
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
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
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
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
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
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
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
“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
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老师读的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
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
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
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
有什么急事吗?
是非去不可吗?
”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
”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你们想过没有?
”看到学生们开花结果所有的家长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他们有的从中想到了自己的父辈,有的想到了自己的读书时代等等,实在令人感动。
而所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通过父母的文字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
我想,沟通永远是人与人走向和谐发展的方式。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不仅写作兴趣盎然,还有的用电脑打印下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
教学故事
(一)
心灵的帮助——自贡19中刘家贵
教初一的时候,有次我就发现一个同学精力不集中,于是点名请他发言。
不出我所料,他果然一脸茫然地站在教室的角落里。
等了几秒钟后,不见他吭声,周围的小朋友可急坏了。
“老师,他是个笨孩子!
”一个性急的孩子大声说。
“对的,他什么都不知道!
”旁边的小平头“不甘示弱”,忙着补充。
这位同学的“笨”燃起了孩子们的兴奋点。
我的心里有些难受。
幼稚的孩子竟然众口一词地伤害自己的小伙伴!
更可悲的是,受到伤害的孩子竟然木然无声!
古诗是要求大家背诵的,教完古诗单元。
我也悄悄地问了这位同学。
真没想到,他竟然也能背七八首。
我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决定帮他一把。
于是,我悄悄地对他说:
“明天早上,我们要抽背古诗。
晚上,你把会背的古诗再去背一背。
”他一个劲地点头。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检查大家的背诵情况。
我随机抽查,任意点题。
有些同学招架不住,举手投降,这时候,我点到了小明。
我看到了他眼睛中的慌乱和紧张,也看到了其他孩子的不屑一顾。
我充满自信地望着他,接连出了三题,他都背出来了,而且背得很流利。
当时我趁机说:
孩子们,其实小明很聪明。
不信?
我们再来试试!
我又点了几首,他都会背。
那一刻,我看到自信爬上了他的笑脸。
现在这位同学,很普通,甚至很平庸。
用某些素质标准衡量,他可能还与“优秀学生”称号无缘。
可我依然很有成就感。
因为,也许,他的一生始终平平凡凡,难成大器,可那又怎么样呢?
我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如果给予每个学生实实在在地帮助,自己就会变得充实、快乐,心灵的天空也一定会似阳春三月般灿烂,如晨曦泛起般明亮!
教学故事
(二)
一张传递爱的纸条仙市中学——李永萍
有一堂课我今记忆犹新,感悟良多。
哪是去年我带的那个毕业班,教师节那天的语文课上,我刚布置完自学思考题,同学们纷纷专心学习,或用笔画,或做简要批注,教师异常安静,可却分明能感受到同学们思维的运转。
我暗自欣慰,我满含笑意巡视着。
忽然,一个不和谐音发生了——一张小纸条被迅速往后一传,落在了地上。
又是调皮多动的缪科!
我不由皱眉。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影响其他同学,于是悄悄捡起,又不无责怪的盯了满脸尴尬的缪科一眼,“快做练习”我以目光暗示他。
“唰唰”的笔声仍在继续,我忍不住打开纸条不由一愣,上面赫然写着:
“班长,下课时让我们起立起身说:
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我的心中顿起涟漪,不过又迅速平静下来,不露神色的上完这堂课。
直到下课前一分钟,我才向同学们公开了这个小插曲,并宣布下节课头5分钟进行一个题为“小纸条该不该传”的小型辩论会,请同学们模仿电视中的辩论会,自定正方或反方,要求是:
观点鲜明,以理服人。
同学们兴趣盎然。
辩论中,同学们回忆起我与他们相处、交往、交谈的点点滴滴:
课堂中的、课间的、课后的,有些我已淡忘,可同学们居然都记得那么真切。
此时,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拿来作为立论的有力依据,我听着,不觉双眼有些湿润,在我眼前久久萦绕着的是一双双如此澄澈又满含挚情的眸子。
我深深地感动了,一股股乱流涌遍全身。
教学故事(三)
用爱心点燃希望——自贡19中张益
我接任新初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常常觉得很疲劳,但我还是对所带的班级充满信心,我是他们初一时的老班主任了,互相都很熟悉,因此,刚开始我感觉不到肩头担子的沉重。
然而,刚开学不久,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其中以他最为突出。
他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父母离异,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两兄弟来城里打工,生活十分贫困。
正因为这样,他的性格内向,平时都不爱与同学交往,很少说话,上课从不发言,偶尔被点到名时,也是脸胀得通红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正因为这样,他的学业成绩很不理想,同学们看不起他,更不愿与他交往,自然,他也就更加孤僻,沉默寡言了。
他的成绩也越来越差,进入初三时已跌到了班级的最后,几乎没有一门功课及格。
他已经变得上课不敢抬头,走路不敢抬头了,原先仅有的一点童稚的微笑也从他的脸上消失了,剩下的只是满脸的木讷。
随后,他不交作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即便是交了作业,也经常是交的空白本。
任课老师跟我反映他的学习情况,都认为他已是无药可救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么办呢?
连我也放弃他吗?
如果那样,他真的没有希望了,不久他就一定会辍学,不行,无论如何我得帮他。
怎么帮呢?
为了帮助他摆脱困境,同时又照顾他的自尊,我开始不动声色地实施起自己的计划。
我把他的座位往前调了几桌,又把班上上进心强、成绩优异且待人热心的一位学生安排跟他同桌,暗中拜托那位学生帮助他,上课及时提醒他集中注意力,他上课听不懂的知识,下课后耐心给他讲解,平时多和他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向。
刚开始,他的表现确实有些起色,上课趴在课桌上的现象少了,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能完成了,课间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