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781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学年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统计图显示,食物短缺程度呈“北高南低”

趋势,其原因推测最合理的是

A.该区域气温南高北低,北部粮食产量低于南部

B.北部降温幅度比南部大,粮食减产幅度大

C.北部的极端天气更多,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更大

D.北部地区,开垦历史悠久,水土流失严重

4.河南食物短缺最严重的原因有

A.人口密度大B.山地比例高C.人口迁入多D.盐碱化严重

【答案】3.C4.A

【3题详解】

“明清小冰期”是寒冷的时期,图示地区北方纬度高,气温比南方更低,雪灾冻害频繁,冷冬频繁,北部的极端天气更多,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更大,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导致北方食物短缺程度比南方严重,C最合理,C正确;

ABD选项中的现象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

故选C。

【4题详解】

河南在明清时期,人口得到快速的增长。

明朝初期到清朝宣统年间,河南人数已约达到2689.5万人,足足增长了十几倍。

人口密度大是河南食物短缺最严重的原因,A正确;

河南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平原比例高,B错误;

河南是人口迁出大省,C错误;

图中北方河南、北京、山东盐碱化均较严重,D错误。

故选A。

【点睛】明末北方低温,雪灾冻害频繁,严重影响了以游牧业为主的女真族的生产生活,牲畜死亡,食物短缺,加速了女真族南下入关的步伐。

崇祯大旱期间,农业欠收,饥荒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导致明朝灭亡。

康熙时期,气候寒冷,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但康熙励精图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社会发展不断充满活力,为"

康乾盛世"

奠定了基础。

道光年间,冷冬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将原本矛盾尖锐的社会变的更加动荡不堪,生产力受损,社会开始衰落。

光绪大旱,导致人口减少,生产停滞,社会混乱,国家内外交困,社会已彻底衰败。

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的预知能力、适应能力、抵御能力差;

在自然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情况下,易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食物短缺,饥荒四起,起义不断,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严重受损,社会将面临衰败的趋势。

近5年以来我国的城乡对比关系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现象。

城镇化的条件开始出现改变,以前农村—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向或双向的过程(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促使近5年来出现城乡人口流动变化的条件是

①城乡收入差距减小②乡村交通通达度高于城市

③乡村基础设施完善④乡村生活节奏比城市悠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过程中,出现了

A.超前城市化B.逆城市化C.初期工业化D.城市郊区化

【答案】5.C6.B

【5题详解】

近5年来,乡村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减小,①正确;

乡村交通条件改善,交通通达度仍然低于城市,②错误;

乡村交通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人迁入,③正确;

乡村住房宽裕、生态环境好、心情舒畅,乡村生活节奏比城市悠闲,④正确。

C正确,ABD错误。

【6题详解】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心理压力大会导致人口迁往附近乡村,附近乡村各方面条件改善,吸引人迁入,在农村—城市反向或双向过程中,出现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

这是城市化进程的正常发展阶段,不是超前城市化,A错误;

近5年我国早就不是初期工业化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深度工业化阶段),C错误;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向近郊区扩展的过程,属于农村—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D错误。

浙江某地的“跑道养鱼”是在“五水共治”理念下的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如下图。

该模式能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保证水质,同时可以使鱼“跑步健身”(逆水游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跑道养鱼”的高效,体现在

①增强水体自净②发展乡村旅游③提高鱼的品质④增大养殖密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这一养殖模式要得到推广,从环境角度看,必须

A.完善污水处理B.改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C.创设品牌养殖D.增加饵料投放,缩短养殖周期

【答案】7.B8.A

【7题详解】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的饲料,顺着循环水流进入吸污水道,约80%可以被回收制成有机肥,剩下20%,则由已经建成的鱼塘底排污系统收集利用,此过程不是水体自净,是人工进行了干预,①错误;

“跑道养鱼”相对于传统养鱼模式非常高效,养鱼的目的是增加鱼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不大为了发展乡村旅游,②错误;

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鱼“跑步健身”提高了鱼的品质,③正确;

5条“跑道”集中了大量鱼群,增大养殖密度,比传统鱼塘养殖量大,④正确。

B正确,ACD错误。

【8题详解】

从环境角度看,该模式要保证水质,必须完善污水处理,A正确;

BCD均不是从环境角度分析,BCD错误,故选A。

【点睛】“跑道”养鱼相比传统池塘养殖优势:

1、提高了养殖效率:

5条“跑道”=50亩鱼塘;

2、减少了养殖成本:

人工、鱼药、“清淤”等费用大大减少;

3、提高了水产品质:

“跑道鱼”长势快,品质高。

某地理研学小组利用某地区地质地形平面图(如下图),对当地进行野外考察,其中地层K—D依次变老。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示区域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A.149米B.198米C.201米D.249米

10.研学小组所作推测可信的是

①该地区地形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②该地区地层为连续沉积而成

③该地区岩石以沉积岩为主④该地区可能有两条小溪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9.B10.D

【9题详解】

图中相邻2条等高线之间高差是50米,图中等高线最大为150米,因此最大海拔高度在150-200米之间,等高线最小为50米,最低海拔高度在0-50米之间,因此图中最大高差在100-200米之间,149米、198米在此范围内,B最符合题意,ACD错误。

【10题详解】

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判断,山谷处岩层向两侧逐渐由老变新,说明此处为背斜;

山脊处岩层向两侧逐渐由新变老,说明此处为向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说明此处受到了外力侵蚀,该地区地形不是由内力作用形成,①错误;

图中左侧P、T岩层不完整,应该是被侵蚀掉,之后又形成了K岩层,该地区地层为不连续沉积而成,②错误;

该地区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以沉积岩为主,③正确;

图中两个C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可能有河流,④正确。

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

隐生宙、显生宙。

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显生宙又分为: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分为: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分为: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处在月影中的人们就可以看到日食现象,中国民间称之为“天狗啃太阳”。

下面左图为2019年7月2日在南美洲智利某地(30°

S)用多次曝光手法记录一次日全食过程的合成照片,下面右图为观测地当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

11.观察者可以看到“天狗”总是从太阳的某一侧开始“啃”,这个方向是

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

12.据图推测此次日食发生在当地时间

A.凌晨B.上午C.正午D.下午

【答案】11.B12.D

【11题详解】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从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

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太阳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

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12题详解】

因为日食总是从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左图中右上方太阳西边已经被遮挡,说明右上方是日食开始的位置,太阳是自东向西运动的,因此左图中,太阳是从右上方向左下方运动,当地太阳高度角是变小的,当地时间应该是下午,D正确,ABC错误。

【点睛】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

1.初亏:

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

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

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

2.食既:

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开始,这时月球把整个太阳都遮住了;

3.食甚:

是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最近;

4.生光:

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

从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

5.复圆:

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下图为祁连山东西段南北坡山地垂直带谱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祁连山西段缺失永久冰雪带,其主要原因是

A.海拔低,温度高B.降水少,冰雪来源少

C.光照强,融雪快D.地势陡,冰雪易下滑

14.祁连山东段北坡甲自然带,可能是

A.高山苔原带B.阔叶林带C.常绿林带D.山地针叶林带

【答案】13.B14.D

【13题详解】

据图可以看出,祁连山西段海拔较高,气温低,A错误;

祁连山降水主要来自于东部太平洋,东段降水多,西段降水少,因此西段缺失永久冰雪带,B正确;

祁连山东西段光照、地势坡度相差不大,CD错误。

【14题详解】

祁连山东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比西南坡(或南坡)多;

东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蒸发较小,甲自然带可能是针叶林带,D正确;

甲自然带位于海拔2200-4000米之间,祁连山高山苔原带应该分布在海拔3800米以上,A错误;

甲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阔叶林带位于温带、低海拔地区,B错误;

常绿林带位于亚热带、低海拔地区,C错误。

【点睛】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但土地流转价格的升高,对粮食生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15.土地流转一定有利于

A.改变作物熟制B.农业生态的保护

C.增加耕地面积D.农业规模化生产

16.土地流转价格升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

①粮食种植面积减小,粮食安全问题加剧②优质农产品研发,成本降低

③生态农业得到发展,食品安全问题缓和④机械化程度提高,成本降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5.D16.B

【15题详解】

作物熟制是由热量决定的,A错误;

土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的保护影响不大,不一定有利于农业生态的保护,B错误;

地流转只是土地使用权转让,不一定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C错误;

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比较分散,土地流转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实现了土地使用权集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因此土地流转一定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D正确。

【16题详解】

土地流转价格的升高,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单位面积产值低,会促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粮食安全问题加剧,①正确;

优质农产品研发对成本降低作用不大,且优质农产品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较高,②错误;

发展生态农业对成本降低作用不大,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食品安全问题缓和,但是随着成本上升,为增加产量可能导致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危机食品安全,③错误;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机械化程度提高,可以减少劳动力人数,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成本降低,④正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建筹建超过40个机器人产业园(如下图),ABB、安川电机等均已在我国建立了生产基地。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东北布局机器人产业园区的原因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

B.平原广阔,农业发达

C.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业发达

D.接近发达地域,便于引进技术

18.“ABB”、“安川电机”等国外机器人巨头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生产成本B.增强品牌影响C.促进技术创新D.扩大市场规模

【答案】17.C18.D

【17题详解】

机器人产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东北布局机器人产业园区不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A错误;

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对机器人产业影响不大,B错误;

东北是老工业基地,机械制造业发达,制造工业先进,发展机器人产业条件优越,C正确;

东部地区经济不发达,D错误。

18题详解】

国外机器人巨头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高、土地价格高,因此目的不是为了降低成本,A错误;

增强品牌影响可以通过宣传达到此目的,因此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强品牌影响,B错误;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跟国外机器人巨头相比并没有优势,因此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技术创新,C错误;

中国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因此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的主要目的是接近市场、扩大市场规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D正确。

2018年7月25日报道:

在过去的几周里,北欧地区的气温已经达到32摄氏度以上,并且长时间没有发生大的降雨,并在瑞典引发了火灾,下图为火灾分布图。

19.瑞典多地发生火灾,主要反映了

A.全球变暖

B.气候异常

C.全球降水减少

D.北大西洋暖流增强

20.“甲海域盐度高于乙海域”,解释合理的是

A.纬度较高,蒸发量小

B.地势影响,冰雪融水注入多

C.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D.海陆影响,甲海域封闭程度小

【答案】19.B20.D

【19题详解】

北欧地区纬度高、深受海洋影响,夏季应该较凉爽、湿润,但几周内气温上升到32°

C,且长时间没有发生大的降雨,并在瑞典引发了火灾,这是气候异常现象,B正确;

全球变暖温度增加幅度较小,A错误;

瑞典多地发生火灾、降水少属于局部变化,不能说明全球降水减少,C错误;

北大西洋暖流增强增温增湿作用会增强,降水会增加,火灾发生几率变小,D错误。

【20题详解】

甲海域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应该盐度较低才对,A错误;

甲、乙海域均有冰雪融水注入多,乙海域冰雪融水注入更多,导致乙海域盐度低,B错误;

甲海域受西风影响大,降水较多,应该盐度低,C错误;

海陆影响,甲海域封闭程度小,与大洋海水交换多,盐度高,乙海域封闭,和外海海水交换少,周边陆地众多河流注入,带来大量淡水,因此盐度低,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厄瓜多尔是南美最小国家之一,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景观最丰富多样的国家,但泥石流等灾害多发。

材料二:

厄瓜多尔自然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经济发展对外依存程度较高。

当前厄瓜多尔与中国企业合作完成许多项目,在厄瓜多尔开展经营活动的中资企业已近百家。

材料三:

厄瓜多尔概况及两城市气候统计图

(1)比较甲乙两河径流特征差异,并分析原因。

(2)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厄瓜多尔被称为景观“最丰富多样的国家”的原因。

(3)厄瓜多尔拟与中国合作开发自然资源,推测可开发哪些资源?

并说明理由。

(4)简述厄瓜多尔泥石流频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

(1)甲河流量小于乙河,季节变化大于乙河。

甲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甲河流域降水少于乙河流域,且甲河流域流量季节变化大;

甲流域为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于乙侧的迎风坡。

(2)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

区域内降水差异大;

山地垂直高差大,垂直自然带丰富;

海陆兼备,景观多样。

东西气候(水热组合)差异大;

纬度低,高拔高,山体垂直高差大,垂直自然带丰富;

(3)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森林、渔业等)。

降水丰富,落差大;

矿产资源蕴藏量大;

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4)位于板块边界,岩石破碎;

多火山喷发,碎屑物多;

地形起伏大,坡度大;

降水多(降水集中、多暴雨);

季节性冰雪融水量大。

分析】

本题考查厄瓜多尔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物种丰富的原因及泥石流多发的原因等知识点。

【详解】

(1)甲乙两河均发源于山地,都有冰雪融水补给,其径流量差别主要取决于气候。

据左图可以判断出甲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甲河径流量小于乙河。

两河均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对河流降水影响差别不大,但由于乙地是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甲地是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导致甲乙两河径流特征差异。

(2)景观最富多样从地形角度看是相对高差大、绝对海拔高造成的;

从气候角度看是纬度低、热量、降水差异大造成的。

厄瓜多尔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至5°

S之间,纬度低,热量充足,山地海拔高,山地垂直高差大,垂直方向温差大,垂直自然带丰富;

区域内降水差异大,东部降水丰富形成雨林气候、西部稀少形成沙漠气候,东西气候(水热组合)差异大;

海陆兼备,景观多样;

地形多样,景观多样。

(3)据图分析,厄瓜多尔河流水量大、地势落差大,利于水电开发;

据图例及图中信息判断,该国石油、金矿、铜矿资源丰富,利于矿产资源开发;

水热差异大,生物资源丰富,利于生物资源开发。

(4)厄瓜多尔东部降水量大、西部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势落差大、坡度大,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火山,地表破碎物质多,因此多发泥石流。

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也可以导致泥石流产生。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发展,将武汉确定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

近年来,武汉光谷已形成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该城市从传统的“钢城”向“芯城”转型升级。

武汉附近的长江河道中沙洲众多,成因不同,消长不停。

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下图为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示意图和武汉及周边地区略图。

(1)说出甲、乙两处沙洲的不同成因。

(2)简述材料二中“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原因。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4)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

(1)沙洲成因:

甲沙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

乙沙洲是丰水期或洪水期,主流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

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

(2)增多的原因:

南方人口增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加大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

(3)地处长江经济带,经济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铁路枢纽,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或水陆交通便利);

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

产业(工农业)基础好;

政策支持。

(4)武汉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

环保要求提高;

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

原料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

市场需求变化(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

【分析】

本题考查长江沙洲的成因、人口迁移的影响、武汉城市发展优势区位及工业转型的原因等知识点。

(1)结合甲沙洲所在河道特征可以看出,沙洲上游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变宽,河道变宽后,水面展开,河流流速减慢,上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甲沙洲。

乙沙洲附近河道弯曲因为河流侧蚀导致河道弯曲,乙沙洲所在一侧是河流凹岸,是被侵蚀的一侧,其沙洲形成主要原因不是河流沉积,而是河流洪水期,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主流截弯取直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

(2)材料提到受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洲渚是水中小块陆地,即沙洲。

洲渚日增,说明泥沙沉积严重,导致大量沙洲形成,原因应该是人口增加后,大量开荒种地,导致植被破坏,当地多低山丘陵,降水多,易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从而形成“洲渚日增,江流日狭”的现象。

(3)城市的形成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河流、、水源、交通(水路运输、陆路运输)。

从气候上分析,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热量条件好,适宜农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产活动;

从地形上分析,位于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城市的扩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大;

从河流上分析,长江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有充足的水源条件;

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部地区,便于联系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地理位置优越;

从交通上分析,交通线路密集,成网状分布,且交通通达度高,四通八达;

位于长江干支流的沿岸,有利于发展水路运输;

长江沿岸城市通过上海港与海洋相通,可以河海联运,对外交通便利;

当地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能力强;

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工农业)基础好;

国家政策支持。

(4)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体现了武汉由传统工业向高技术工业方向发展,应该是传统工业的衰落导致其发展方向变化。

结合世界钢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可知:

原料(铁矿石)和能源投入成本上升,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钢铁工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注重环保,治污费用提高;

钢铁市场需求变化,钢铁替代品出现,导致钢材等市场需求萎缩;

高技术工业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便捷的交通。

武汉经济发展较快,拥有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技快速发展、劳动力素质;

航空发展,空运能力的增强,高速交通线建设较快,交通便利。

这些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