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2537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译佛经中的印度民间故事及其本土化途径以愚人故事智慧故事为中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生经》一《无戏论品》五《稻杆本生因缘》载

  优婆夷大德分筹,当比丘众就座时,在地上或墙上刻了记号,标明此处有某席,此处有某种饭食。

可是,次日在筹室中,有比丘人数少的地方,也有比丘人数多的地方。

他只看着记号分筹,当人们提醒他时,他说:

“我怎能相信你们的话呢?

我只相信记号。

五蠹》中有“守株待兔”,在佛教经籍《说法经》中则有“野干待肉”,虽然两者的寓意不完全相同,“野干待肉”说明的是愚者执着于迷误而不知醒悟;

“守株待兔”的重点则在于说明愚者不顾环境形势的变化而一味执着于过去的经验,但两者在喻体上却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都是运用了等待意外得来的好处这样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来作喻体。

像这样喻体极其相似但寓意并不完全相同的还有《孟子·

公孙丑上》中有“揠苗助长”与《本生经》的“毁园本生”。

寓意类似但喻体不同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比较这种相似之处意义不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寓意与喻体均惊人相似的寓言故事,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是不是流播的产物。

先来看《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的“郑人亡鳖”

  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

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而在《百喻经》卷四中有“小儿得大龟喻”

  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

“云何得杀?

”有人语云:

“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两者极为类似。

此类故事在民间尚有流传,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10D,主要情节是:

傻子买了一只乌龟青蛙鱼鸭子。

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它们一定渴了或累了,就把它们放进河里或湖里,让它们喝水游泳洗澡,当它们一去不返时,他连声叫喊,又扔馒头,又扔鸡蛋或者面条等,想在它们回来抓住它们。

可它们再也不回来了。

据说此类故事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其源头最大的可能就是印度。

除了《韩非子》之外,《吕氏春秋》中的譬喻故事与比喻也常常与印度故事惊人的相似,如《吕氏春秋·

尽数》说: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似乎是《百喻经》卷一“煮黑石蜜浆喻”这个譬喻故事的一个概括,此故事云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来至其家。

时此愚人便作是想:

“我今当取黑石蜜浆与此富人。

”即着少水用置火中,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

傍人语言:

“下不止火,扇之不已,云何得冷?

”尔时众人悉皆嗤笑。

  同样,《吕氏春秋·

自知》中的另一个譬喻故事“掩耳盗铃”在《楞严经》卷六中也有相似的表述: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

  更为着名的乃是“刻舟求剑”与“乘船失釪喻”之间惊人的类似。

《百喻经》卷上“乘船失釪喻”云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

即便思念:

“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

”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

诸人问言:

“欲何所作?

”答言:

“我先失釪,今欲觅取。

”问言:

“於何处失?

“初入海失。

”又复问言:

“失经几时?

”言:

“失来二月。

”问:

“失来二月,云何此觅?

“我失釪时,画水作记。

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

“水风吹草动不别。

汝昔失时,乃在於彼;

今在此觅,何由可得?

”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

察今》则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际上,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印两国很着名,它在全世界都有流传。

AT分类法将其编号为母题J1922·

1,类型1278。

其典型情节一个愚蠢水手他的小船上掉了一件东西到海里,他就在船上掉东西的地方作了一个标记,以便后来寻找他。

《吕氏春秋》的记载几乎就是这类故事的一个典型型态,据汤普森说,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人们也会不时讲起它。

所以,它无疑是流播的产物。

  那么,这些譬喻故事究竟是谁影响了谁呢?

我们现在能讨论的只是各种文献的成书时间。

《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韩非子》中有些篇章有疑问,有人说《存韩》一篇有李斯的话混入,但最迟也不会迟于李斯被杀即公元前208年。

从成书年代来看,中国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相当于佛教文献的第三次结集时期。

也就是说,两次结集时成书的佛典,要早于《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三次结集时成书的佛教文献与两书时代差不多,大乘经典一般来说要晚于此两书。

佛教利用本生故事传教至迟是在公元前三世纪。

这个时候建成的布鲁提大塔和桑奇(Sanchi)大塔,周围的石门上都出现了本生故事的浮雕。

所以本生故事进入文献也同时甚至早于《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然而,由于这些故事主要是以口承方式存在,往往是在口头流传了相当长时间之后才被采引入书,所以文献的成书时间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所以,判断中国和印度哪里是发源地,现在还为时尚早。

但有一个现象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

中国历来有使用譬喻故事的传统,但在《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之前,很少有与印度故事类似的例证。

如果两者接近的话,要么是寓意类似,要么是喻体类似,寓意喻体均类似的几乎没有,那些与印度具有同源相似性质的譬喻故事是在战国晚期突然兴盛的,主要出现在《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

这些来自于民间的故事看不出一个独立流传、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因此,我倾向于这些故事是从印度传入的。

这里牵涉到一个中国与印度的交通时间问题。

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国西南部与印度之间即已有商业往来,这是张骞所明言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学者是有争论的。

现在有公元1世纪、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甚至纪元前2000多年等多种说法,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开通。

季羡林先生说:

憍坻厘耶着的《治国安邦术》(Arthasāstra)中就出现了cīnaPattag一词,意为中国的成捆的丝,而作者据说是生于公元前四世纪。

而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编纂成的《摩诃婆罗多》和《摩奴法典》中已经多次提到了丝。

根据中印早期譬喻故事的流播情况来看,说中印交通始于公元前4世纪是比较稳妥的。

这些在元前4世纪通过商贸交往进入中国的民间故事,到公元前3世纪被韩非与吕不韦门人所吸收。

这些故事大部分都被哲理化,成为本土寓言故事。

  佛经传译与魏晋以后的愚人故事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输入,大量的印度愚人故事传入中土,因此,很多载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文献中的愚人故事我们可以断定来自于印度,比较集中的一个来源则是《百喻经》。

《百喻经》据僧佑《出三藏纪集》卷九记载,是由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

求那毗地在抄撮这些譬喻时有无宗旨,不得而知,但综观整本书,大多是愚人故事,几乎就是一本印度愚人故事集。

而在其他的佛教譬喻集中,同样有许多愚人故事。

《百喻经》等佛教譬喻集的译介与流传,对中国愚人故事的丰富与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愚人故事

  1、“愚人治伛”。

  南北朝时期,民间有“愚人治伛”这个笑话广泛流传,《续谈助》引《笑林》载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

“不善,人百一人耳。

”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

曰:

“君且伏。

”欲上背踏之。

伛者曰:

“将杀我!

”曰:

“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这一民间笑话被明人江盈科利用,作为寓言,来批判那些不顾民众死活、一味要钱要粮、愚蠢残暴的催科者,略有增饰,但基本保留了此一故事的原貌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

“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

又以一压焉。

而即踩焉。

驼者即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诸官。

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这一故事的原始来源为印度,《百喻经》卷三有“医治脊偻喻”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闻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很显然,两者之间是密合的。

  2、傻子的幻想

  《殷芸小说》卷五第107条

  俗说: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

“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

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空。

”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此条引自《事文类聚》前集,《记纂渊海》所记与此略同,余嘉锡怀疑原文出自《笑林》,也有可能。

此一笑话流传甚广。

施元之为苏东坡《寄诸子侄》中:

“他年汝曹芴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翁”这句作注时说

  世传小话:

“一贫士家惟一瓮。

一夕,心念:

苟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不觉欢适起舞,踏破瓮。

”古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翁算。

江盈科《雪涛小说》同样载有此故事,当然,情节已经大大丰富

  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

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

“我有家当矣!

”妻问:

“安在?

”持卵示之曰:

“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

”因与妻计曰:

“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

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

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

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

以十金易五牸,牸复生牸,三年可得二十五牛,堪易三百金矣。

吾持此金举债,三年之间半千金可得也。

就中以三之二市田宅,以三之一市僮仆买小妻。

我与尔优游以终余年,不亦快乎!

“妻闻欲买小妻,怫然大怒,以手击卵碎之,曰:

“毋留祸种。

季羡林先生指出:

此一笑话本来是印度的民间笑话,出自于出自《嘉言集·

和平篇》的第七个故事、《五卷书》的第七个故事,我们将《五卷书》的记载引述

  在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婆罗门,名叫娑跋波俱利钵那。

他用行乞得来的吃剩下的大麦片填满了一罐子,把罐子挂在木栓上,在那下面放了一张床,目不转瞬地看着罐子,在夜里幻想起来:

“这个罐子现在是填满了大麦片。

倘若遇上俭年,就可以买到一百块钱,可以买两头山羊。

山羊每六个月生产一次,就可以变一群山羊。

山羊又换成牛。

我把牛犊子卖掉,牛就可以换成水牛。

水牛再换成母马,马又生产,我就可以有很多的马。

把这些马卖掉,就可以得到很多的金子。

我要用这些金子买一所有四个大厅的房子。

有一个人走进我的房子来,就把他最美最好的女儿嫁给我。

她生一个小孩子,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苏摩舍摩。

因为他总喜欢要我抱在膝上左右摆动着玩,我就拿了书躲到马棚后面的一个地方去念起来。

但是苏摩舍摩立刻看见了我。

因为他最喜欢坐在人的膝上让人左右摆动着玩,就从母亲的怀里挣扎出来,走到马群旁边来找我。

我在大怒之余,喊我的老婆:

‘来照顾孩子吧!

来照顾孩子吧!

’但是,她因为忙于家务,没有听到,我于是立刻站起来,用脚踢她。

”这样,他从幻想来走出来,真的用脚踢起来。

罐子一下子破了,盛在里面的大麦片也成了一场空。

这类傻子故事也是一个常见的母题,AT分类法编号为母题J2060·

1、J2060,类型1430。

这类故事的通常情节如下,一对夫妇或一个傻子,为今后的行动制定了各种计划,但最终又抱怨计划中的所有具体项目,因此,正是他们自己毁了他们一直期望能给自己带来财富的真正的东西。

处于兴奋状态或者情绪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傻子会打碎蜂蜜罐子或玻璃盒子,或者敲碎他将要去卖的鸡蛋,或者挤奶女工会猛然抬起头并用塞子塞住她正挤的牛奶。

这些民间故事在东方文学和中世纪文学中广泛流行,并在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的民间传说集中屡次出现。

它应该具有一个东方文学的起源。

在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这类故事编号为1681,题目是“傻子的幻想”,丁乃通发现的实例有15例之多。

现代电影《乌鸦与麻雀》还利用了这个笑话来塑造人物。

可见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

  3、不识镜。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二引《笑林》“不识镜”

  有民妻不识镜,夫市之而归,妻取照之,惊告其母曰:

“某郎又索一妇归也。

”其母亦照曰:

“又领亲家母来也。

此一故事在《启颜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鄠县董子尚村,村人并痴,有老父遣子将钱向市买奴,语其子曰:

“我闻长安人卖奴,多不使奴预知也,必藏奴于余处,私相平章,论其价直,如此者是好奴也。

”其子至市,于镜行中度行,人列镜于市,顾见其影,少而且壮,谓言市人欲卖好奴,而藏在镜中,因指麾镜曰:

“此奴欲得几钱?

”市人知其痴也,诳之曰:

“奴直十千。

”便付钱买镜,怀之而去。

至家,老父迎门问曰:

“买得奴何在?

“在怀中。

”父曰:

“取看好不?

”其父取镜照之,正见眉须皓白,面目黑皱,乃大嗔,欲打其子,曰:

“岂有用十千钱,而贵买如此老奴。

”举杖欲打其子。

其子惧而告母,母乃抱一小女走至,语其父曰:

“我请自观之。

”又大嗔曰:

“痴老公,我儿止用十千钱,买得子母两婢,仍自嫌贵?

”老公欣然。

释之余,于处尚不见奴,俱谓奴藏未肯出。

时东邻有师婆,村中皆为出言甚中,老父往问之。

师婆曰:

“翁婆老人,鬼神不得食,钱财未聚集,故奴藏未出,可以吉日多办食求请之。

”老父因大设酒食请师婆,师婆至,悬镜于门,而作歌舞。

村人皆共观之,来窥镜者,皆云:

“此家王相,买得好奴也。

”而悬镜不牢,镜落地分为两片。

师婆限照,各见其影,乃大喜曰:

“神明与福,令一奴而成两婢也。

”因歌曰:

“合家齐拍掌,神明大歆向。

买奴合婢来,一个分成两。

此类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336B,《启颜录》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上就是典型情节,而这其中的道具在大部分异文中是镜子,但在有的异文中则变成了水槽。

在佛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失译人名二卷本《杂譬喻经》卷下的第二十九故事载

  昔有长者子,新迎妇甚相爱敬。

夫语妇言:

“卿入厨中,取蒲桃酒来共饮之。

”妇往开瓮,自见身影在此瓮中,谓更有女人,大恚,还语夫言:

“汝自有妇藏着瓮中,复迎我为?

”夫自得入厨视之,开瓮见己身影,逆恚其妇,谓藏男子。

二人更相忿恚,各自呼实。

有一梵志与此长者子素情亲厚,遇与相见夫妇斗,问其所由,复往视之,亦见身影,恚恨长者:

自有亲厚藏瓮中,而阳共斗乎?

即便舍去。

复有一比丘尼,长者所奉,闻其所诤如是,便往视瓮,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

须臾有道人亦往视之,知为是影耳,喟然叹曰:

“世人愚惑,以空为实也。

”呼妇共入视之。

道人曰:

“吾当为汝出瓮中人。

”取一大石打坏瓮,酒尽了无所有。

二人意解,知定身影,各怀惭愧。

印度现代还在流传的民间故事,其情节与佛经记载相差较大,反倒与我国笑话较为接近,大意是

  丈夫买了一面镜子,照了之后,以为是他死去父亲的脸。

于是,他将镜子藏在盒子里,每天干活前总要看一看。

他妻子起了疑心,一天,也偷看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一个不相识的美女,非常愤怒,质问丈夫:

“你藏在盒子里的那张女人面孔是谁?

“丈夫纳闷地回答:

“那不是女人面孔,是我父亲的。

”最后两人搞清了真相。

  4、说话的“米”。

  明·

陆灼《艾子后语》载

  燕里季之妻美而荡,私其邻少年。

季闻而思袭之。

一旦,伏而觇焉,风少年入室而门扃矣,在起叩门……妻目壁间布囊曰:

“是足矣。

”少年乃入囊,县之床侧,曰:

“问及则绐以米也。

”丁季遍室中求之,不得,徐至床侧,其囊累然而见,举之甚重,诘其妻曰:

“是何物?

”妻惧甚,嗫嚅久之,不能答。

而季厉声呵问不已,少年恐事露,不觉于囊中应曰:

“吾乃米也。

此类故事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1419F,至少有6例异文。

这一笑话与《百喻经》卷三“贫人能作鸳鸯鸣喻”类似

  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鬘饰。

有一贫人,其妇语言:

“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

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

“池中者谁?

”而此贫人失口答言:

“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於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者言:

“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5、杀子凑担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编号为1242C类型的典型情节是

  傻子挑猪去市场,他把所有的猪砍成两半好一头挑一半或让担子两头份量相等。

重要的异文收录于林培庐《民间世说》中。

此类故事的最早文献记载同样在佛经。

《百喻经》卷一“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

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於其家中,自欲弃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

“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於远处而殡葬之。

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

“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於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6、作为傻子故事的一个分支,傻女婿故事同样形态丰富,流传甚广。

印度现代民间故事中有一个傻女婿故事,大意

  有个年轻人去岳母家时,岳母为他做了库祖卡塔——一种椰肉和糖馅做的米粉饼,年轻人非常喜欢吃。

岳母和他说:

回去告诉我女儿,让她为你做。

回家的路上,傻女媳不断地念叨着:

“库祖卡塔,库祖卡塔”,当跳越一条小溪时,他随口喊了一声:

“日滋”于是他忘掉了“库祖卡塔”,不断地叨念“日滋”这个词,走到家里,让他妻子做“日滋”。

妻子不会,他打了妻子一顿,直到妻子说她的胳膊肿得像库祖卡塔,他才想起那种食物的真正名称。

魏·

邯郸淳《笑林》则有这样

  有痴婿,妇翁死,妇教以行吊礼于路值水,乃脱袜而渡,惟遗一袜。

又睹林中鸠呜云:

“鹁鸪!

鹁鸪”而私诵之,都忘吊礼。

及至,乃以有袜一足立,而缩其跣者,但云:

“鹁鸪,鹁鸪”。

孝子皆笑。

又曰:

“莫笑,莫笑,如拾得袜,即还我。

两者之间只是粗合,但基本笑料却是一样的,我们还没有找到佛教经籍中有类似故事,但我依然认为两者之间可能是传承演变关系。

上述愚人故事依然保留了民间故事的原貌,在民众口头代代相传。

  二、中土智慧故事与印度影响

  中国早期智慧故事与印度影响

  智慧故事同样是民间故事中一个重要类别。

智慧故事最核心的情节是以巧妙的方式回答或解决问题、预测结果,并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然而细细一想,其解决方法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它可以出现在求婚、断案、预测、打赌、解脱困境、应对考验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因此,它可能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类型故事与不同的母题中。

  中国早期智慧故事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并不典型。

如果按照不太严格的定义,那么《韩非子》中君主为了了解、管理臣下、判断案例而使用的种种权术与智巧,似乎可以视为智慧故事的萌芽。

韩非强调的“术”的主要用处主要员在于察奸,主要方法是“众端参观”“一听责下”,即用参验的方法,掌握真实情况,防止偏听偏信。

其次还有“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手段,即下假命令,说假话,设置圈套,以诱惑获得真情等。

如《韩非子·

内储说上》

  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

类似方法还有西门豹佯亡车辖、周主索曲杖、子之佯见白马等种种事例。

在各种御人之“术”中也包括了准确推断事物尤其是犯罪事实的智巧。

在《韩非子》中,有许多根据犯罪动机来推断罪犯的种种记载,如《韩非子·

内储说下》

  僖侯浴,汤中有砾,僖侯曰:

“尚浴免,则有当代者乎?

”左右对曰:

“有。

”僖侯曰:

“召而来。

”谯之曰:

“何为置砾汤中?

”对曰:

“尚浴免,则臣得代之,是以置砾汤中。

类似例子还有昭僖侯智断窃种案、昭僖侯智断生肝案等等。

韩昭侯可以视之为一个智慧人物,很多权术与智巧之术都附会在他身上,使他成为此类传说的一个箭垛式人物。

这一时期作为中国智慧故事的萌芽期,具有很明显的特点,首先是政治化。

由于三晋法家重视的“术”,基本上是“君主南面之术”,所以在这些智术中表现的智慧,都是政治智慧。

因此,这些故事的内容集中在政治一个方面,而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也基本上都是政治人物。

其次是实用性,韩非设计并讲述的种种智巧都是为了在现实政治中付诸实践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实用性。

由于东汉以后佛教的大规模传入,来自于异域的民间智慧故事为中国智慧增添了丰富的养料。

  佛教经籍中存在着大量的智慧故事,比较集中地记载在如下一些文本当中:

《杂宝藏经》卷一“弃老国缘”的老父解难故事,《贤愚经》卷七“梨耆弥七子品”中的毗舍离智慧故事、卷十一“檀腻羁品”中的大王断案故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火生长者因缘”所载火生智慧故事,同书卷二十七、二十八“摄颂之余明大药事”中的大药及其妻毗舍佉智慧故事,更为集中的是《本生经》的“大隧道本生”,共10万字左右,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印度民间的十九个智慧故事。

这些故事难题的内容与解答的方式是大同小异的,它们的译介对中国民间智慧故事起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典型的智慧型断案故事。

据《意林》引《风俗通义》载

  颖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皆怀任,数月,长妇胎伤,因闭匿之;

产期至,同到乳舍,弟妇生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

丞相黄霸出坐殿前,令卒抱儿,去两妇各十余步,叱妇曰“自往取之。

”长妇抱持甚急,儿大啼叫;

弟妇恐伤害之,因乃放与,而心甚自凄怆,长妇甚喜。

霸曰:

“此弟妇子也!

”责问大妇,乃伏。

众所周知,此一故事属于一个印度民间智慧故事:

《贤愚经》卷十一〈檀腻羁品〉第四六载

  二母人共诤一儿,诣王相言。

时王明黠,语二母言:

‘今唯一儿,……听汝二人,各挽一手,谁能得者,即是其儿。

’非其母者,於儿无慈,尽力顿牵,不恐伤损;

所生母者,于儿慈深,随从爱护,不忍拽挽。

王鉴真伪。

在《本生经》的“大隧道本生”中也有类似故事。

更为广泛地说,此一故事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流播的智慧故事。

《旧约全书·

列王记》上记二妓争儿,所罗门命令左右取剑,曰:

“剖儿为两,各得一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