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突破同步语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分突破同步语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突破同步语文七年级下册答案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舍己为人;
乐观主义精神。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前自学】
二、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
2.作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这两句话用了对比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过渡段: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三、1.
(1)心不在焉抱歉秩序
(2)深宵伴侣(3)锲而不舍(4)目不窥园沥尽心血(5)硕果(6)卓越(7)迭起(8)慷慨淋漓(9)气冲斗牛(10)澎湃
2.C(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用在句中与语意不符。
3.B(“进行”前加“对同学们”)
4.有容乃大,越大,越可容难容之事;
无欲则刚,越刚,越可断难断之事。
恨之弥深,越深,痛得越憔悴;
爱之弥切,越切,爱得越刻骨铭心。
1.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
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演说;
闻一多先生参加示威游行。
2.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闻一多的工作是先宣传革命,然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争取革命,这与他做学问时埋头苦干、“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不同。
3.通过对闻一多先生动作、外貌的描写,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闻一多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族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所以说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2.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3.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4.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二、1.幽默风趣关爱青年校样擦手观影让车待客热情忘我工作细致公正亲自包书
2.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
(1)这篇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本文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本文提供了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三、1.
(1)咳嗽
(2)校对(3)草率(4)悠然(5)吩咐(6)抹杀(7)深恶痛绝(8)不以为然
2.C(“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此句应用“不以为意”。
3.D(“整整”与“一个小时左右”矛盾,应把“左右”去掉)
4.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烈士。
1.鲁迅是一个热情、和蔼、有耐心的人。
2.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点明鲁迅工作了整整一夜,更好地突出鲁迅忘我工作的高大形象。
3.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1.①鲁迅先生长得好看。
②鲁迅先生很好玩。
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
3.过渡或承上启下。
4.激愤,同时放松;
深刻,然而精通游戏;
挑衅,却随时自嘲;
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
4孙权劝学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1.1.当初对……说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权掌管
推托用事务古时王侯自称哪里想要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呢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谁比得上认为好处于是从事等到经过才干和谋略就重新擦拭知晓于是告别
2.
(1)A(推托)
(2)A(A.罢了;
B.认为/用;
C.表示否定/通“否”;
D.正在/应当)
二、1.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4)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大有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而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5)表现鲁肃敬才爱才,和吕蒙情投意合,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6)①孙权:
善于说服别人,对部下要求严格。
②吕蒙:
虚心肯学,进步快,也很有幽默感。
③鲁肃:
敬才爱才。
2.
(1)C(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吕蒙就学”“与蒙论议”三个片断。
(2)D(表明鲁肃的敬才、爱才。
【课外文言文阅读】
1.C(戏弄/嬉戏)(A.年纪;
B.恐怕;
D.喜爱)
2.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年纪大了。
4.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少年时要学习,中年时要学习,老年时也要学习;
晚学比不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师旷说:
“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
”晋平公说:
“哪有做臣
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
我听说:
‘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
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
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
’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感叹:
“说得好啊!
”
单元主题阅读
(一)名人故事
(一)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
1.①他始终眷恋生他养他的祖国。
②他渴望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③他盼望新中国强大。
2.因为他了解钱学森的实力和能量,他明白钱学森一旦回到中国,中国就有可能跟美国抗衡,所以,为了美国的利益,他宁肯枪毙钱学森。
3.反衬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
4.①他的爱国精神;
②他在科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③他赢得了国际赞誉;
④他谦虚的高尚品格。
(二)望柳庄
1.
(1)将军带领大家种树(3)将军带领大家葬树
2.要点:
绿树成萌,鲜花遍地。
3.慕生忠将军具有扎根格尔木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他性格坚毅顽强,对格尔木充满了热爱之情。
如“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
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
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这段话表现了慕生忠将军扎根格尔木的坚定信念;
“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
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
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这段话表现了慕生忠将军建设格尔木、扎根格尔木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慕生忠将军坚毅顽强的性格;
“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
”表现出慕生忠将军对格尔木充满了热爱之情。
4.渲染了肃穆、庄严、神圣的气氛;
歌颂了慕生忠将军高尚的品质和不朽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慕生忠将军的崇敬之情;
深化了主题。
第二单元
5黄河颂
1.黄河气势宏大养育地理优势伟大坚强
2.“颂”字。
3.了解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1.
(1)气魄
(2)狂澜(3)浊流宛转(4)屏障(5)哺育(6)榜样(7)浩浩荡荡
2.A(凝结:
多指物质形态的聚集,凝聚:
可以指物质方面也可指精神方面。
哺育:
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通过教育培养。
哺乳:
用母乳喂养。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懊丧:
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3.C(应把“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
4.示例:
一盏温暖明亮的灯一颗光彩夺目的星
1.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
2.“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是指黄河向左右两岸延伸出千万条支流。
1.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2.
(1)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并赞美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2)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
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流们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3.象征(或托物言志)。
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6最后一课
1.见闻和感受严肃、悲愤热爱侵略者
2.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地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三、1.
(1)婉转
(2)喧闹(3)气氛(4)诧异(5)懊悔(6)惩罚(7)奴隶钥匙(8)字帖(9)祈祷
2.D(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不合句意。
3.D(应将“依赖”改为“信赖”)
4.单调的青春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敌人
1.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变化有几个: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产生变化的原因是:
小弗郎士爱国思想的觉醒;
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感染和爱国教育的成功。
2.这句话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帖像国旗一样飘扬在我们心中,烘托出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由幼稚变成熟,具有了爱国主义情感。
4.这句话意思是只要记住自己祖国民族的语言,就能团结一致,打败普鲁士的统治,重新获得自由。
1.他们都遭受了亡国之痛的打击,表现两位老师的爱国情感。
2.对比,做亡国奴的苦痛使祁瑞宣老师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他痛苦得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了。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民族的春花喻指学生。
此句表现了当时听课的学生一动不动、一片愕然的情形,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内心极大的悲痛。
4.本文通过对祁瑞宣老师的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刻画,及对其内心世界的揣摩,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而悲愤的生活。
7土地的誓言
1.故乡誓言
2.九一八前:
美丽、丰饶的土地;
九一八后:
这是一片被占领的土地、沾满污秽和耻辱的土地、苦难的土地。
3.①我必须为她战斗到底。
②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③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三、1.
(1)誓言
(2)胸膛(3)呻吟(4)嗥鸣(5)斑斓(6)缠绕(7)亘古(8)默契(9)田垄埋葬镐头(10)丰饶(11)污秽耻辱
2.C(污秽:
名词。
污染:
动词。
审查:
审核、调查。
审视:
仔细察看,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
亘古是永远的意思,远古是有人类文明以来。
3.C(删除“由于”或“导致”)
4.热情是香醇的美酒,能熏醉流蜜的生活。
热情是水鸣的汽笛,能鼓舞人奋勇向前。
1.激起人们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激发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在这里表示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愤。
3.表现了作者为故乡土地的解放而战斗的决心,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4.“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愿为故乡而战、为故乡而牺牲的感情。
1.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
冬天里鸟儿幸福的生活;
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
离家的那年春天和妈妈告别的情景。
2.表现了城市中的作者的迷失和孤独以及对村庄中自然诗意、静谧安详的幸福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意思对即可)
3.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前文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的同时,又开启下文表达对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
4.一是指作者的生活离村庄越来越远,一是指作者的失落的灵魂离村庄越来越远。
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8木兰诗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1.对着听见只什么军中文告买市场离开只到想要对着贴怎么
2.
(1)B(但:
只。
(2)D(看见/了解)
3.
(1)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2)(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3)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4)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寒冷的月光映照在盔甲上。
(5)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6)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二、1.(1-4)略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
(1)D
(2)C
【课外文言文阅读】
1.C
2.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呼曰/取箭来
3.他们相信了妇人的话,把“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之声当作了矢声。
4.面对敌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用聪明战胜敌人。
【参考译文】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
贼人不知道虚实,不敢进门,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
屋里的妇人两个拉绳子,一个把箭放到绳子上面,从窗户里射出去。
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
屋里的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装作对屋内另外一个人)说:
“拿箭来!
”然后从棚上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像是一捆箭的声音。
贼人听到后惊恐地说:
“他们的箭这么多,不容易制服啊!
”于是就离开了。
单元主题阅读
(二)家国情怀
(一)在国外唱《我的祖国》
1.儿子的爱好由流行音乐转向民族传统,如山水画还有祖国的老歌,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
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儿子出国后对祖国的含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它的“魅力非凡”体现在:
儿子“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
“传唱几十年不衰”;
“我”在国外小住时,有时也哼唱起这首歌来聊解寂寞;
在国外的一次文艺演出上全场合唱这首歌。
3.“迫不及待”体现了台下观众对于这首歌曲产生强烈共鸣的心情。
“颤抖”体现了作者在听到这首歌,感受到民族情时,激动的心情。
4.“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
”这首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
感受示例:
无论何时何地,真正的炎黄子孙总是胸怀着祖国的。
(二)挽着汉字跳舞
1.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以生命,揭示汉字灵性。
生动表现了老于对于汉字的钟爱之情。
2.神圣的汉字正在被功利的人们无情曲解、滥用、躯壳化,逐渐失去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依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虑。
3.老于是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中学语文老师。
在老于眼中,汉字“神奇”“美好”“有情有义”,汉文化“千姿百态”,博大精深。
老于深深爱着它们。
4.我们应该对汉字及其灵魂与精神怀有敬畏之心。
反对任意糟蹋和亵渎汉字的行为。
要像老于一样“坚守美好”、深深爱着并正确使用汉字,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竹里馆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逢入京使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四、晚春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
二、1.佩服《山海经》深切怀念
2.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3.“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述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
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情有可原。
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
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述中饱含同情。
三、1.
(1)憎恶
(2)菩萨(3)烦琐(4)胸脯(5)疮疤(6)诘问(7)哀悼(8)霹雳震悚(9)粗拙(10)守寡
2.D(质问:
责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
诘问:
追问,责问。
质问比诘问的语气重。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多用于书面语。
3.B(应在“王林”后加上“就”)
4.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
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课内阅读】
1.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3.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是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4.“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
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淳朴、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1.线索作用。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背书时的急迫、痛苦、无奈的心情。
4.不好。
一次千呼万唤始得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10老王
二、1.眼瞎相交病人愧疚
2.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写了以下几件事:
①老王的基本情况(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②真诚送冰,③送钱先生看病,④生计艰难,⑤给“我”送香油、鸡蛋。
3.作者的善良表现在: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关心老王生活。
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受了人家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1.
(1)惶恐
(2)肿胀(3)荒僻(4)取缔(5)降格(6)镶嵌门框(7)滞笨(8)侮辱(9)愧怍
2.D(“见异思迁”应改为“左右不定”)
3.A
4.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
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
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1.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突出了他在艰难中报答他人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