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2235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古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古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古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古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古上Word格式.docx

《中古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上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古上Word格式.docx

 

晚期智人盛行族外婚(普那路亚家庭),特点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生产工具和经济生活:

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多样的专门性工具使用更加普遍,发明了弓箭;

磨制与钻孔技术出现,为原始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为新石器时代到来奠定了基础。

经济生活仍然以狩猎、采集、捕捞等攫取性经济为主。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

1.母系氏族公社的传说和遗存

主要遗存:

前已发现六千余处。

这些遗址,主要分属于裴里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六个文化系统,其中仰韶文化是最重要的。

2.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经济生活

(1)大量使用新石器:

石磨盘、石凿

(2)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骨耜、稻谷

(3)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陶猪、骨鱼镖

(4)采陶的制作工艺相当先进:

人面鱼纹彩陶盆、陶灶、陶纺轮、尖底瓶、陶瓶

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

其特征如下: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

 仰韶文化:

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

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

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1954-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

发掘出比较完整的房基四十多座,各类墓葬二百多处,陶窑六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

属于半坡类型的遗址还有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村、渭南史家、山西芮城东庄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

据碳14测定,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延续达2000年之久。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

1、龙山文化、2.大汶口文化、3.良渚文化、4.齐家文化、5.屈家岭文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

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必然要求推翻母系继承关系。

而按父系确立财产、子女等继承关系。

进而在亲子需要上要求建立牢固的夫妻关系,冲破了对偶婚家庭的居妇家制,婚姻形态上产生了一夫一妻制。

婚姻形态的演变历程:

杂婚、血缘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三、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状况

 锄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交换关系的扩大,这些都成为促使父权家长制家庭不断加强和原始社会逐步趋于解体的因素。

1.原始农业的进步:

锄耕农业

2.手工业:

陶业:

黑陶、蛋壳陶等;

制玉业;

铜器;

四、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生活

五、家庭、私有制和部落战争

六、传说中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1.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

战俘变为奴隶;

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阶级国家形成,原始社会瓦解。

2.禅让制:

部落和部落联盟中选举贤能有德者,并经四岳十二牧会议同意,即可出任首领,此即禅让制。

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而治理天下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

炎帝:

又称神农氏,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相传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以木制耒耜,教民耕种,又尝百草,教人治病。

黄帝:

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

其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

夏——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形成和发展;

(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

商周关系:

1、“令周候”、“璞周”。

2、杀季历。

3、嫁女:

挚君之女大任、莘君之女大姒。

夏王朝的建立;

夏自禹至桀,共17君、471年。

1、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家”的开始。

2、建立职官和刑法制。

3、建立赋税征收制度。

政权发展的转折——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

1、太康荒淫、武观叛乱。

2、有穷氏后羿代夏。

夏代的灭亡

1、统治者——夏王的昏庸:

2、夏王朝内部的矛盾:

3、与诸侯的矛盾加剧

①殷人威胁的加剧;

②下属东方诸部的反叛:

“仍之会”。

商王朝的建立及其发展

一、商的兴起

商的先世: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早期的夏、商关系:

契跟随禹治水,冥作夏的水官——臣服于夏。

二、商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农业:

(1)生产工具:

木、石农具;

石铲和骨铲

(2)劳动者及管理者——奴隶;

监督官吏——小耤臣、小众人臣。

(3)农作物种类:

禾、黍、稷、麦、秜(即稻)等。

(4)家畜:

牛、马、猪、羊、鸡、犬等。

此外,还发现镞、网坠工具及兽骨、鱼骨,甲骨卜辞还有渔猎的记载。

三、商代的政治制度

官僚机构和贵族

商王  封君 侯、伯臣 “臣”、“臣正”

国家结构:

内外服制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

其最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些地区。

“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

军队:

规模:

3000——5000人,最多人1.5万人。

作战方法:

步兵+战车。

士兵来源:

平民,也有奴隶。

刑法:

四、商的衰亡

1、武丁以后,统治阶级越来越腐化。

2、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民众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

3、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逐渐加剧。

4、许多小国便纷纷从商的控制下摆脱出来。

一、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位于陕西甘肃交界的渭水中游以北的黄土高原的古老部落,姬姓,始祖名弃。

喜欢农艺,教人栽培五谷,尧时举为农师,舜时为后稷,为农业之神。

公刘时迁到豳,古公亶父时迁到周原,他被尊为周族的奠基者,尊为太王。

二、周文王西伯昌:

注重发展农业,礼贤下士,并采取开明的政策,并提出了有亡荒阅的口号,以取得奴隶主的支持。

他重视人才,如寻访到了姜尚,拜为军师,开始灭商,

三、武王灭商

孟津大会

商后期,商周矛盾激化,

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

其子武王于即位的第二年(前1046年)进军孟津,大会“八百诸侯”,确立了伐纣大同盟。

牧野之战:

约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商。

正月甲子日清晨到达殷郊牧野。

商王纣仓忙出兵应战,被迫从军的奴隶,一到阵前便倒戈起义,引导周军攻入朝歌,纣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商亡。

周武王即位后,建立了周朝,定都于镐京,开始了西周的历史。

采取了姬旦的建议实行以殷治殷的策略。

1、周公东征:

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了“三监”(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不满,他们与纣子武庚及商朝在东方的残余势力联合起来,发动叛乱。

周公毅然率兵东征,经三年苦战,平定了叛乱。

接着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陪都,称作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政治、经济的中心。

2、周公的主要贡献:

(1)、率师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周的政权。

(2)、营建了东都洛邑,并强迁商的贵族到洛邑,派八师军队防驻在此,为成周。

西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的根据地,称宗周,有西六师驻守,从而将洛邑镐京千里连在一片,为王畿之地。

(3)、分封诸侯,为巩固周的统治,分封诸侯。

(4)、周公制礼作乐,有了《周礼》的诞生。

一、分封制为了巩固广大的被征服的地区,实行了分封制,它是西周政治的基本制度,又称分土封侯制。

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

其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

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

1、诸侯的权力与义务

诸侯国要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实行周王室的政令法律,定期朝觐纳贡,出兵助天子征伐等义务。

诸侯国在内有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职位和权力世代相袭实世卿世禄制。

周天子的权力有:

①巡狩列国;

②监督列国;

③废立诸侯;

④任命诸侯之卿;

⑤处置诸侯国君;

⑥征召诸侯兼任王室卿。

二、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它是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利用血缘关系和对祖先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规定管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亲疏远近和尊卑等级与继承关系等,以维护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仅行于卿大夫、士阶层,但广义上天子、诸侯亦可包括在内。

三、西周的国家机构及其相关制度

官制:

天子之称

西周统治机构中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

天子之称是周人的创造。

“天子”之称表明,这个至上的天神与的上人王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

三公和三事大夫:

周天子左右重要的辅佐人物有“太师、太保、太傅”,称三公,协助天子总理天下。

在其下还有三事大夫:

常伯,管民事;

常任,管选举;

准人,管司法。

西周神职官吏削弱,西周史官地位提高

地方行政制度:

西周分地方为三大区域,王畿、内服、外服。

国野:

西周时期,周王直接统治地区和各诸侯国都有国、野。

周王室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

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

共十四师,达十四万人以上。

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礼乐:

周礼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指所有政治、军事、文化制度;

狭义指各种礼仪。

礼和刑都是维护统治的手段,刑对平民和奴隶;

礼则主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使上下协调一致。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四、西周的社会经济

奴隶:

西周奴隶制十分盛行。

奴隶来源,出于赏赐或买卖的常称为臣妾,来自罪人或战俘的称为“隶”。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庶人:

西周主要承担生产劳动的,是在田野耕耘的庶人。

百工:

西周从事手工业的奴隶为百工,主要在和宫室和贵族家中藏从事劳动。

井田制度:

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

他以天下宗主身份,将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内又有最高的权力。

工商食官:

周王朝很重视手工业生产。

周王室和诸侯公室都拥有众多的具有专门技艺的工匠,号称为“百工”。

这些作坊和工匠,都由官府管理,所谓“工商食官”。

五西周的衰亡

国人暴动:

周厉王时,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等人,虐待人民,激起国人的愤慨,出现了“国人谤王”的情况。

周厉王却以严密监视和屠杀来制止人民的议论,终于酿成国人起义。

共和行政:

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

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了确切的历史纪年。

宣王中兴: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共46年。

宣王整顿朝政,使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

宣王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用武力取得一些胜利,被后来的史家誉之为“中兴”。

西周覆灭:

前781年,幽王宫涅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

幽王上台第二年,镐京发生大地震。

西周王朝从前11世纪中武王克商开始,到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前后共历十二王,约280余年。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一、春秋五霸:

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

1、郑庄公-------拉开争霸序幕:

郑武公助周平王东迁有功,为周卿士。

郑庄公时周郑互为质子,周桓王时由“交质”到“交恶”。

前707年需葛之战,郑伯摆阵拒王师。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2、齐桓公首霸

管仲相齐:

在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制度。

组建一支行同和死同哀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办法,按土地的肥瘦征税。

鼓励贸易,促进生产。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齐桓公的霸业:

召陵之盟: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直抵召陵,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此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

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会使其霸业走向鼎盛。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1)、齐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经济基础)

(2)、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善于用人)

(3)、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

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

(改革原因)

(4)、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

3、宋襄公图霸中原

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原盟主自居。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

仁义战

4、晋文公,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5、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梁、芮二国。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

但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

东进受阻之后,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

二、弭兵运动

由于北方四强势均力敌,各国连年战争而精疲力竭,无力外顾,于是有了短暂的和平休战,弭兵运动的目的是为各国获得喘息的时间用以备战。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楚晋订立和约,双方约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于是有了暂时的休战。

前546年,由宋大夫向戌在宋都西门举行有楚晋齐秦等14国参与的弭兵大会,订立和约,晋楚共为霸主,平分霸业。

三、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无论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还是争做霸主,都是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势力,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所以“春秋无义战”。

意义:

由于争霸,大批中小国家被吞并消灭,各地区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由于争霸,使众多的民族因社会动乱而大规模迁徙杂居,加速了民族的融合,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战争加速了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封建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有利于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四、春秋政局的变化

1、经济上:

废井田

2、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后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状,

鲁三桓四分公室

三家分晋:

晋国新兴势力也同本国的旧势力进行了生死搏斗。

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先后打败旧贵族栾氏等“公族”势力,把持朝政。

前490年,赵氏击败范中行。

前453年,赵、韩、魏又败灭智氏。

从此晋为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君成了附庸。

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田氏代齐:

齐桓公时,陈公子完奔齐,田桓子时,用大斗出,小斗入笼络人心,势力进一步壮大。

田乞灭国、高、晏三氏,杀齐悼公,另立简公。

不久田成子(田常)又杀齐简公,从而掌握了齐国大权。

公元前386年,早已成为君主的田氏被列为诸侯,正式取代了姜氏。

奴隶社会的瓦解: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铁犁牛耕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2、工商业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的活跃。

3、奴隶平民的起义给奴隶制度的巨大打击。

4、奴隶主内部大夫的兼并更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

战国时期的特点

1、这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法改革的时代,从李悝、吴起到商鞅的变法,从而最终确立封建制度,完成了新旧制度的转变,因此战国是个大变革时期;

2、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点,七雄为争夺天下,发动了连年的战争,经历了魏独霸中原到魏齐争霸、齐秦并尊、齐赵日削到最后秦一统六国几个阶段。

3、这是一次思想文化的大解放时期,继春秋诸子之后又有了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4、这是一个社会经济飞跃发展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新的封建制度代替了旧制度,封建制度也显出了其生命力,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社会经济有了飞跃发展。

第一节战国时期的战争

一、魏独霸中原:

由于魏国最早进行变法,使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迁都大梁,并采取内结赵韩,西筑长城以守秦,而向东发展的策略。

1、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都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援,齐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势必空虚,遂引兵直逼魏都大梁,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结束魏国在中原的霸权。

2、减灶诱敌

二、秦、齐对峙

魏国衰落以后,出现了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局面。

两国彼此展开了争取同盟、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活动

1、合纵:

是指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为纵,东连齐或西联秦,东西相连为横,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联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2、乐毅伐齐:

齐国强大时,曾对燕国进行过武装干涉。

燕昭王即位后发奋图强,积极准备报仇雪恨。

公元前284年,乐毅奉命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

初战告捷后,乐毅遣还秦、韩之师,亲统燕军长驱直入,攻破齐都临淄。

齐湣逃至莒,为楚将所杀。

接着,乐毅分兵五路,用六个月时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山东莒县)和即墨(山东平度一带)未下,几乎使齐国陷于灭亡的境地。

3、田单败燕:

燕惠王时,乐毅为将,发掘齐人祖坟,引起齐国不满。

即墨首领田单积极准备反攻。

他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给牛身上穿上画有龙虎斑纹的大红外套,角上捆上利刀,尾部扎上浸过油脂的芦苇,并让人在城墙根下挖了几十个洞。

天黑以后,点燃牛尾,放牛出城,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形成巨大的“火牛阵”。

燕军束手无策,非死即伤,一败涂地,被全部赶出齐国。

三、秦赵大战时期

秦赵长平之战,这是战国史上最为酷烈的一次战争,前262年,秦派白起攻打韩国,韩向赵求援,赵派老将廉颇率大军驻扎长平,采取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双方对峙三年,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向秦大举进军,中秦埋伏,全军40万降兵全被白起坑杀,只放回240人,赵的实力损失殆尽。

五国合纵攻秦的最后失败

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楚考烈王为纵长,一直攻到蕞,今临潼,但最后失败,从而开始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

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李悝变法:

为打击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确立封建制度,增强国力,以利于争霸,在魏文侯时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1、实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颁布《法经》实行法治。

4、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打击奴隶主的世卿世禄制度

二、楚国吴起变法:

前382年主持变法。

其内容主要有:

1、废贵族特权,选贤举能,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2、裁减冗官,整治吏治。

3、发展武力,奖励军功,提出了要在强兵的口号。

三、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拜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为取信于民,南门立柱,在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变法,内容主要有:

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2、制定法律,实行连坐法。

3、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织。

4、废井田开阡陌,明令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5、普遍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

6、统一度量衡。

焚烧儒家经典,而明法令,统一思想。

7、改革陋习,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

2、商鞅变法的意义:

是新兴地主对奴隶制度所进行的一次政治和经济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是打击奴隶主贵族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制度,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君的权力,发展了军事力量,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

1、通过变法,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变法,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而确立了郡县制

3、变法发展了军事力量,倡导了法家思想,使国势迅速强大。

战国时期变法的共同特点:

1、都依靠和重用了有才干的人实施改革。

2、都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由弱变强的效果。

3、变法都推动了封建化的运动和进程。

战国时期新制度的确立:

1、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2、在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3、各国都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新型军事体制。

4、各国都颁行了封建性质的成文法典。

5、建立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爵秩制度。

6、封建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确立。

7、士阶层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一、新阶级关系的确立

战国时期的阶级结构有地主:

封建国家地主、食封贵族地主、军功官僚地主、豪民地主、及商人地主、中小地主等各种类型;

农民主要有公民、佃农、自耕农等;

此外还有士阶层,如谋士、侠士、力士、隐士、变法之士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

此外,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1、“百家争鸣”局面:

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各国贵族养士之风甚浓。

产生了诸多学派——人们称之为诸子百家。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的主要思想:

他用超绝一切的道取代商周天的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之宗。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鼓吹愚民政策。

其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世界。

精华在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其政治思想他崇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主张正名和德治。

2、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人克已复礼为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