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2101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因而可以认为,对于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有关胡威的这一段文字确为浅显形式的文言文。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

《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二>

、分要求:

、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B级,考查理解能力)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此考点99年分为两条:

1、翻译成现代汉语;

2、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此二考点在99年为一个考点:

分析文章的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试题中体现对分析综合的题目一般两道,分值6分,应该下大功夫,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不过在这块内容上授课难度大,尤其是年青教师往往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少。

三、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

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

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

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

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

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但就是这些材料,却也潜伏着很大的变革危机。

2、当前语文教育界对高考文言选材的一些批评意见

⑴、选材故意避开名家名篇,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传记片断。

事母至孝"

大孝子何子平(1994年卷);

贤明有节操"

著名烈妇郑善果母(1995年卷);

良吏郭永(1996年卷);

逆龙鳞忤人主"

好法官狄仁杰(1997年卷);

忠君事君,有死无二"

死节忠臣李若水(1998年卷);

治世能臣苏琼(1999年卷);

清官胡质(2000年卷)等,思想内容单一,道的负载太重。

(引批评者原话:

我们的高考文言文好像是一架灵敏度很高的机器,随着操纵者的口令在不停地转换方向;

又仿佛一株可怜的小草,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或绿或黄。

只有一点,文言文考试惟独不是它自己,它愈来愈远离"

语文"

用它不具备的功能去完成一个繁重的任务,这正是它的可悲之处;

试图用几位古人的"

先进事迹"

来净化当今的社会空气,命题人倒也天真得可以。

)更可怕的是,这些思想当中有不少是垃圾,如:

尽职与忠君不辨,尊老与愚孝并存,比如郑善果母(该女子自年轻时守寡且矢志不移)教训儿子:

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李若水说: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透着一股十足的奴性。

再如何子平,其母逝,他"

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母逝而悲伤,人之常情,但把自己的悲伤昭示到夸张的地步,便有矫情之嫌,远无课文《祭妹文》《项脊轩志》来得情真。

再如郭永,做大谷县县令时,"

县有潭出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

这场雨下得有点离奇,郭永仿佛有呼风唤雨之能,不知是人是妖。

⑵、由于是人物传记,且又都篇幅短小,人物的刻画描写先天不足,导致材料中的人物一般缺乏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

写法上平铺直叙,给人一种罗列好人好事的感觉,近乎光荣榜,毫无司马迁、班固等名家的传神之笔,读来生僵挺硬。

没有优美的语句供人咀嚼,没有传神的描述供人欣赏,没有深遂的意境让人受到熏陶,所有的只是一个个概念化的人物和某种理念的僵尸。

看不到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看不到人性美和人情美,看不到人类文化进步的足迹。

命题者为了宣传某种"

道"

,不惜以扼杀考生的审美情趣为代价。

这样的文章人文性有余而文学性不足,读来生僵挺硬,既淡化了审美情趣,又不利于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⑶、由于文段相对容易,这客观上给命题者设置题目增加了难度,命题者不得不在题干和选择项的设置上大做文章。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题目或出错或不严密的情况几乎年年都有。

如:

94年关于文言实词"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中"

顿"

究竟作"

叩头"

还是"

跺脚"

倒下"

困顿"

,似乎都通。

97年第17题"

高宗意乃解"

一句,理解成"

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就一定比"

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更准确吗?

且不说"

主意消释"

这样的主谓搭配是多么的生硬,就文意的理解来说,综观全文,在整个事件中,高宗的情绪的确有一个由"

悲泣不自胜"

到"

大怒"

朕之恨深矣"

意乃解"

的变化过程。

由激动到冷静,理智逐渐占了上风,主意自然也就改变了

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客观上造成文言文读不太懂不要紧,有些词义搞不清,有些句子弄不明,也不要紧,一样能做对题。

关键是要会用比较法,看哪一个备选答案更合理。

也可以运用排除法,看哪些答案不合理,分别加以排除……"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备考往往是进行一些艰苦卓绝地机器化、程式化训练,至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竟然还能剩下多少,不管!

今年高考选材预测:

尽管每年高考后都有人对其选材有颇多非议,而且近几年高考也不断在改革,但文言文选材都是只降难度,没改变传记文思路,所以估计2001年高考文言文选材一般情况下还会是人物传记,统计最新的2001年海淀区的高考模拟卷、山东滨州的高考仿真卷,北京海淀、东城、西城、崇文四区今年一月份期末卷等近三十份试题情况表明,文言条块选材均没有超出历年高考的选材模式,2001年北京安徽内蒙春季高考卷文言文甚至干脆就是各所学校常用的"

38套模拟试卷"

中一道题的原文照搬(有关明朝嘉靖年间的徐九思的一段话)优化设计中也有,说明至少在相当多专家看来,此点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如果一定说到变化,是不是可能会在人物类型上做些文章,会不会出现一些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隐士)什么的,去年五六月份安徽皖中、河南郑州、湖北荆州、黄冈、黄石等地方的划杠卷就有这方面的尝试。

也有文言比较阅读形式等。

再者,结合历年来上海卷命题的成功经验,以及2001年高考不出长卷的精神,在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注意一些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小品如寓言、游记等的阅读训练。

因为它们在文言作品中比传记文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相信到2003年新教材那一届高考,文言选材肯定会有所突破。

(为了进一步准确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进一步体现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高考在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考查内容的确定上,文言文考查内容和方式的确定上,现代文阅读能力目标的明确以及写作测试的开放性和合理性的关系上等都需要研究解决。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语)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

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

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

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

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

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

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

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

,有些考生往往忽略"

直接"

或"

言行"

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

间接表现了"

反衬出"

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

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

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切记!

!

第一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

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北京师院出版的《中学文言常用词词典》是主编饶杰腾对80年版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文课文(总字数为28348个)所用词汇(3394个)进行研究;

参考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常用词部分(1086个),考虑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确定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字为800个左右。

  蒋传一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用"

逐层切割"

和"

数频统计"

法对88年中学语文课本全部文言诗文共68657个语料进行分析,得出高频和次高频实词489个。

  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

这些应该是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

看"

的动词有20多个;

马"

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

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复习实词时,重点掌握课本三方面内容

1、掌握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注意的几点》。

2、掌握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单元知识短文《词的活用》。

3、掌握高中语文教材后的附录---《文言常用实词表》。

当然,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高三复习手头均有一些参考资料,可能更全面些。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

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如高考全国卷)

③、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如仿真卷一)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

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

钅(金)、木、氵(水)、(火)、土"

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k)"

者与兵器有关,从"

马、牛、羊、豕、犭、鸟、虫"

者与动物有关。

(言)、辶(走)、刂(心)、彳(行)"

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

樯橹灰飞烟灭"

中的"

橹"

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

自怨自艾"

刊"

艾"

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

刀"

有关;

再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一句中"

造"

字的意义。

的义符为"

辶"

,联系下文"

袁所寓之法华寺"

,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

去"

的意思,"

的其它意义"

制造"

成就"

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

也同理,也可译为"

拜访"

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

袖空牒窃印"

牒"

字不理解,而实际上"

字是形声字,"

片"

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

木"

之右半为"

,本义就是"

木片"

,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

又被引申为"

文件、文书"

之义,因此凡是以"

为形旁的字如"

版"

牌"

牍"

等都有"

的意思。

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

子访得之"

的"

访"

字的意思: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

千头木奴"

,只有"

寻求"

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99年试题13题"

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息"

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B、休息C、熄灭D、子息E、利息F、出息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94年高考"

扬州辟从事吏"

同课文的"

连辟公府不就"

辟"

97年高考"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

沛公不胜杯杓"

胜"

上海卷中"

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同课文"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爱"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

便言多令才"

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

伐其功"

跟课文《屈原列传》中"

平伐其功"

伐"

均是"

夸耀"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

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

是"

谨慎而恭敬"

意,同成语"

恪守不渝"

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

副"

与成语"

名副其实"

同(符合)

16题"

或妄嗔怒"

妄"

轻举妄动"

义同。

(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跬"

与"

小"

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

败北"

,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

用"

,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

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

字义同"

灭"

字)

91年18题"

顽鲁者亦当矜怜"

顽鲁"

义: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

贤俊者自可赏爱"

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

贤"

俊"

是在古文中是"

有才能"

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鸿门宴》中"

范增数目项王"

目"

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

眼睛"

,也不能仅理解为"

,应该理解为"

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

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

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

取樵炊灶"

樵"

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

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

通假推断法"

词语结构推断法"

比较推断法"

等。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五、特别提示--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

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

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六、典型例证(2000年高考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日: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

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

臣不如也。

帝曰:

以何为不如?

对回:

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

使者。

[答案]C

[分析] 这道题选择了4个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放在上下文中要求考生分辨对它们的解释正误。

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对"

省"

字的解释为探望,这是中学生常常接触到的基本用法,即使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此类用法,如"

省亲"

之类,从字形看,是眼睛上有树枝,观察是其本义。

是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因而这项考查难度并不很大,学生应能正确辨别。

B项中对"

审"

字的解释为知道。

在文言中有"

详细、周密"

的意义,课文中"

不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C项对"

的解释是"

打柴"

本来是指木柴,是名词;

活用为动词后才得到它的引申义"

放在上下文中,"

字之前有动词"

取"

,其后又有动词"

炊爨"

,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

字当然是名词"

木柴"

义,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

D项对"

信"

的解释为使者,这也是中学生能够掌握的常用义,例如《孔雀东南飞》中"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就是使者的意思。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表一:

文言虚词用法(按词性归类)

由于虚词用法灵活性很大,所以有的虚词,很难说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下边举一些例子,就其主要方面,加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