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1952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心理学DOCWord文档格式.docx

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用这一规律把事物间在时空上的接近关系表现出来,以利于消费者唤起与此相近的想象。

连续性

完整和闭合倾向

简单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特别重视潜意识的研究,他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有一种叫做"

无意识"

的东西.

认为人的变态行为是因为人有意地压抑了不为社会所接收的欲望,而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成为潜意识后虽不被人知觉,却仍然有能力支配人的行为。

有时,潜意识又能通过梦、艺术创作、失言、怪癖、心理疾病表露出来。

4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罗杰斯和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起始于他对人类动机的兴趣,一方面不满于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是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来推断人类的行为,另一方面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能反映人类病态的一面。

马斯洛说:

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的病态的一半,我们现在必须把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四、心理学的种类

1、基础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觉和记忆的心理学。

"

错视"

等都属于这种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成长过程的心理、心智发展的过程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或群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行为等。

感情心理学研究感情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以及感情产生的原理等。

※此外,还有异常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2、应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研究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研究性格形成的因素,对性格进行分类的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第一线,达到是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不仅研究罪犯的心理,还研究预防犯罪的方法。

色彩心理学研究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效应。

也有人将其归入认知心理学的范畴。

※此外,还有产业心理学/灾害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交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空间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第二节设计心理学

一、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90年代以后,德国有些教授尝试把动机心理学用于改进机器工具的可用性设计,美国主要尝试用认知心理学解决用户操作中的认知问题。

传统美学:

主要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美学,距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很少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物品的审美心理

设计美学:

从现实出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这些问题,

二、设计心理学定义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以往学者对它所作的界定并不算多。

1、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他认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将设计(广义设计)当作“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设计思维的角度)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这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预设用途是指人们认为具有的性能及实际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决定物品可以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

(使用的角度)

《设计心理学》和《情感设计》

诺曼门,诺曼把手

人机交互专家贾克珀·

尼尔森(JakobNielsen)

互联网和人机界面的可用性设计

Norman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运用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中的心理学常识,提出了以下重要的可用性设计法则:

1)可视性2)反馈3)限制4)一致性5)启示性

国内学者的一些定义: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消费的角度)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2001年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赵江洪《设计心理学》2004年

1、定义: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四大因素:

生理基础、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

艺术设计之物,其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在于充分了解消费者(用户)实际需要和潜在需要,并综合其特点和特征,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宜程度;

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用户无论在鉴赏、选择、购买和使用设计之物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2、研究范畴

如何使设计易于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它的目的性;

如何使设计在商业营销中获得成功;

如何帮助设计师提高其创造力的问题。

3、研究背景

⑴消费社会:

日渐挑剔的用户

⑵信息社会:

科技以人为本

⑶设计:

多元性与反思

4、研究意义

⑴帮助设计主体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正确认识人与物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增进设计的可用性;

⑵帮助设计主体加深对于设计的评价、理解、鉴赏的能力;

⑶通过对用户心理的研究,设计师能更好地迎接多用性市场的挑战,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

⑷帮助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

三、设计心理学研究目的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是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作为一般的使用产品,使用方便、高效。

而且不需阅读复杂的说明书或求助于他人,正式设计心理学所追求的目标。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

知识不仅储存与人脑中,而且储存于客观世界。

四、产品设计的心理要求

从满足消费者对功能产品需求的角度看,产品设计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安全、便利、经济、有效。

安全:

指不给消费者造成生理和心里上的伤害;

便利:

指操作和使用的方便;

经济:

指设计合理,没有多余的部分,并且符合消费者购买能力;

有效:

指功能的完满完成。

产品设计所要考虑的最基本心理要求:

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商品购买者或者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需要。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从设计角度来说,感觉和知觉是设计者从事某一具体设计的心理前提。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主要区别是:

首先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而知觉则是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其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综合活动的结果。

再次,感觉是大脑皮层投射区的反映功能;

而知觉则是大脑皮层联合区整合的功能。

最后,感觉更多是依赖客观事物的物理性质;

而知觉则同时还要依赖感知者主体的过去经验。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反映事物属性的特点,可以把各种感觉区分为两大类:

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有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

内部感觉接受人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

人的八种感觉

感觉

种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760~400毫微米的光波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16~20000次/秒音波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溶于水的有味的化学物质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

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置变化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

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理化学刺激

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

2.知觉的种类

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综合活动而产生的。

根据知觉时的主导分析器来划分,知觉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还可以把知觉区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即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等)。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所谓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个体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也就是说,感受性的高低是用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衡量的。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的刺激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

所谓绝对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最小的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就是说,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就越大(强),反之亦然。

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我们差异感觉的所需要刺激的最小变异量(两个同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我们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因此,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也成反比关系。

2.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由于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如:

视觉的明适应与暗适应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可以分为两类: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四、知觉的特性

1.优先左视野

•2背景与图案的关系

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当作图案来识别;

从上下关系来看,上面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位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相比,倾斜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宽度不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此外,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左右不对称的相比,对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冷色,暖色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具体而言,红色的最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接下来是橙色和黄色。

亮色比暗色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背景,图案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并多被赋予某种含义

3干扰信息/斯特鲁普效应

黄色红色绿色蓝色红色绿色黄色

4恒常性

在知觉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普遍存在于各类知觉中,尤其视知觉的恒常性最为突出。

5脉络效应

我们对于物体的知觉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此称为脉络效应

五、错觉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干扰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

六、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人们的视觉所观测到的外界世界是二维的,但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三维的,这是因为人的感知能通过一定的关于深度的信息确定深度。

深度知觉产生包括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原因,

1、主体:

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生理机制。

2、客体:

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

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图像中的元素,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由于两眼间存在一定的水平距离,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如附图左右双眼同时观察一方柱所得的像,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现象就是双眼视差;

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也就是使能产生深度(离观察点距离远近)的感知。

主要深度知觉线索包括:

1、大小:

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

2、质地:

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例如建筑效果图中运用地板砖来表现室内空间纵深;

3、插入:

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

4、焦距:

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

5、饱和度:

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第三章色彩知觉

一、色彩的感受

当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能诱发人们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冷暖、轻重、软硬、素艳等知觉感受,人们把这些特征归到色彩心理特征的范畴-----色彩的知觉

产生色彩感情的原因:

首先是肌体反射。

当人的眼睛受到不同的色彩刺激后,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发生了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变化,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情绪体验。

其次是依赖于观察者的社会生活经验。

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视觉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1色彩的冷与暖

在伊顿色相环中的红及靠近红的邻近色感觉偏暖,这个区域称暖色系,这些色彩称暖色。

色相环中的蓝色及靠蓝的邻近色感觉偏冷,这个区域称冷色系,这些色彩称冷色。

波长长的红光、橙光和黄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

相反波长短的紫光、蓝光和绿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与暖色在心理上的感觉因人而异。

这个差异是由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验造成的。

在冰天雪地的北方长大的人,看到冷色会联想到冰雪,因而透明看到冷色会感觉更冷。

在热带岛屿成长的人,看到冷色很难意识到寒冷,这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过寒冷的感觉

因此,想知道某个人对色彩的冷暖感觉,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成长环境

2吸收色与反射色

黑色与白色

3色彩的轻与重

色彩的轻重感与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相关联。

而且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

明度越高,感觉越轻;

明度越低,感觉越重。

色相方面,暖色偏轻,有稀薄松软的感觉;

冷色偏重,有密实沉重的感觉。

明度低的色彩、纯度极高或极低的色彩和色相偏冷的色彩,给人以重的感觉

明度较高的色彩、纯度居中的色彩和色相偏暖的色彩,给人的感觉是较轻的。

4、色彩的前进与后退

5色彩的软与硬

在色彩的感觉中,也有柔软和坚硬两种不同质地的感觉。

色彩的柔软与坚硬主要与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和冷暖有关。

淡而明亮的色彩会给人一种柔软、安静的感觉;

重而暗淡的色彩会让人有强硬、厚重的感觉。

明度不高不低且对比较弱的色彩、纯度较低的色彩和色相偏暖的颜色,具有皮毛、棉线感,属于柔软色。

明度极高和极低且对比强烈的色彩、纯度极高的色彩和色相偏冷的色彩,具有金属感,属于感觉坚硬的色彩。

男性喜欢庄重、有力、浑厚的硬色彩,如深蓝色、黑色深绿色,褐红色,以此体现男性的“刚毅之美”。

女性则喜爱轻松、淡雅、柔和的软色彩。

如粉红、淡紫、淡绿,由此来展现女性的“温柔之美”。

6色彩的素与艳

素色给人以朴素清淡的感受,艳色给人以华丽气派的感觉。

素色和艳色这两种感觉以纯度因素为主,其次是明度,也与色相有着密一切的关系。

素色多为混色,色彩的饱和度低,稳定性较强,它没有强烈的刺激,比较容易协调。

艳色多为纯色,色彩的饱和度高,不稳定较突出。

有强烈的刺激感。

低纯度、弱明度和光波复杂的色相令人感觉素雅。

而高纯度、强明度和波长长的色相可以引起大脑神经兴奋。

朴实的素色,多数为醇厚无华,色彩较灰浊的低纯度颜色,以纯度为零的灰色最为典型;

华丽的艳色,主要是纯度高,鲜艳、亮丽、色调活泼、强烈的颜色。

除了纯度之外,素色多指明度较灰暗、对比较弱、色相偏冷又暖昧的色彩;

而艳色指明度较高且反差较大的颜色、色相偏暖且强烈对比的颜色。

二、色彩的特性

1、识别性

颜色的识别性是指在众多的颜色中,容易与其他颜色区分开的特性。

包括颜色本身和颜色搭配。

颜色搭配有一定规则:

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推荐五色搭配时易选取:

红、绿、黄、蓝、白

可应用于设计通用性标志:

眼疾老年人对蓝色和黑色辨别不清

2、诱目性与视认性

感受色彩的诱目性并不单指颜色显不显眼,而是说色彩可以引发人们注意力的程度。

一般暖色中的红、黄、橙的诱目性可能偏高;

冷色的诱目性次之,如蓝、绿、紫等

视认性指颜色的可视性

诱目性:

引起人的注意

视认性:

容易被发现,容易被看到

提高视认性:

颜色明度高;

与背景反差大;

3、反射率与演色性

明度高的颜色反射光线能力强

演色性是指光源照射物体时呈现色彩的视觉效果质量高低的评价。

即指利用照明器具的光照射物体时,反映以何种程度再现了与自然光照射时相同颜色的指标。

这种评价的数值是以基准光下所看到的色彩指数为依据的,物体在全色光谱的照射下所反映的色彩最真实。

日光是演色性最好的等比例的全色光源。

三、色彩心理学应用

色彩心理学是通过颜色来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

1、企业与色彩心理学

在企业视觉形象中,颜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合理的、新奇的色彩搭配使顾客对产品产生购买欲

商品的包装和颜色随商品种类发生变化

企业形象与色彩选择:

关键要看企业想树立怎样的形象

2、工作环境与色彩心理学

合适的色彩搭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率,突出安全性

3、医院与色彩心理学

手术服的颜色演变:

白—绿—浅褐色

“白衣高血压”现象

4、犯罪与心理学

利用色彩可以取得抑制犯罪的效果

监狱的墙壁—浅粉色

街灯—蓝色

人类喜好的颜色的改变规律:

冷色:

蓝——绿——紫

暖色:

红——橙——黄

六、色彩的控制

1、服装与色彩的关系

(1)服装色彩对他人的影响

(2)服装色彩对穿着者心理的影响

第四章认知与记忆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艾伦·

纽厄尔(Newell)和赫伯特·

H.西蒙(Simon)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和兴趣在于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如概念形成、问题求解以及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将人的思维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认为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相类似,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研究侧重通过对输入的信息及主体外显的行为进行研究。

认知:

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三种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的对比

认知心理学

新行为主义

(工具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西蒙、纽厄尔

斯金纳

考夫卡、惠特海姆、柯勒

基本理论

人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是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的过程。

建立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对行为结果的学习,能获得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不满意的结果导致行为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人们自然而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式塔”的特点,它们是个体在脑中产生的一个“同型”脑场模型——即心理场。

比较

研究方法

实验、有声思维和计算机模拟。

操作主义:

强调严格的实验方法。

实验缺乏严格控制;

术语、概念含糊,比如“完好图形”无精确定义。

知觉过程

信息输入—加工处理—信息输出

s(刺激)-R(反应),回避了大脑中的活动。

人的知觉等基本规律是天生的,和经验无关。

创造原理

问题求解取决于刺激、机体状态和记忆。

问题求解取决于刺激和过去经验。

问题求解不仅是简单的试错,还需要“顿悟”。

分析复杂心理现象的方式

将复杂现象分解为最基本的部分加以研究。

还原主义:

将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初级现象。

强调复杂的心理现象,但不分解为简单现象。

第二节人的认知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认知问题

“认知”既是内容也是过程,它包含了人们获得外界知识并利用它形成和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全部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将其研究内容归纳为:

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求解、语言、人工智能等。

一、辨认和识别

自下而上(bottom-up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top-downprocessing)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主体将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大脑,抽取并加工相关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称为概念驱动的加工,人过去的知觉经验、知识、动机和背景影响他的识别。

二、识别理论

模板匹配模式与原型说

模板说:

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种经验知识的模板(Template),人们识别时将刺激信息的编码“模板”进行比较,刺激与模板存在最佳的匹配时,再认对象就得到了识别。

原型说:

人们对物体的识别是一种“原型匹配”的过程,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即使某一范畴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外形、大小等方面的一定差异,这些个体仍可与原型相匹配而得到识别

人们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原型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识别障碍,另一方面可能寻找最接近的原型,来做出判断。

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