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1583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 22提供能量与营养的食物课时训练 苏教版选修1Word文档格式.docx

若改为加入过量的碘水则可证明淀粉是否水解完全或在水解液中加入碘水也可证明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4.下列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加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为植物油

B.尝一尝,能食用的为植物油

C.点燃,能燃烧的为矿物油

D.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共煮,不再分层的为植物油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毒,在进行物质的鉴别时,不能用手直接拿药品,更不能品尝药品。

矿物油、植物油一般均比水轻且难溶于水,都可燃烧,故只有D项操作正确。

【易错提醒】

(1)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2)不能用溴水鉴别植物和矿物油,因为矿物油中同样含有双键,使溴水褪色。

(3)矿物油不属于油脂也不是酯类,它是多种烃的混合物。

【补偿训练】“小油脂,大道理”。

只有少女体内脂肪含量正常,才能正常产生性激素,促进少女的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形成特有的女性美。

因害怕发胖而拒食含脂肪食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下列物质属于油脂的是 (  )

① ②

③ ④润滑油 ⑤花生油 ⑥石蜡

A.①②B.④⑤C.①⑤D.①③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形成的酯。

②项中中间碳原子没有连接酯基;

③项中是无机酸酯;

④项和⑥项中的润滑油和石蜡均是含碳原子数较多的烃的混合物。

5.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食物中的蛋白质,先水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B.氨基酸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产物

C.绝大多数酶本身就是蛋白质

D.多肽和蛋白质在结构上有严格的区别

A、B、C均正确,多肽和蛋白质有严格的区别,但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仅仅是构成多肽或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多少不同而已。

【补偿训练】下列关于蛋白质的某一选项与其他另外三项有本质区别的是

 (  )

A.注射前用蘸有酒精的棉球擦拭注射部位

B.用福尔马林浸泡动物标本

C.向蛋清溶液中加入(NH4)2SO4饱和溶液,有蛋白质析出

D.浓硝酸粘到皮肤上会变黄

蛋白质的性质包括蛋白质的盐析(物理变化)和蛋白质的变性(化学变化),盐析是向其溶液中加入Na2SO4、(NH4)2SO4等盐的饱和溶液,使蛋白质析出,不过其活性没有改变,而变性是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乙酸、甲醛、紫外线等作用下,使之失去了活性,上述四个过程中C属于蛋白质的盐析,其余均属于蛋白质的变性。

6.(xx·

广东高考)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D.PX项目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属于饱和烃

【解析】选B。

纤维素属于糖类,遇碘水不显示蓝色,A不正确;

食用花生油属于油脂,可以发生水解,鸡蛋清是蛋白质,也可以发生水解;

聚氯乙烯中含有氯元素,属于卤代烃,不属于烃,C不正确;

对二甲苯中含有苯环,不属于饱和烃,D不正确。

7.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并加热使之发生水解。

为测定水解的程度,需要下列试剂中的 (  )

①NaOH溶液 ②盐酸 ③新制Cu(OH)2悬浊液④碘水 ⑤BaCl2溶液

A.①⑤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淀粉水解的情况:

a.全部水解,无淀粉剩余;

b.部分水解,既有淀粉剩余,也有葡萄糖生成;

c.未水解,不会有葡萄糖。

可选新制Cu(OH)2悬浊液和碘水检验,但新制Cu(OH)2悬浊液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可与葡萄糖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故选NaOH溶液中和H2SO4。

【方法规律】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淀粉在酸的催化作用下能够发生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反应物淀粉遇I2变蓝色,但不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物葡萄糖遇I2不能变蓝色,但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据此我们可以用新制Cu(OH)2悬浊液和碘水来检验淀粉在酸性溶液中是否水解及水解是否进行完全。

实验步骤如下:

淀粉溶液水解液中和液

          

      现象B    现象A

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 论

未出现红色沉淀

溶液变蓝色

淀粉尚未水解

出现红色沉淀

淀粉部分水解

溶液不变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8.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有奇效。

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CH2—CH2—COONH4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半胱氨酸含有—NH2、—COOH两种官能团是氨基酸,也是一种两性物质,A、B项正确。

二肽中应含有一个结构,C项错误。

HS—CH2—CH2—COONH4可与NaOH反应生成NH3,D项正确。

9.下列关于维生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人体对它的需求量很小,因此人体内可以不用补充维生素

B.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C.维生素A可促进Ca2+吸收,防治佝偻病、软骨病

D.维生素D能防治坏血病

虽然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并且人体的需求量很小,但却是人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A错;

维生素D能促进Ca2+的吸收,防治佝偻病、软骨病,C错;

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D错。

【方法规律】维生素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除了还原I2外,还能将Fe3+还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因它的结构中含有、—OH及等官能团,故它应具有含有这些官能团代表物的化学性质。

二、非选择题

10.橄榄油在西方被称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具有极佳的保健功效。

橄榄油富含亚麻酸(十八碳-9,12,15-三烯酸)和亚油酸(十八碳-9,12-二烯酸)以及其他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其中一种成分可表示为,对该物质进行以下分析:

(1)从烃基的组成结构看,该物质属于    (填“单甘油酯”或“混甘油酯”),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下同),橄榄油属于    。

(2)从烃基的饱和程度分析,1mol该物质最多与    molH2发生加成反应。

(3)写出其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方程式              

      。

【解析】中烃基不同,属于混甘油酯,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分子,是纯净物,但橄榄油由多种成分组成,是混合物。

1mol该物质中共含有5mol双键,故最多与5molH2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

(1)混甘油酯 纯净物 混合物

(2)5

(3)+3H2O2C17H31COOH+C17H33COOH+

11.(xx·

泉州高二检测)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分子式为C6H8O6)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其含量可通过在弱酸性溶液中用已知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6H8O6+I2C6H6O6+2HI。

现欲测定某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具体的步骤及测得的数据如下。

取10mL

6mol·

L-1CH3COOH,加入100mL蒸馏水,将溶液加热煮沸后放置冷却。

精确称取0.2000g样品,溶解于上述冷却的溶液中。

加入1mL淀粉指示剂,立即用浓度为0.05000mol·

L-1的I2溶液进行滴定,直至溶液中的蓝色持续不褪为止,共消耗21.00mLI2溶液。

(1)为何加入的CH3COOH稀溶液要先经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

(2)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

【解析】

(1)根据题意,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O2,避免维生素C被O2氧化;

由于温度升高,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增强,为减缓在滴定过程中维生素C被氧化的速度,故需将溶液冷却。

(2)反应中消耗I2的物质的量为n(I2)=0.05000mol·

L-1×

21.00mL×

10-3L·

mL-1=0.001050mol。

由反应C6H8O6+I2C6H6O6+2HI可知:

n(C6H8O6)=n(I2)=0.001050mol,所以样品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

100%=92.40%。

(1)煮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溶解的O2,避免维生素C被O2氧化,冷却是为了减缓滴定过程中维生素C被氧化的速度。

(2)

100%=92.40%

12.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鸡蛋白就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分子直径在

1~100nm之间,具有某些胶体的性质。

取新鲜鸡蛋的鸡蛋白溶于水制成水溶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向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的硫酸铵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再向试管里加入足量的蒸馏水,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向试管里缓慢地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3)已知鸡蛋白遇到浓硝酸会产生黄色沉淀,这个反应可以用来鉴别某些带有苯环的蛋白质。

把10mL鸡蛋白溶液和5mLNaCl溶液的混合液,加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2min后,取烧杯中的液体分别进行实验。

①加入AgNO3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②加入浓硝酸,产生的现象是 

(1)硫酸铵属于轻金属盐,它能够使蛋白质发生盐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其以沉淀形式析出,该过程为物理变化,所得沉淀和原蛋白质的性质相同,所以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沉淀又会溶解,是可逆过程。

(2)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它能够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析出沉淀,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所得沉淀和原蛋白质的性质不同,所以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沉淀不会溶解,是不可逆过程。

(3)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所以烧杯中含有NaCl溶液而不含鸡蛋白溶液,加入AgNO3溶液会产生AgCl白色沉淀,加入浓硝酸不能产生黄色沉淀。

(1)有白色沉淀析出 沉淀溶解

(2)有白色沉淀析出 沉淀不溶解

(3)①有白色沉淀析出

②无明显现象

 

2019-2020年高中化学2.3化学反应的利用

(二)教学设计鲁科版必修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

首先,新课引入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

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

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高一阶段淡化处理,简单介绍正负极至于如何判断进入高2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时候将深入学习。

⑶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⑸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引发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实验提供直接经验——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化学科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重要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利用追根寻源、资料在线等栏目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三、【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的转化及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比较简单易懂,因此设计为自主学习部分,而电化学知识学生初次接触,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一则科学童话故事---格林太太有两颗假牙。

一颗是金子的,是她富贵和身份的象征;

一颗是铜的,是在一次车祸后留下的。

在那次意外的车祸中,格林太太太除了夫掉一颗美丽的牙齿外,幸好没有别的明显的损伤。

可奇怪的是自从那次车祸后,格林太太时常感到莫明其妙的头痛,隐隐约约,连绵不绝,使她日夜坐卧不宁。

【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用锌片、铜片、稀硫酸、酒精电流计按下列装置图进行组装连接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指导】教师提示学生主要从锌片和铜片上是否产生气泡、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这六个实验装置的区别上观察现象。

实验完毕提示学生把装置恢复原状态。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这六组的实验现象

【小结】教师根据实验四的现象和装置来引导总结,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构造。

【板书】1.原电池的概念:

【过度】为什么实验四铜片上产生气泡,为什么实验四有电流产生,而其他实验没有产生电流?

提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装置的区别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点评,抓住现象—解释现象—归纳总结这条思路。

教师展示讨论、展示、点评的要求和目标。

【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讨论的焦点问题有:

1、根据上述实验4的现象,写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同时分析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分析电流、电子、阴阳离子流动的方向?

2、分析上述实验①、②、③、⑤、⑥没有产生电流形成原电池的原因,从而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根据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现象和原理总结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依据

电极

电极材料

反应类型

外电路的电流方向

外电路的电子流向

内电路的离子流向

反应现象

负极

正极

【学生点评】:

(为提高课堂的效益,要经常让学生点评,这样能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当然开始的时候要注意先培训点评的学生,逐渐的提高学生点评能力。

)小组A层的学生负责点评,其他学生倾听理解质疑。

【教师点拨归纳升华】:

教师对点评的知识要及时解答学生的质疑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在探究一点评完后强调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升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正负的判断。

【板书】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5.原电池的电极的判断

【学生练习】

【针对性练习】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属于原电池的判断其正负极并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

【学生板书】

【教师点评】通过学生的板书及时了解学生对原电池有关知识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易混点、易错点及时指导巩固。

【过度】在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掌握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电极的判断的基础上,那我们能否去设计原电池呢?

【学生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练习,若有疑问再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知识升华

【知识升华】设计原电池

利用Cu+2FeCl3===2FeCl2+CuCl2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画出装置图,指明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写出正负极反应。

注明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教师点评并归纳】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学生展示内容(用投影仪投影学生展示的知识升华),强调点拨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从而引出原电池设计思路。

【板书】6.原电池的设计

【教师引导】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学生考虑解决课前引入时科学童话故事,为格林太太找出病因。

【学生思考解答】格林太太两颗假牙,一颗为黄金一颗为不锈钢的和口腔中的唾液形成了原电池从而产生了微弱的电流,刺激格林太太的神经导致的。

【学生完成小试牛刀】1.2.3.

【学生分析】

【教师点拨】2.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据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潮湿的铁生锈快。

3.利用原电池可以判断金属活动顺序。

【教师引导】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让学生了解电池的分类,了解电池对人类的贡献,然后展示并讲述电池造成的危害—可称为“污染的小炸弹”。

然后教育学生去查有关电池的资料具体了解电池的功与过,写一篇作文或报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整理笔记并进行巩固】

【课堂小结】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