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120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知识点.doc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各章知识点归纳(期末复习)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实验事故处理

(1)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抹布擦干,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

(2)浓碱沾在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3)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4)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2.常用危险品分类

(1)爆炸品(硝酸铵NH4NO3、黑火药)

(2)易燃气体(H2、CH4、CO)

(3)易燃液体(酒精、汽油)(4)腐蚀品(浓硫酸、NaOH溶液)

3.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1)托盘天平(精确到0.1g、左物右码)

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砝码与物体放反)

(2)量筒(精确到0.1ml、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仰视读数:

读数变小,实际量取体积偏大

错误读数

俯视读数:

读数变大,实际量取体积偏小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过滤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注意事项:

(2)蒸发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3)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除去可溶性杂志:

(1)除硫酸盐用BaCl2Na2SO4+BaCl2=BaSO4↓+2NaCl

(2)除MgCl2用NaOHMgCl2+2NaOH=Mg(OH)2↓+2NaCl

(3)除CaCl2用Na2CO3CaCl2+Na2CO3=CaCO3↓+2NaCl

(4)最后用稀HCl调节PH至中性。

注意事项:

BaCl2一定要加在Na2CO3的前面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

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

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2)萃取: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Ba(NO3)2稀HNO3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

g/mol或g.mol-1

(3)数值: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

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0℃101KPa(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4.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

CB=1000×ρ×ω∕MB(ρ为溶液密度,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贮存溶液。

(2)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4.溶液稀释(稀释定律:

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能否通过半透膜

有否丁达尔效应

溶液

小于1nm

均一、透明、

稳定

没有

胶体

在1—100nm之间

均一、有的透明

较稳定

不能

浊液

大于100nm

不均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没有

二.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②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③大部分酸、碱、盐及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3.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⑴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①必须是在溶液中反应

②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⑵书写方法:

一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拆写成离子形式,把单质、氧化物、气体、难溶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弱酸H2CO3、CH3COOH,弱碱NH3·H2O、水)依然用化学式表示。

三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四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和SO42-、CO32-;

Ag+和Cl-;Ca2+和CO32-;Mg2+、Fe2+、Fe3+、Cu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CO32-、HCO3-;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注意:

题干中的条件:

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红色)等离子,若是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三.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特征:

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反应本质:

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与基本反应的关系:

所有的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①升失氧还: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②降得还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是氧化剂—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5.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性质强弱比较(以强制弱才能发生反应)

①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②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6.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①箭头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对准同种元素,

②电子转移用a×be-的形式表示,a表示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表示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个数。

③电子得失的总数相等(即电子得失守恒)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钠及其化合物

1.单质钠

(1)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比水小,熔沸点较低,硬度小。

(2)化学性质:

①Na与O2反应:

A:

常温下被氧气氧化成白色固体氧化钠4Na+O2=2Na2O

B:

加热时被氧气氧化成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②Na与H2O反应:

(实验3—3:

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水溶液变红。

解释:

钠密度比水小,反应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和一种碱性物质。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实验室把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以隔绝氧气和水。

③钠与溶液反应:

A:

钠与酸溶液反应时,钠直接与酸溶液反应,(反应后若钠过量,钠再与溶液中的水反应)

B:

钠与其它盐溶液反应时,钠先于溶液中的水反应,然后再判断生成的NaOH是否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

Na与稀HCl反应:

2Na+2HCl=2NaCl+H2↑

Na与CuSO4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1)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的反应

Na2O+H2O=2NaOHNa2O+CO2=Na2CO3

(2)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3)氧化钠为白色固体,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以做供氧剂,漂白剂和强氧化剂(杀菌、消毒)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为白色粉末状固体,俗称纯碱、苏打,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氢钠为细小的白色晶体,俗称小苏打,水溶液也呈碱性。

(2)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

(3)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①将碳酸钠滴入酸中(酸足量)CO32-+2H+=H2O+CO2↑

②将酸滴入碳酸钠中(开始时酸少量)

CO32-+H+=HCO3-H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