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0395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Word下载.docx

(4分)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例5】

(2008山东)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例6】

(20XX年山东)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4、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

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

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肯定。

【例题1】毛泽东思想继承了孙中山思想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作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举世瞩目的成就。

5、原因和结果

(1)一因多果:

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例题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科学技术的落后;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例2】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行联系中。

【例3】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6、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例题1】宁波、温州近代以来的两次开放,背景、本质。

【例题2】概括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是什么?

改革的共性是什么?

美国:

实质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中国:

实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共性:

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例1】中国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利用主要矛盾分析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扶清灭洋;

西安事变;

国共合作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

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例1】20XX年山东高考试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最高3分)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最高5分)

观点:

是必然的。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

寻金热;

陆上商路受阻;

传播天主教;

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最高8分)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3分)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5分)

二、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例1】

(20XX年广东)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三、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1.概念: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

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2.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

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

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

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3.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例1】近代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国近代化为例

(1)两大主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2)近代化的内容:

(3)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

近代化的启动阶段(1840~1895年)

☐第二阶段:

近代化的发展阶段(1895~1915年)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深化阶段(1915~1927年)

☐第四阶段:

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第五阶段:

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例2】

(20XX年四川卷)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9分)

答案要点:

政治方面: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经济方面: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方面:

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0XX年江苏)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答案要点: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

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

出现新式学堂;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20XX年广东省高考试题)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2)政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四、文明史范式

1.概念含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别提醒:

第一:

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

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复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例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殖民扩张与争霸。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工业革命。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

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

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

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2007四川文综)(32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回答: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

西汉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

(4分)这些趋向对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

(3分)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4)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

(2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

(3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

(5)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题。

(要求:

内容具体,有新意.)(2分)

【参考答案】

(1)地区:

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意义:

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

(2)趋向:

交流时间缩短;

交流范围扩大;

交流信息量更大;

交流方式更便捷。

影响:

使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3)侧重点:

儒家思想、政治制度、伦理道德;

主张:

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

(4)变化:

从终是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事件: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思想: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5)有具体时间或者事物的表述;

有创新性。

【例3】以文明史观整合中国近代史

文明的差异:

考察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

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文明的融合:

从文明的吸收、内化、演进的视角去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

也要注意一国内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文明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

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和扬弃。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如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下,现代化进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多样化的道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种文明相互影响。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20XX年全国卷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辫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

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答案要点:

从领先转为落后。

(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

(4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3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2分)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3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

[答案要点:

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

(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3分)文化专制制度(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

(4分)(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评分说明:

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

(4分)]

【例5】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

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从中你有何启示?

(6分)

(1)表现:

新航路的开辟。

(2分)(如答出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的具体航海活动的各得1分,满分不超过2分)影响:

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分)

(2)表现:

①经济:

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1分)②政治:

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分)③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

(1分)

(3)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

(2分)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启示:

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五、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

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20XX年全国卷32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读图7,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