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0245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Word下载.docx

(2)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有人喜欢新书的油墨香,也有人享受旧书特有的“时间的味道”。

(作比较)

B.例如用“苛性钠”(氢氧化钠)来提高造纸木浆的pH值,并使木浆纤维膨胀,“上浆剂”常用来提高纸的耐水性。

(举例子)

C.……各自的气味有:

(分类别)

D.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到“新书气味”。

(摹状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的纸张,胶剂和油墨的使用会影响“新书气味”。

B.“酸水解”会产生各种各样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很多可能有助于产生旧书的气味。

C.第①段从人们对“书香”的不同感受谈起,更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⑧段中划线词“据说”“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

(1)C

(2)D

(3)D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划分层次。

细读文本可知,首段提出说明对象:

书香。

第二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的解释。

第三段到第七段详细介绍了书香产生的原因。

末段总结全文,所以层次应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ABC.正确。

D.有误,本句并无细致描写事物形状外貌,所以不是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D.有误,“据说”“之一”体现了语文的准确性。

D。

故答案为:

⑴ 

C;

⑵ 

D;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层次。

细读文本结合文章的说明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⑵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①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

早在先秦时期,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经》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

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

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③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

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

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④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

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来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⑤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⑥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

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⑦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

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⑧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选自《新华文摘》2014年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萤火虫在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B.第⑥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除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

C.作者笔下的萤火虫既是文化的,又是科学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D.本文通过对“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的原因分析,呼吁人们要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A.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

B.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

C.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D.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制作出的LED覆盖层,会在几年内运用到LED生产中。

C.萤火虫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D.人们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能够较快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答案】

(1)A

(3)B

(1)A从“早在先秦时期”“20世纪40年代”“最近”“如今”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BCD分析正确。

(2)此题没有划线句。

我根据平时的经验选几个词语吧。

A“几乎”没有热耗能,并不是没有热耗能,只是热耗能非常少,去掉后就变成没有热耗能了,这与事实不符。

B“一些”从数量上进行限制,如果去掉就变成美国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做的,这与事实不符。

C“大大”强调了荧光灯的发明提高的能源效率很高,去掉后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D这句话提议大家保护栖息地的物种,“许多”去掉后句意变化不大。

(3)ACD符合文意,B不符合文意,原文只是说可能会在几年内运用到LED生产中。

故答案为:

⑴A;

⑵D;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梳理文章说明顺序的能力;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等。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

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

④掌握梳理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等,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

⑵本题考查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无人驾驶塑造的未来社会

①无人驾驶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遥不可及的设想。

李开复在“WISE2016独角兽大会”,上说:

“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应该是无人驾驶。

”迄今,全球10多家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无人驾驶领域。

据有关人士预测,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可达9540万辆,这意味着10多年后,75%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汽车。

②安全性是公众能否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点。

XX公司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说:

“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将达到人类驾驶员的100倍。

”驾驶员从反应到制动需要1.2秒,制动距离40米,安全视距50米。

计算机从反应到制动只需0.2秒,制动距离6.7米,视距超过200米,还没有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问题。

数据显示,93%的交通事故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无人驾驶可减少人为失误,使因疏忽造成的事故率降低至1%。

③王劲认为:

“无人驾驶汽车最先进的是它的学习能力。

今天是人在教车怎么开,每一次纠偏都会上传到云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会进入深度学习阶段,获得的能力将会被下载到每一辆车上。

”一辆车进步,所有车都进步,久而久之,大数据会让无人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

④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颠覆人们的出行方式,车子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在出发时,只需按下启动按钮,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郑依妮,有改动)

(1)下列有关第②段划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无人驾的安全性远超人类驾驶。

B.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交通事故多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

C.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其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减少人为失误。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

(2)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

B.10多年后,75%的家庭汽车都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

C.安全性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点。

D.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

【答案】

(1)B

(2)A

【解析】【分析】⑴从句中的“1.2秒”“40米”等数字可以判断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而且这句话是将“无人驾驶汽车”“人类驾驶员驾驶汽车”两者之间的反应时间、制动距离以及视距进行比较,突出说明突出说明了交通事故多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故选B。

⑵B项错误,原文中的表述是“10多年后,75%的汽车都是无人驾驶汽车。

”是已经都是无人驾驶汽车了,不是“将要成为”;

D项错误,通过分析原文中的句子“车子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原文讲的是“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不代表没有。

C项有误,“安全性是公众能否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的决定性因素”,人们接受是最大的难题。

A项正确,故选A.

⑴B;

⑵A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判断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

“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

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

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

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

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

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

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

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

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

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

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

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

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

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______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

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

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链接材料1】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

每年,1300成吨塑料注入海洋

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

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

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选自新浪网)

【链接材料2】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

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

具体而言: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

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

民声”专栏,有删改)

(1)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B.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人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海洋塑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4)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2)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醒目清晰,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易接受或理解。

(3)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塑料同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寻找替代品;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实施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4)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这些都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

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参与分类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绿色、更环保。

【解析】【分析】⑴A项“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都属于”太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

“误食的微塑料”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

⑵结合画线句的内容,从“19吨、50颗”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画线句列举了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

这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前文中“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

”说服力强。

⑶针对链接材料二中:

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

仔细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内容,由“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

”把这几点,分条整理出来即可。

⑷按照题目要求,细读材料一,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微塑料与个人”的关系,从“环保”的角度谈论。

生活中有很多快递塑料包装、胶带,我们都使用过。

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环保。

据此整理作答。

⑵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

⑶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

⑷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发表观点。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大意,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结合实际情况发表观点。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

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

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

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

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

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

《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

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

《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

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

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

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

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

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

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

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平邑兴蒙学校李传鹏。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

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

在他们中普遍存在这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

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

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

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

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

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竖一条原上黑边的白绢;

足登方履。

这是便服更多的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

它也叫道跑,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一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