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9927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第4册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1.背景:

16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2.地位:

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3.性质:

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4.影响:

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0课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

一、背景:

西欧的自然科学发展迅速,

二、时间:

17世纪,英国

三、霍布斯的国家学说B

1.主要理论贡献:

霍布斯是培根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并将其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2.内容:

(1)反对神学、宗教和教会

(2)政治学说:

承认人的自然权利,批判君权神授理论,但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3)霍布斯是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倡导者之一。

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

3.影响:

其理论基石“社会契约”启迪了后世启蒙思想家。

四、洛克的分权学说B

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思想,并首创政治分权学说。

提出了天赋财产权利的神圣性和建立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分权学说,

主张,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家权力要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

立法权是最高权力,由民选的议会行驶;

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由君主行使。

君主服从法律,但对议会有一定制约。

其思想集中表达在《政府论》下篇中

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统治即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原则的理论观点。

他的思想后为法国启蒙思想继承和发挥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B)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政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

(经济)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

(2)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圈地运动促进农牧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

(3)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

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B)

1、光荣革命

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第6课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在西欧的经济发展

(2)科学: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3)思想:

文艺复兴历史遗产

(4)政治: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严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2.进程

(1)17世纪兴起于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2)18世纪后高潮在法国,涌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

(3)后影响及欧洲、美洲、亚洲

3.内容

(1)思想核心:

理性主义(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

(2)政治主张:

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3)主要学说:

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说和人民民主说等

4.性质:

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

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高三P155-)

1.孟德斯鸠B

(1)地位:

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启蒙运动前期最著名的思想家。

(2)研究成果:

《论法的精神》

(3)政治法律理论的核心:

法律的精神

(4)主要思想:

(关于政体)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政府,以防权利腐化和专制暴政。

主张建立法治国家。

(5)影响:

为美国资产阶级政体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2.伏尔泰B

著作最多、影响最广,启蒙运动的泰斗。

(2)主要思想:

①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认为信仰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不反对宗教。

②(关于政体)主张实行开明专制;

制约贵族权力;

政教分离。

③实行言论、出版自由。

④宣扬自由平等。

(3)著作《哲学通信》《哲学辞典》、《路易十四时代》

(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赞成英国式“开明君主制”。

3.卢梭B

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①财产私有制和财富的不平等占有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天赋人权说)

②发展了社会契约学说,契约一旦订立,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

人民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

③人民拥有对政府永远的革命权。

(人民革命权说)

否定封建王权,提出“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

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著作《社会契约论》、《爱弥尔》

(4)影响

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为法国大革命,尤其是雅客宾派专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4.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B

著名文学家和无神论者;

《百科全书》编写工作领导者,被视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

(2)《百科全书》

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进入高潮,一批启蒙思想家和各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一起历经20余年编纂完成的巨著。

收集了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

(主要观点)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3)影响

编纂者以公开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唯心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使启蒙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三、批判君主专制(B)

(同)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

(不同)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四、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利。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一、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A)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B)

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组建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任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否定了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评价:

第一次以政治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人权原则。

因此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迫于压力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

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因此,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

三、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双重性质: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

国内:

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原因:

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

这种体制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外贸易。

2.确立:

为了加强国家机器,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根据宪法:

(1)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

(2)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3)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①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②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③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4.意义:

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1789-1815)

一、波旁王朝的统治危机:

1.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三级会议的召开(A)

1789年5月,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统治阶层挥霍无度,农业歉收,以及参加北美独立战争)

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二、革命进程

1.革命爆发的标志(A)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巴士底狱。

2.君主立宪时期:

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

《人权宣言》(B)

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自由平等思想得以传播,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独立宣言》为蓝本。

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称帝(A)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

对外战争:

侵略扩张和建立霸权

2.《法国民法典》(B)

目的:

为巩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发展资本主义,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保护关税。

内容:

P34小字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拿破仑统治时期,在占领地区推行,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新法典时参考的蓝本,在法国经修改后一直沿用至今。

四、大革命影响

摧毁封建专制、实践启蒙理想、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工业革命的背景(B)

1.定义: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2)国外市场: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3)国内市场:

圈地运动。

(4)劳动力:

“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5)资本: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6)技术:

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7)能源和原料:

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工业革命的过程

1.开始标志: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机”发明,行业,棉纺织业。

2.现代工厂的诞生: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

3.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詹姆斯·

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

(A)

4.重要成就:

煤炭和钢铁的生产与应用,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5.运输技术的改革:

铁路、火车机车,兴建铁路热潮,加快工业化过程。

6.完成: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

7.成果:

成为“世界工厂”(A)

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8.影响:

扩展到了法、德、美等欧洲国家

三、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1.生产力:

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历史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18世纪称霸世界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2.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

3.产业结构:

英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

4.阶级结构: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社会关系。

5.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

6.存在矛盾:

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1.概况

(1)最早出现在英国的纺织行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2.产生18世纪70年代,阿克莱特的棉纺厂

3.特点

生产组织变化——大规模、机械化、劳动者集中在工厂中生产

经营管理变化——严格的规章制度,社会化的分工

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生产。

4.影响

(1)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力的促进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

(3)(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遭受残酷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造就了一支有组织纪律性的工人阶级队伍。

“血汗工厂”(A)

一、“血汗工厂”(A)

工业时代初期,早期工厂制度被称为“血汗工厂”。

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受到残酷剥削。

女工和童工的处境更加悲惨,他们和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低廉的工资,处境更悲惨。

社会立法(B)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共产党宣言》(A)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历史条件

1.工人运动的开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阶级条件

2.马、恩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理论条件

3.马、恩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活动

二、《共产党宣言》

1.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3.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4.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崛起

美国南北战争(B)

一、原因

1.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2.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3.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4.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根本原因)美国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过程

1.标志1861年,南部宣布脱离联邦挑起内战

2.初期联邦政府不利

3.扭转局势

(1)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2)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4.胜利南部联军投降,联邦政府的胜利,1865年4月

三、意义

1.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意义

(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2)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1、德意志的统一(B)

一、背景

(1)1806年,拿破仑统帅的法国军队摧毁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2)1848年“三月革命”后,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相继采取君主立宪政体,并进一步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化发展条件)

二、德意志的统一原因

1.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1)分裂的德意志:

德意志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处于邦国分立的状态,各邦实行封建农奴制度,使德意志在19世纪初期仍然是欧洲的落后、保守地区。

(2)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2.在各邦国中,普鲁士综合实力最强。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力主“铁血”统一道路(主要原因)

三、统一的方式

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四、统一过程

1.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策划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1864年,普奥对丹麦;

1866年,普奥战争(破坏奥地利夺取德意志统一的领导权);

1870年,普法战争;

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2.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五、统一意义

1.结束了德意志民族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2.促使统一的国内市场完成,加快了城市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

19世纪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

20世纪初,工业生产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六、局限性

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德国现代化

1.经济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抓住工业革命的契机。

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

(2)一战前夕,

①已成为欧洲第一号工业强国,主要经济指标先后赶上或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②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25%左右

2.特点

(1)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统一进程

(2)经济发展呈跳跃式增长

(3)政治民主化明显落后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A)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时间:

17世纪下半叶(168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影响:

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

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

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B)

1.原因

(1)内因俄国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2)外因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

(1)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2)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3)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方法。

4.性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5.影响: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B)

1.日本的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社会矛盾激化(内忧)

对内,强化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制;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美国武力叩关,民族危机加重(外患)

(1)1854年,美国黑船事件——美国海军柏里率军舰武力叩关

(2)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1858年《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签订,同荷兰、俄、英美法签订一系列条约——民族危机加重

3.西南诸藩下级武士领导倒幕运动,口号“尊王攘夷”,推翻幕府统治,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明治政府

4.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进行改革

(根本原因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危机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内容(明治维新,天皇睦仁)

1.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

重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采取“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等措施

————拓展第35课现代化在东亚的扩展——日本“脱亚入欧”

(1885年实行内阁制,四年后颁布第一部宪法,召开议会。

2.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稳定政府财政收入。

倡导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撤出关卡行会,允许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