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598825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每周一练系列7Word文档格式.docx

答:

5.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

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

(三句中任选两句)(4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种看法:

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

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

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1)假作真时真亦假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

然。

又曰:

即围邯郸乎?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

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

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臣议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

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且:

而且;

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

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乃:

于是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武安君言曰:

A.

B.

C.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

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分,每题3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3)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江皋:

江岸。

凤团:

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

(3分)

答:

(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

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节选)

(4)千呼万唤始出来,

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5)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泰伯》)

(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

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

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

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

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

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

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

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2.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分)

1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

(6分)

14.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

15.文章结尾,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

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

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

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

在西方文化节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

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

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

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

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

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

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

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

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

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

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

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

《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关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

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

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

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

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

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

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

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节选自《人文杂志》2007.3)

16.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

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

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

乙、实用类文本(18分)

杨丽萍:

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

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

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

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

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缌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6.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7.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C.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

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18.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

请简要叙述。

19.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正值冬季,它使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的冬天。

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过往的季节,它还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

冬天有霜雪,有泥泞,有寒冷……冬天也有温暖,有梦想,有孕育……

以那个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定立意;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解析:

识:

读zh解释成记住或者记号。

抹:

读m,解释成弯。

答案:

(3分)B(A.k/qio,kng/gng,

识都读zh;

B.l/lu,zhu/zho;

c.zh/sh,抹都读m,bo/p;

D.nng/lng,

模都读m,lu/l

2.解析:

胸无城府是一个褒义词。

无所不为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都是贬义词。

(3分)A(A.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

指为人坦率,不用心机。

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C.望文生义。

风声鹤唳,《晋书·

谢玄传》记载,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疑惧。

D.用错对象。

谢,推辞;

不敏,没有才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只用于自己。

3.解析:

D项是一个杂糅病句,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有两个句式构成:

其根本原因……和……的结果。

因此是杂糅病句。

(3分)C(A项语序颠倒,逻辑混乱,应质疑在先,而释疑在后;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D项结构混乱,根本原因和的结果只能留其一)

4.解析:

注意三个要求:

(1)三个节日中选一个;

(2)情景或者气氛要典型体现所选节的主要特点;

(3)修辞手法要突出。

(5分)要点:

(1)春节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及其后几天)特点:

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压岁钱,穿新衣,拜年,庆团圆,逛花市,放烟花。

(2)清明节时间:

公历四月五日特点:

祭扫陵墓,烧化纸钱。

(3)中秋时间:

农历八月十五特点:

庆团圆,吃月饼,点灯笼,赏明月。

(时间1分;

描述节日情景2分;

语言鲜明.生动,正确运用修辞2分)

参考示例: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特点: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情景一:

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

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

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

(比喻)

情景二:

端午节那天,家家用嫩生生的芦苇叶将白净净的糯米包扎成各具情态的粽子,待蒸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芳香可口的粽子,一边追思爱国诗人屈原。

(比拟)

5.解析:

(1)一定要是与众不同的看法;

(2)句式表述尽量和示例相同。

(4分)

(1)世上固然有许多虚假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否定一切,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应多几分信心呢?

(2)如果是不动脑筋地读,读的遍数再多,终究还是浮在表面;

而对那些浅显的文章,又何须读上百遍?

(3)谁知这一别对方都干了些什么,有时时间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纵使能改变,又焉知一定是向好的方向?

(每句2分,要求提出言之成理的不同见解,语句不通顺扣1分。

若三句都选,按前两句判分)

6.解析:

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

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3分)C(怨:

怨恨.仇恨)

7.解析:

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3分)B(其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

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

是说

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

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8.解析:

原文是:

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

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

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9.解析:

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