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导学案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导学案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导学案完美版Word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交朋友,因为他
(评价人物品质)”的句式说一句话。
体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现了优美的江南秀丽风光。
请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
并用“我(我们组)觉得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段落)写的好,好在写出了(或者表现了)
”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好句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示例:
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觉得自失和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感悟社戏之美:
8、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
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
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延伸:
9、谁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骗一生的“旧时的意味”。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寻找自己成长历程中如同本文一样追忆时能生出无限美感的趣事!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准备两分钟,小组选一位代表谈趣事。
学习小结:
10、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1、阅读理解: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
要小心\\\'
的时候,我们已经(
)(摇荡点撑)开船,在桥石上一(
)(碰击磕撞),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两处空白处依次填 。
(2)、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属于( )
A、记叙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3)、小朋友们撑船的动作,既说明了 ,又体现了
。
(4)、二、三两段从哪四个方面写“我”的感受?
(5)、选文的第二段写了看戏途中的景物,请摘出相关的句子
所见:
所闻:
(6)、给以上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
。
(2分)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表达效果?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羊肚手巾()
糜子(
气喘()
黍类()
油膜()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3安塞腰鼓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难点:
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
预习·
导学
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瞳仁(
)亢奋(
)羁绊(
山崖(
冗杂(
烧灼(
磅礴()
戛然(
闭塞(
束缚(
2.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
)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
)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作者链接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探究文章主旨
1.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安塞腰鼓的特点?
描写安塞腰鼓的目的是什么?
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4.“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请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探究场景描写的作用
1.表演前“安静的腰鼓”和表演“寂静的腰鼓”两个场景中的“静”是否一样?
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语言赏析
1.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2.对文中“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一句如何理解?
3.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5.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修辞手法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4.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拓展延伸
1、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法确实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
随都会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A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
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
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B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人,成了茫茫一片;
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声,成了茫茫一片……
1.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
2.第二段中的“你”和第三段中的“你”意思一样吗?
谈谈你的看法。
3.文段中第一、六、八段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七至十一段的内容重点写(
A.舞姿
B.舞姿与鼓点的交融
C.鼓点
D.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舞姿给人的感觉。
B.第八段中的“痛快”“蓬勃”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第九、十、十一段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内容上是完全并列的。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1.从短句的运用、词语的排列及语言的气势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第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短句,排列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非常有次序。
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2.这句话把南方与北方作了对比。
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比喻贴切形象。
南方秀美,适合轻柔的丝竹;
北方壮美,适合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
3.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
4.这句话表达了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竟然勃发出如此激昂奋发、奇伟磅礴的生命力,实在令人钦佩和震撼。
5.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
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
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灯笼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2.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
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自主学习】
1.基础字音
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
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5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对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物候观测。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适点引导
【学习重点】说明顺序的合理运用
一预习导航
1.激趣导入:
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既然语言是"
人类所特有的"
,那大自然怎么也有语言呢?
原来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
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2.简介作者
3.给生字注音
萌发
(
孕育(
载途
翩然(
)三年五载(
草长莺飞(
销声匿迹(
)
4、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销声匿迹:
(6)周而复始:
(7)草木荣枯:
(8)年年如是:
二、自主探究
1.整体感知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2、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你能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请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三、研读提升
1.品读第二段,揣摩语言
(1).哪些词语体现出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在提醒我们要干什么事了?
(2).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精读6--10自然段。
小组合作,细致分析本段所运用的说明顺序。
看哪个小组讲的细致、准确。
(可以列出结构图辅助讲解)
提示:
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片段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
,这段文字是按
顺序解说事理。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
(4)文中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
B.连续;
C.陆续;
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
B.刷刷;
C.簌簌)的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投布卢滦絮晶页忽牡利喘绑简藐刀侠剁受勺华分围故壮妮尺敢概局糕临迷漏蚜愤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18《阿垄厢斤蚀喘渴联刺膊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18《阿西变撰技狞趴绝御迷傅屁绣鞠托局任蓑涌伶疹鹰郎诡自崩析叼膏妇轿快狰茎上敝描扰家伺迷寞垄厢斤蚀喘渴联刺膊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18《阿西莫夫短趴绝御迷傅屁绣鞠托局任蓑涌伶疹鹰郎诡自崩析叼膏敝描扰家伺迷寞垄厢斤蚀喘渴联刺膊
【知识链接】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靖边县第六中学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第课时主编人:
刘永军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