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640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docx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能力卷)

一、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

1.若该地聚落分布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B.乙丙C.丁乙D.甲乙丙

2.下列各组城市均属于矿业城市的是(  )

A.大庆、伊斯兰堡、匹兹堡、华盛顿B.新奥尔良、波士顿、悉尼、玉门

C.伦敦、克拉玛依、郑州、鞍山D.伯明翰、攀枝花、阿伯丁、约翰内斯堡

读右图,回答3-4题

3.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4.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是指(  )

A.近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B.近1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C.近5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D.近一二百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6.下列措施有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

A.减小能源使用量B.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C.压缩工业生产规模D.大量使用制冷设备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

分析回答7~8题。

7.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838年野象活动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8.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C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2011年1月21日晚,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雪,风力达5~6级,局部达8级。

十堰、襄樊、宜昌北部和恩施、黄冈、武汉的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

除鄂西南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了10~13℃。

据此回答9~10题。

9.此次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降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10.大雪后的半小时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 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 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 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1.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其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B.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增强大气逆辐射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12.我国寒潮标准不一致的原因是(  )

A.寒潮源地不同B.产生寒潮的天气系统不同

C.国家缺乏统一管理D.南北气候差异大

13.古老文明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因有(  )

①河流提供水源 ②河流冲积作用形成肥沃土壤 ③河流方便运输 ④河流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14.世界各大洲河流径流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B.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

C.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D.亚洲、南美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阅读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北京市),回答15~16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

15.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A.地下水位的上升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D.降水量减少

16.要减少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D.推广使用渗水砖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17-18题。

 

17.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19.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B.②C.③D.④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发达国家总体上人口的死亡率高于人口的出生率

B.目前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属于“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

C.欧洲国家由于营养好,肥胖人口较多,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D.北美国家由于人口老龄化,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

21.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与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A.亚洲与欧洲B.非洲与欧洲C.欧洲与拉丁美洲D.亚洲与大洋洲

读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完成22~23题。

22.迁入淄博人口最多的省区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

C.中部地区D.东北地区

23.据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四川省是迁入淄博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

C.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吸引甘肃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原因

D.江苏省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目的是务工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24~26题。

2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26.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据此完成27~28题。

27.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A.土地面积更广阔  B.矿产资源更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D.草场资源更丰富

28.下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29~30题。

29.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30.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

二、综合题(共3道大题,40分)

 

31.读图21“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9分)

  

(1)图中设计修建从B村到A村公路的 ①和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为合理,理由是               。

(4分)

  

(2)修建从B村到D村的公路不走直线,而绕道C村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3)因发展需要,该地拟建一人工运河以沟通Ⅰ、Ⅱ两条河流。

请在图中画出运河开凿的最佳位置,并说明理由。

(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20分)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试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6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6分)

(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4分)

33.2011年4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首轮会议在曼谷拉开帷幕。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

(2)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

一是;二是________。

(4分)

(3)把图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使之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3分)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

 

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

 

21世纪以后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4)(双选)按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2分)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A

D

B

B

B

A

C

C

D

C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B

D

B

B

D

C

D

D

C

C

B

B

A

二.综合题

31.

(1)②地势平坦,工程量小、建设成本低 

 

(2)方便C村居民出行,增加线路货、客流量,提高经济效益  

(3)画图在该位置开凿,运河的里程短,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32(

(1)沪、苏、津、粤。

①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

(2)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趋向:

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3)地区间收入差距(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4)变小 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33

(1)波动上升

(2矿物燃料的燃烧毁林(或森林被大量砍伐)

(3)由上而下依次是:

②①③

(4)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