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3791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性腮腺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

组织者:

千河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

各乡村医生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

20人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

30份

活动内容:

1、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

2、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

3、流行性腮腺炎的辅助检查

4、流行性腮腺炎的鉴别诊断

活动总结评价:

参加讲座的乡村医生了解了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辅助检查与鉴别诊断。

知晓率:

95%

满意率:

95%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负责人(签字):

填表人(签字):

填表时间:

通知

千河镇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为了让大家对流行性腮腺炎有更深的了解,我院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

2012年11月15日10:

00-11:

30

地点:

讲座内容:

授课人:

魏蔺

参加人员:

千河镇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千河镇卫生院

二0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田鼠属、仓鼠属和小鼠属(小家鼠),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

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

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

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

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本病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

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

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

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

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

  1.轻型①体温39℃下,中毒症状轻;

②血压基本正常;

③出血现象少;

④肾损害较轻,尿蛋白在“+~++”,无明显少尿期。

  2.中型①体温在39~40℃,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

②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

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

④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卅”,有明显少尿期。

  3.重型①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

②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

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较重。

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④肾损严重,少尿期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日以内者。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候群者。

①难治性休克;

②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肾损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于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dl以上;

④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⑥严重继发感染。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

  2.确诊病例

  ①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①项。

疾病预防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和给高危人群注射出血热疫苗。

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

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

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

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

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

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

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监测

  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人间疫情监测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灭鼠、防鼠

  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

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灭螨、防螨

  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主要杀灭部队经常活动地区的游离螨与鼠洞内螨。

防螨应注意:

①不坐卧于稻草堆上;

②保持室内清洁,曝晒与拍打铺草;

③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

④亦可用5‰敌敌畏溶液喷晒衣服开口处,有效时间约半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