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3657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0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而最后一句“其实,我们对待数字人文的最好态度”提示,答案就在最后一句中。

材料二第1段出现“数字人文面临的挑战”、第3段第1句“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还提出了更为本质的问题”等关键语句。

而材料二第2、3、4段尾则是对现在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出现问题

1.角度未抓准失分。

2.思路未理清失分。

四、优秀答案

五、教学建议

1.学会精准审题。

题目中的角度、角色都是审题要点,需要结合起来看。

2.迅速读懂文本。

注重材料整体脉络和段落局部脉络的梳理,真正读懂文章。

3.减少罗列答案。

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无法逐条挑选答案,唯有条理、简洁、精准作答方能得分。

第8题阅卷报告(市区阅卷组)

评分标准:

1.举例,各占1分;

说明分析,各占1分。

2.举例与“用词别致"

、“语言典雅”不符的,不得分。

较好的答卷:

主要问题:

1.字迹了草。

2.不分条作答。

3.不针对问题作答,只说套话。

4.不点明“用词别致"

、“语言典雅"

字眼,显得混乱。

建议:

1.加强审题及读题能力,根据问题本身,结合文本,如实作答;

不要凭惯性思维,抛开问题自说自话。

2.训练学生依据试题分值而分条作答的能力,在落笔作答前做到对答题卷面的布局了然于胸。

3.建议将“用词别致”“语言典雅"

等字眼放到句首。

第9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本题从文章的内容设计和整体框架设计角度,考查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本题高质量地对标了2020年山东新高考试题8题。

【解题思路】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筛选出“酒”和“古镇”关联的关键信息,根据题干的提问方式整合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

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或地理自然环境)。

③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久深邃的历史。

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评分细则】答案一定要围绕“酒”与“古镇”组织,条件特征要对应。

第一条,酿酒的缘由1分——古镇偏僻幽美或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人文环境)1分

第二条,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或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1分,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或地理自然环境)1分。

第三条,饮酒思源1分,回顾古镇悠久深邃的历史1分。

或航道,战争,美酒1分表现了古镇悠久的历史1分。

第四条,借品尝老酒1分,展现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1分。

或品尝老酒,品尝千古赤水1分,表现古镇深深的民间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1分。

【学生答案展示】

1.满分优秀答案展示:

读懂了文章,审对了题,既抓住了“酒”和“古镇”两个关键点,又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述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2.5分答案展示:

读懂了文章,文章思路把握较好;

答案的前两条基本扣住两个关键要素,但第三条只出现了“古镇”,而未出现“酒”。

3.4分答案:

扣基本要素,但不概括,不凝练,抓不住关键条件特征。

4.3分答案:

扣基本要素,但关键信息没抓到,并整合不到位,有要点信息重合问题。

5.2分答案:

思路正确,但未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属单打独斗型。

6.1分答案:

审错了题,答成了“酒”的作用。

7.0分答案:

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且不分条,找不着关键要素。

这种情况本次答题中不在少数。

13题文言文翻译(昌乐阅卷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为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

(2)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

参考答案:

(1)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弃恳切率直的进言来接纳忠臣,有节气壮志的人不畏惧死亡的责罚来极力进谏。

(4分,“恶”“纳忠”“烈士”“极谏”各1分)

(2)皇上您不考虑祸患事变,想放开马缰长驱直入,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危险的。

(4分,“虞”“纵辔”“观兵绝壁”“窃”各1分)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所考查的两句文言知识点密集,重点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双音节词语的掌握情况,兼及文言句式、修辞的考查;

并且此两句在原文中都是张钦的上疏劝谏之语,隐含对交际语境的考查。

1.整体原则:

关注评分点,采点给分;

关键点翻译有错别字则该点不给分。

2.第

(1)题

①恶:

译文为“厌弃”,与之相关的翻译“讨厌”“厌烦”“厌恶”“憎恨”皆可给分;

如将“不恶”译为“喜欢”,与句意不符,则不给分。

②纳忠:

译文为“接纳忠臣”,大部分同学对“忠”界定不清,如译为“忠言”则不得分;

译为“忠心”可从宽给分。

③烈士:

译文为“有节气壮志的人”,此处限定为“品质”方面,如译为“有气节的人”“刚直的人”“忠义的人”“忠烈的人”皆可给分,译为“有志向的人”也可给分;

但从“功业”角度翻译则不给分。

④极谏:

译文为“极力进谏”,但大部分同学忽略了“极”,此次评阅从宽处理,只要翻译出“劝谏”“进谏”意皆可给分;

但译为“纳谏”则不给分。

3.第

(2)题

①虞:

译文为“考虑”,译为“担心”“担忧”“料想”等都对;

译为“害怕”“知道”“猜测”“料到”等不给分。

②纵辔:

译文为“放开马缰”,此为直译;

“辔”应为借代用法,指“马”,故译为“放马”“纵马”“策马”等皆可,译为“骑马”也可给分;

但译为“乘车马”则不给分。

③观兵绝塞:

译文为“在极远的边塞显示兵力”,此句学生很难翻译,如译出“到/在边塞视察部队/士兵”意,就可给分。

④窃:

译文为“私下里”,如译为“暗地里”也可给分,但译为“偷偷地”则不给分。

四、典型错误

(一)13

(1)

1.重点词语没翻译。

如将“烈士”“极谏”直接放在译文中。

2.重要词语翻译不准确。

如将“恶”翻译为“喜欢”;

将“烈士”翻译为“勇敢的、死亡的”,而未点出“节气”。

3.没能理清句意,翻译错误,甚至语句不通顺。

如将“忠”翻译为“忠言、忠告”,忽略了原句中的“切直之言”;

将“谏”翻译为“纳谏”,不符合句意。

4.语序不当。

5.出现错别字,如将“进谏”写成“近谏、尽谏”,较多同学写错“谏”字。

6.“诛”本次考试没有作为得分点,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翻译为“诛杀”“死”之类的,出现较大的谬误。

(二)13

(2)

1.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影响得分。

2.关键词不翻译,直接照抄,影响得分。

3.缺乏采点意识,没有直译。

4.特殊句式的意识不强,导致比较简单的得分点拿不到分。

个别同学因为错别字扣分。

1.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字字对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标准。

2.培养学生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如“烈士”,可联想到课内的“烈士暮年、奋六世之余烈”;

“窃”,可以结合着《报任安书》中的“仆窃不逊”;

“虞”可以联系《左传•僖公四年》中“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3.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

对、换、留、删、补、调。

如在翻译“观兵绝塞”时,我们要补充出省略的介词“于”以及调整成“于绝塞观兵”来翻译。

第14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再现:

14.张钦智勇兼备,请简要说明他“智”的具体表现。

(3 

分)

①关上城门的同时将钥匙藏起来(1分)

②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劝阻其出关(1分)

③假戏真做,呵斥使者使诈。

(1分)

二、评分细则

①答出“藏钥匙”即可得1分。

②必须概括出“以皇帝出行应有的威仪为借口”这个意思才可得1分。

③得领会张钦“假戏真做”才得1分

三、存在问题

1.整体得分不高。

文章没读懂,曲解文意,文章翻译理解错误。

2.对题干要求“智勇双全”的“智”理解不当,或只理解为“聪明”,答为“考中进士”;

或理解不到位,答为“勇于直言进谏”或不知道怎样的事例才是“智” 

拒不开关。

3.审题失误,“智勇双全”是总体评价,问题只问“智”的表现,回答“智勇”两方面兼顾。

4.审题不严密,题干问“智”的“具体”表现,回答太概括。

5.不分条作答。

6.摘录原文不用自己的话作答。

7.书写潦草。

16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律师“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本诗的第三联“转”出了新境界,请对此进行分析。

【原题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诗词中的结构谋篇上的主要特点“起、承、转、合”中的“转”的理解与应用。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基本意义,明白了“起、承、转、合”的各自特点,16题的答案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

(1)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

(2)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欢愉快乐;

(3)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襟。

【评分标准】

具体评阅过程中,除了参考答案呈现的三点表述外,要求前两点必须扣住“转”这个中心词语来回答,对第三点放宽了要求。

(1)空间的转换,由衙内转到街市、乡村(1分),由孤寂冷清转到热闹(1分);

或者表述为“由孤寂冷清衙内转到热闹街市、乡村”(2分)。

(2)情感的转换,由哀伤(忧伤、孤苦等)转为高兴(豁达、快乐等)(2分)

(3)只要能体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百姓”、“具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这样的表达,得2分。

(4)空间转换分析正确,紧跟的情感转换正确,得3分。

(这是一半多同学的答题模式)

(5)只翻译出颈联,情感上分析正确,得2分。

【出现的问题】

1.学生不理解“转”的意义,导致把诗歌翻译了一遍或者只翻译颈联。

2.在回答空间转换时,认为从“街市”转到了“乡村”,没有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基本以“联”为单位,或者直接照抄C项。

(照抄C项的1分)

3.审题不清导致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起、承、转、合”。

4.很多学生在分析情感转换时,认为前两联与后两联或者颔联与颈联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

对此,我们认为理解不够准确,本诗情感的转换是随着场景的变换而改变的。

5.少部分同学回答成了作用题。

6.不分条作答。

7.四成同学书写潦草,不清晰。

【样卷展评】

1.6分。

要点全,术语运用准确,作答条理清晰。

旨。

2.5分。

第一点的第一句理解文意错,除此外,要点齐全,表述明确;

第二份缺少意境的分析。

3.4分。

缺少思想境界的分析。

十分巧妙。

4.3分。

缺乏意境和思想境界的分析。

5.2分。

6.1分。

只有空间转换。

第17题阅卷分析

标准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评分细则及得分:

每空1分,写错任何一字不得分。

第一句“是故”不写也得分。

此题平均分3.8分左右。

出现错误:

1. 

对课文理解不到位,写错句子,如一图

(1),二图

(2)

2. 

不理解句意,死记硬背,错别字太多,如

(1)句“贤于”写成“贤与”,“是故”写成“是固”;

(2)句“搴阰”写成“骞辟”,“夕”写成“兮”,“揽洲”写成“览州”或“览舟”,“宿莽”写成“素蟒”等;

(3)句出错最多,每个字都会出现错误。

“扪参历井仰胁息”写成“们深厉景抑协兮”,“抚膺”写成“拊膺”或“扶膺”,尤其是膺,很多学生写错。

“坐长叹”写成“作长叹”。

3. 

记忆不够准确,前后句倒置。

如写成“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4. 

部分学生书写潦草,不认真对待。

复习建议:

1.情景类名句默写对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复习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背过、写对,还要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2.车轮战式的反复复习,学生遗忘很快,所以古诗文的复习应该功在平时,不能仅靠考前突击。

3.多动手写,古诗文中有很多字不是常见常用字,学生只是一时记住了,不常用很容易忘记。

第19题阅卷分析报告

一、原题及答案

19.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比喻的基础是相似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既用了借代手法,又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

19.①“蔚蓝色”代指“天空”,(1分),以特征代本体,两者体现的是相关性,(1分)属于借代。

②“无垠的蔚蓝色”所代指的“广阔纯净的天空”是喻体,(1分)与“开阔纯洁的心胸”具有相似性,(1分)属于比喻。

1.关于借代

(1)答出“蔚蓝色”代指“天空”得 

1分,答出“特征”“特点”“色彩”“颜色”代本体,得1分,词语“相关性”不作为得分点。

(2)答“用天空的色彩(“特征”“特点”“颜色)代指天空”,已经包含两个要点,得2分。

2.关于比喻

(1)答出喻体是“天空”、本体是“心胸”1分,相似点是“开阔、纯净”得1分。

(2)或者答“将开阔的心胸比作广阔的天空”、“将纯洁的心胸比作纯净的天空”、“以天空比喻心胸”等得2分。

(3)答“用‘天空’比喻‘心胸的旷达、通脱、包容’”或“用‘天空’比喻‘旷达、通脱、包容“的品格”也算对,得2分。

三、问题梳理

借代的相关性理解不好,属于必备知识欠缺,不知蔚蓝色与天空有关,答成蔚蓝色代指“旷达通俗”。

借代和比喻分不清,表述不到位。

弄不清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或将本体和喻体弄颠倒。

如将“蔚蓝色”比作“心胸”“天空”等。

文章内容理解、把握不好,如“明月”“白云”理解为喻体,“蔚蓝色”理解为“海洋”。

5. 

审题不清,分析手法答成表达效果;

应该是分析画横线句子,答成画波浪线的句子。

6.书写总体欠佳,书写不规范,勾画现象严重。

20题阅卷报告

①原句采用因果关系,更能突出强调中医大夫的高明;

②原句先否定后肯定,形成表意反差,出人意表;

③原句与开头照应,形成反复回环之美。

(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① 

“因果关系”1分,“更能突出强调中医大夫的高明”1分。

② 

“先否定后肯定”1分“表意反差或出人意表”1分。

③ 

“与开头照应”1分,“反复回环”1分。

从阅卷看,多数学生答不出要点,在阅卷过程中有意降低了评分尺度,若能答出相关内容的亦可得分,如只答出“更能突出强调中医大夫的高明”/“与开头照应,更适合结尾” 

/先抑后扬,结合内容分析等也给2分。

【存在问题】

此次阅卷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多的套用山东卷的答案,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答非所问;

只答套话,不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具体问题如: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多的套用山东卷的答案

②只答套话,不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复习建议】

1.强调审题意识。

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审语句,比较原句和改句的区别之处。

2.强调答案的表达,力求准确,着眼原句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避免脱离具体语句答套话。

3.答题建模。

熟悉此类题目的常见分析角度,如从句式、用词、手法、位置、语体风格、语意表达、句间关系等角度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具体的效果分析。

第21题阅卷报告

【评分细则】

(1)语句②:

将“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界定”位置调换,或者改为“对双方权利义务作了明确的界定,对实施操作细节作了详细的说明”;

将“双方权利义务”和“实施操作细节”位置调换也可。

(2)语句④:

在“与”前面或者后面添加“和”“跟”“同”等词语。

(3)语句⑤:

“运用”改为“利用”或“凭借”“借助”;

如改为“使用”“采用”“通过”,不得分。

(4)语句⑧:

删去“的时候”,或者删去“如果有一天”,或者将“如果有一天”改为“当”。

(5)语句⑨:

将“倚马可待”改为“指日可待”或“计日可待;

如改为“很快实现”等也可。

说明:

1.每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四处即可得满分;

2.答案多于4条的,按前4条评分,每指出一处并改对得1分;

3.如有直接改成正确表述的也可得分。

【主要问题】

1.阅读不仔细,不能运用语法知识审查句子,多数学生未能发现第④句中的语病。

2.答题不规范,或未指出不当之处,直接写出修改结果;

或不当之处和修改结果未用引号标出;

不按照序号组织答案,前后颠倒。

(1)未指明不当之处。

(2)不当之处和修改结果未用引号标出。

(3)不按照序号组织答案。

【教学建议】

1.系统训练常见语病的七种类型。

按照先分类训练然后综合训练的路径,并着力突出在语段中辨识与修改语病的能力。

2..教给学生语病修改的知识,如:

多就少改的修改原则,增补、删减、改换、调序等修改方法等。

3.着力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准确辨别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提升答案品质。

如:

本次考试第21题第⑥句中“倚马可待”是成语使用不当,应当另换成语。

但是好多学生改成“不久实现”“很快就实现”等,虽然语意也通顺,但是与命题意图不符,答案品质不高。

4.强化答题规范的指导与训练。

按照顺序作答、“将……改为……”的修改方式、用引号标出不当之处和修改结果等。

第22题阅卷报告

2020年10月23日,②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③在济南举办。

④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

⑤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方式举办。

1.时间:

表述为“今年10月23日”也对,如只写“10月23日”不得分,如将“2020年”写成“20年”不得分。

2.会议名称:

使用简称也可,如“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

3.举办方式:

“线下专题展示主要内容,线上活动为辅助”或“线下、线上两种方式”也可。

1.只要包含参考答案的5个要点,不超字数,表述流畅均可得满分;

2.④与⑤顺序颠倒也可得分;

2.表达不流畅,酌情扣1-2分;

3.超过70字,扣1分。

1.缺乏概括能力,致使落漏多数要素。

2.未根据语段结构与层次来概括。

如,文段中“线下设有……同时开展线上……”为并列式,但是有的学生未能将两者整合。

3.缺乏新闻文体知识,未能掌握新闻的要素,要点残缺不全。

1.强化文体知识教学,训练文体意识,让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体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概括要素。

2.引导学生理清文段结构与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简洁、准确、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23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日,四川某地的李大爷为了看病,和老伴转了好几趟车终于赶到某知名医院,却被告知医院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就医需要“网上预约”。

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易如反掌,对于老年人却是难事,取消现场挂号让“慢了一拍”的一些老人求医问药很是受阻。

在“快一拍”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让“慢了一拍”的群体只能“望网兴叹”。

针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本次考试作文是任务驱动型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所给的是中国社会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体现象和问题:

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快一拍”社会,对智能事物年轻人操作简单,但对老年人却是难事。

命题目的是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当下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的具体问题。

命题人没有给出太多的引导,更多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深度、广度和思辨度,引导考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立足现实、全面地看问题;

在立德树人方面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关注社会、承担责任。

考生可以立足材料,辩证分析中国当下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快与慢、利与弊,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挖掘本质,联想拓展社会同类现象,多角度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体现考查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考生应该能够思考发现:

这种现象产生的表面原因是老人自身落后于时代,本质上是社会忽略了这一部分人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没有把人民利益群众需要放在首位,规定死板,搞一刀切,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措施。

可以联想:

在哪些领域还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让更多人分享社会发展的红利?

如此可以看出考生的思维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统筹全局,整体分析;

也可将一方面作为论述的前提,然后着重论述另一方面,以哪一方面作为侧重点是考生的自由,但不可以单纯选择一个方面写作。

三、参考立意

1.“速度”与“温度”兼顾

2.要“速度”,也要“温度”

3.既要追求高远,也要立足现实

4.快速度搞发展,慢速度传温情

5.快慢结合,全面和谐发展

四、偏离立意

1.与其快节奏,不妨慢生活

2.信息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