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历史学派的以国家干预为主线的社会政策主张,为德国最早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奠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一)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
1、劳动者收入的差别性
2、解决劳动者就业暂时中断的生活来源问题
(1)企业竞争导致劳动者失业
(2)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排挤部分劳动者
(3)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使部分低素质劳动者失业
(4)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或半失业
(5)市场失灵,造成企业缩减一部分必需品生产,从而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
(6)政府失灵,使部分企业失业严重
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
劳动者收入的差别性和养老问题,自家庭、阶级、国家产生时就已存在,失业问题自17世纪始开始大量出现,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自19世纪才产生。
社会保险产生的三个条件:
1、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除了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要外,还要有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这是社会保险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2、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工资劳动者增加,是社会保险产生的关键条件。
工资劳动者不再像自给自足的生产者那样,凭借一块小土地,依靠“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就能安堵一生。
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收到经济条件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约,特别是工业化带来的工业事故、疾病、失业风险等,常常威胁着工资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资劳动者队伍不管发展壮大,并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要求在工作中断,或者伤残、疾病时,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必要的医疗服务。
社会保险就是在这种“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产生的。
3、政府重视是社会保险产生的重要条件
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和比较负责的福利措施,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利益,若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只能依靠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来进行。
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发展
一、社会保险的原始形式
基尔特制度:
由职业相同的劳动者组成的相互扶助团体。
公典制度:
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
其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犹太人的高利贷,对下层工人、商人及一般平民,贷给低利资金。
年金制度:
由政府以募集公债的方法实施救助。
先规定公债本金每年的利息,然后将其利息分配给各该年的生存者。
如果公债所有人死亡,利息停止支付,公债本金也不退还,归政府所有。
二、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一)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末,社会保险的产生阶段;
标志:
德国1883年通过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社会保险在德国首先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一,政治稳定的需要。
德国政府很清楚,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扩大殖民地,国内的政治稳定时首要条件。
因此“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推行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胡萝卜即以社会保险政策安抚工人。
第二,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成为社会保险制度迅速出台的催化剂。
第三,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的出台,成为俾斯麦政府着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根据。
第四,德国拥有一套完整和高效率的普鲁士行政官僚体系。
(二)20世纪2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保险的初步发展阶段;
美国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
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颁布《社会保障法》的国家。
这一法律的颁布,意味着社会保障在全球最终形成一种制度。
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特点:
1、社会保险只是作为应急措施出台,还没有形成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
2、社会保险的范围尚不广泛。
主要针对受雇佣者,以解决失业、工伤和退休问题。
3、社会保险体系还不完整。
没有形成按照劳动者或者全体公民可能遭遇的所有风险设计的一揽子社会保险计划。
4、社会保险的功能侧重“治疗”。
均属于“善后”措施,而没有形成“治疗”与“预防”并举。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保险的充分发展阶段;
“福利国家”的出现
1948年英国颁布的《国民卫生健康服务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全民医疗保健的国家。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保障的“福利国家”。
战后社会福利于社会保险在西方国家大发展的原因:
1、经济的高速增长。
2、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3、政党竞选的需要。
各国政党在竞选中都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作为赢得选票的重要手段。
4、与奉行凯恩斯主义相联系。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由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依靠政府调节经济(包括增加公共开支)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许多国家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指导思想。
(四)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滞胀状态,但社会福利确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和社会保险“刚性”的作用仍在迅速扩大。
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扩充,享受待遇标准的提高以及享受时间的延长,使得社会保险支出迅速增长,超出经济增长速度,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社会保险改革的主要措施:
1、设法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同时控制社会保险给付;
2、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大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3、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保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保险割据格局,鼓励有条件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地方、地区、法人单位举办社会保险失业,以缩小政府负担的保障范围与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传统的即以被保险人纳税(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占统治地位。
社会保险的新形态:
(一)低收入者补助型的社会保险
受益人无需缴纳保险税(费)
(二)社会救助型的社会保险
无需缴纳保费,符合条件即可享受权利,经费由一般税收拨付
(三)普遍医疗服务型的社会保险
(四)强制储蓄型的社会保险
(五)雇主责任保险
社会保险呈现新的发展特征:
1、社会保险举办国不断增加
2、保障范围逐渐扩大
3、退休年龄从降低向提高反弹。
4、社会保险关系各方当事人应尽的义务有所改变。
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1、社会保险多样化(目标、筹资渠道、项目体系、管理体制、实施方式)
2、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
一是指各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二是指保障范围和内容得到不断扩展(将环保、精神状况、教育和培训纳入社保内容)
3、社会保险私营化
社会保险私营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个人帐户基础上,从规定受益制转为规定缴费制;
第二,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分散竞争管理;
第三,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或将某些社会保险项目微驼社会机构管理;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依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营与管理。
社会保险私营化并非全盘私有化,政府在社会救助、立法与监管以及最终财务责任承担方面仍要尽自己的责任。
4、社会保险基金资本化
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可以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可以对则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雄厚资金。
5、社会保险产业化(主要针对老年人而言)
6、社会保险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通过三个方面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是福利水平高低影响一国产品成本,影响其对外贸易(如发达国家将其加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是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人员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日益重要;
三是由于各国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不断增加,基金投资国际化不断发展,需要加强各国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方面的协调。
从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以及北欧的实践看,社会保险正从主权国家内部走向政府间合作或区域集团化并进而走向全球性联盟或合作。
第三节我国社会保险发展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时间:
1949——1952年
⏹标志:
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
⏹管理机构:
工会
⏹形成“用人单位——地方或产业工会——全国总工会”的管理体制。
⏹社会保险基金由工会统筹使用,其中70%由企业工会使用,30%上缴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用人单位资金节余上缴,不足由工会补足。
⏹社会保险的费率、支付标准全国统一
二、社会保险的初步发展
1953——1966
1953年修正形成了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正式实施。
⏹解决了城镇企业职工和公务员的后顾之忧
⏹至1956年,全国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私人企业中94%的职工享受社会保障。
⏹农民问题:
⏹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成为建国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依据。
(人民公社,农村互助合作)
⏹1957年末社会保障制度的奠基阶段基本完成。
⏹1958年商业保险停办。
三、社会保险向企业保障的蜕变
1966——1978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财政部发出《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有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会费和社会保险费,企业的社会保险支出“改在营业外列支”,由企业自行筹措资金承担。
⏹至此,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变为彻底的企业保障形式。
四、转轨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
从企业保障到地方保险
1978——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5年《七五计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概念。
⏹1990年《八五计划》提出:
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以改革和建立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为重点,带动其他社会保险事业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优抚事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沿海地区对养老保险进行”地方保险“试点,成功,至此全国范围内企业保障开始走向“地方保险”。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重要环节之一,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的五大体系之一。
⏹提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指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
⏹“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
⏹推进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07年十七大报告: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加强老龄工作。
强化防灾减灾工作。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
农村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草案
2009:
⏹国发〔2009〕32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09〕66号: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人社部发[2009]187号: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190号:
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
⏹人社部发[2009]191号:
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2010年:
⏹2010年7月有关“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开始执行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材料:
2010年社会保障十大事件
第一位:
2010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始由长期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阶段。
《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主体性法律,不仅规范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二位:
2010年6月由国务院颁布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它首次将救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排第三位的是2010年1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它表明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将开始进入规范化阶段。
排在第四位的是2010年4月住房建设部先后发布《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它表明政府在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事业,这不仅是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稳定住房价格的重要举措,而且意味着住房保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在第五位的是2010年12月国务院决定第七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它是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低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继续弥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但也有论坛成员认为,还应当考虑退休待遇与在职工资之间的关系,关注提高养老金与提供老年服务的替代性。
排在第六位的是2010年7月有关“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开始执行,它对于维护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权益有促进作用。
排在第七位的是2010年1月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成立,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事件。
其标志性意义不仅在于我国首个社会福利协会的成立,还在于以往较忽略的社会福利事业从此开始引起关注。
排在第八位的是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了对职业伤害与工伤事故的保障范围,维护工伤者的权益。
排在第九位的是2010年10月上海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这实质上退休年龄延迟的试验性做法,值得高度关注。
排在第十位的是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指导意见的通知》,残疾人事业在不断发展。
六、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变迁分析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企业”型保障制度是以行政化手段组织起来的由政府保障为主,由企业推行的保障制度。
尽管“文革”期间取消社会统筹,转变为彻底的企业保障形式。
其形式是企业办社会,但本质上依旧是政府保障。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保障实际上属于“完全保险”。
⏹商业保险停办
⏹高效率——低效率
⏹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原有的计划体制下的国家保障形式被打破,商业保险恢复,传统的保障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
但是由于路径依赖和福利刚性,政府—企业保障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企业办社会”现象更为严重,深化改革需求迫切。
⏹为此,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但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说明,如何设计最优的制度安排和选择最优的发展路径就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保险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