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108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

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

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

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

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

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

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

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

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

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

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屠呦呦和她的学生

疟疾,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多病人死亡,只是因为他们用不起昂贵的传统抗疟药物。

青蒿素的问世,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药”。

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津巴布韦自2008年开始推广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

本世纪初,津巴布韦疟疾患病率为15%,到2013年这一比率已下降至2.2%,青蒿素抗疟药物的普及和推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中国的复方蒿甲醚使疟疾患病人数减少了78%,死亡人数下降了88%;在西非的贝宁,当地民众都把中国医疗队给他们使用的这种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的中国药成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

中药研究所2001年申报中药学博士点成功后,她于2002年又招收了博士生王满元。

王满元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主任,他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个笔记本。

这个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

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郑重赠与弟子,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

王满元说,透过泛黄的扉页,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

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

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

2002年,屠呦呦承接“中药标准及相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专项中有关青蒿的子项目,当时,唯一的组员杨岚研究员将要去日本进修。

因为缺人手,当时刚刚成为屠呦呦博士生的王满元,就被要求进组。

彼时,72岁的屠呦呦每个月都会打车到实验室,指导王满元开展相关研究。

“屠老师究竟算西医还是中医呢?

”王满元记得,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屠呦呦都不作回答。

作为她的弟子,王满元知道,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并不关心。

“屠老师一辈子做科研的奔头儿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中药更好的疗效,她对我的培养也是坚持这个信念。

”在他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北大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普解析等课程。

“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

令王满元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平时有做剪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健康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经常让王满元寻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

在非典期间,她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疗效果。

王满元说:

“他们这一辈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

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科研,在找到你关注的方向后,就要坚定地走完科研道路。

2011年度,屠呦呦喜获拉斯克等国际大奖。

相比青蒿素的抗疟能力,屠呦呦在得奖后,尤为关注的,还有这个奖对于中医药学的意义。

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表情平静地讲述完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后,她才颇有些激动地说:

“要呼吁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

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

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我们找到了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类似的传统药还有很多。

(摘自《屠呦呦传》)

【相关链接】①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为了让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领导不放心地问:

“试药有风险,再说你刚得过病毒性肝炎。

”屠呦呦当仁不让:

“不,我是组长,这是我的宝贝,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当年,她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

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有着鲜为人知的女汉子的一面。

(摘自《北京文学》)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疟疾被世界卫生组织视为死亡疾病,非洲每年都会有至少100万人死于此病,随着青蒿素的问世和推广,死亡人数大大减少。

B.青蒿素是非洲人的救命药,已拯救了上百万生命,其主要原因是此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价格便宜,贫困的百姓能够用得起。

C.从青蒿素对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研制者屠呦呦可谓功劳卓著,功德无量,她做了一件有益于全人类健康的大事。

D.在研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付出了辛勤艰苦的劳动,为了让青蒿素尽快用于临床试验,她不惜冒着危险去做试药,勇气实为可嘉。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笔记本是屠呦呦赠与王满元的入学礼物,她认为王满元通过笔记本可以感受到她的良苦用心,这体现了身教胜过言教的道理。

B.屠呦呦当年招收的学生王满元,在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的影响下,成为了当今中医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

C.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等国际大奖后,终于可以让具有抗疟能力的青蒿素应用到病人身上,谈及此事,她的心情显得格外激动。

D.每次有人问及屠呦呦究竟属于中医还是西医时,她都不作回答,因为她本人对这个问题也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6.屠呦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结合文本选择感受最深的几点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驼刺为何守望大漠查干

自从大地上出现了沙漠,就同时出现了沙漠植物。

其中,叫做驼刺的植物,分布尤为广泛。

如果自然界冥冥中有统领者,小小驼刺去守望大漠戈壁,是不是自然之神所委派?

而坚忍不拔,忠于职守的驼刺,一守即千年,从未动摇从未间断过。

假如诸君不悭吝,就为它点个赞,竖个大拇哥,如何?

我也相信,是由这位自然之神,在统筹管理着这一丸地球,使它井然有序地运转再运转,让万千生灵安居乐业。

何谓大自然?

就是狭义的自然界。

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

它一直客观地存在着,绝非虚幻,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道法自然吧。

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间万物,各司其职。

比如蜡梅,宋·王安石所描摹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它带着春的信息,匆匆赶来,甚至等不及绿叶来扶持,为踏雪寻梅者,为苏醒中的大地,送来一袭清香和最早的色彩和暖意,凌寒而生发的。

因为这是它的分工,务必到位。

我们不能左右,甚至懒于去思考它的来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