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006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生物试卷答案及详细解析易题库教研团队出品.docx

2014高考高频考点尽在易题库

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生物

1.下列生命活动中,一般不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A.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C.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培养获得大量抗体

D.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马铃薯茎尖获得脱毒苗

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3.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①正常基因纯合细胞②突变基因杂合细胞③突变基因纯合细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SPL蛋白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调控基因转录的分子。

不同植物的SPL蛋白结构不同,但均有一个大约由80个氨基酸构成的结构相同的功能区,可识别并结合到某些基因的特定区域。

SPL基因最初是从植物花序cDNA(由mRNA逆转录形成)文库中得到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SPL是8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B.SPL基因能在花序细胞中表达

C.SPL可催化特定基因的翻译过程

D.SPL在不同绿色植物中功能差异较大

5.下列有关生物技术与实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某组织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B.用龙胆紫染液染色以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C.制作泡菜时密封坛口的目的是促进酵母菌的增殖

D.在适宜的高渗溶液中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壁

29.(16分)为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研究者以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

(1)乙烯和生长素都要通过与__________结合,将________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实验一:

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______________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如下表。

组别

植物激素及处理浓度(µM)

根伸长区细胞长度(µm)

1

对照

175.1

2

0.20ACC

108.1

3

0.05IAA

91.1

4

0.20ACC+0.05IAA

44.2

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__________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

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乙烯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来影响根生长。

(4)研究者将幼苗放在含NPA(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无显著差异。

由此分析,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根生长。

(5)综合上述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影响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0.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

(1)依据真核细胞中____________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

假说一:

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

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

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

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__________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

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

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_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___(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

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2

31.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

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生物部分参考答案

2014.5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C2.D3.D4.B5.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29.(每空2分,共16分)

(1)受体信息(或“信号”)

(2)测量并记录抑制抑制作用增强(或“抑制作用更显著”)

(3)生长素含量增加

(4)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5)合成

30.(18分)

(1)DNA(或“基因”)(1分)

(2)不同(2分)核糖体(2分)

(3)①氮源(1分)蛋白质和核酸(2分)

②尿嘧啶(2分)

③没有合成(2分)底部(1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2分)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2

(4)如右表(3分)

注:

1组与2组可整组互换位置,但全部填写正确才可得分。

31.(16分)

(1)(生物)群落(1分)分解者(1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分)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分)灭菌(2分)

②高于(或“大于”)(1分)杨半分解叶(2分)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2分)

(3)蚯蚓(1分)(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2分)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生物试题解析

1.解析过程:

细胞分化指的是个体发育中,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细胞分化;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也是细胞分化;培育马铃薯茎尖获得脱毒苗需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再分化即愈伤组织经分化长出根和芽的过程,有细胞分化的过程;杂交瘤细胞本身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可分泌抗体,但是不会再发生细胞分化。

2.解析过程:

大量饮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胰高血糖素可使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

3.解析过程:

此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产生的子细胞一定都有同源染色体,而在着丝点分裂后2条同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细胞是随机的,如果染色体全白和全黑(其上有突变基因)进入同一个细胞,交换白(其上有突变基因)和交换黑进入另一个细胞,则产生的子细胞为2个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如果全白和交换黑进入一个细胞,全黑交换白(其上有突变基因)和交换白(其上有突变基因)进入另一个细胞,则产生的子细胞为正常基因的纯合细胞和突变基因的纯合细胞。

4.解析过程:

由题意知,不同植物的SPL蛋白结构不同,SPL蛋白是由多于8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SPL基因最初是从植物花序中mRNA反转录得到的,本身SPL是一种蛋白质,说明SPL基因能在花序细胞中表达;SPL可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的特定区域,可见其可催化特定基因的转录过程;可见其在不同植物中功能类似。

5.解析过程:

制作泡菜时需密封坛口,目的是促进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其余正确。

29.解析过程:

(1)乙烯和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时都需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由图表可知,应测定并记录幼根伸长区细胞长度,与对照组相比,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更显著。

(3)由实验二可知,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生长。

(4)在培养液中加入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阻断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幼根长度,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乙烯不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来影响根生长。

(5)由以上实验结果推测,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来影响根生长。

30.解析过程: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从而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带入细胞质。

(2)假说一的内容是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也是就是“信使”,假说二的内容是存在另一种RNA,作为信使。

若假说一成立,则会通过转录产生多种不同的rRNA,从而形成不同种核糖体。

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与核糖体结合,知道蛋白质的合成。

(3)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细菌要获得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