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969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课时1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总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政治上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

经济上

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

思想上

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政治: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始皇*;②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③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①中外朝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2.经济:

(1)秦汉时期的农耕技术。

(2)秦汉时期手工业发展与“丝绸之路”。

(3)秦汉时期的商业发展。

注:

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2.大统一

(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1)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

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

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2)措施:

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分割相权

(1)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以制衡丞相权力。

(2)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机构——尚书台,并以此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四)秦汉时期的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

(1)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集权统治。

(2)演变

2.选官制度

(1)秦至汉初:

实行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五)秦始皇(选修4)

1.统一全国: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2.制度创设

(1)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3.巩固统一

(1)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2)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平服岭南,设桂林等三郡。

(4)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5)交通上,统一车辆形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4.评价

(1)积极

(2)消极:

“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发展

[巧学妙思]

[图解历史]秦朝的统一

★“图穷匕见”来自荆轲刺秦王的典故,体现了秦朝统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构图解史]秦朝皇帝制度

[以图证史]皇权的象征——虎符

[辨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构图解史]秦中央集权制度

[构图解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西汉中外朝制度

[图画证史]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加广泛,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易错易误]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

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微点拓展]“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都加强了盐铁专卖。

1.历史概念——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从战国末期到秦朝,伴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

2.政治现象——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外戚干政现象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争斗。

3.历史概念——汉代田庄经济

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的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4.史学争鸣——田庄经济的性质和地位

一种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

另一种观点认为,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而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促进了汉代商业的发展。

主题一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三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四 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

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

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

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

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

司直系丞相属官,司隶则直属皇帝。

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

1.史料一为后人的史学评论。

解读时注意理解“封建制”“官僚制国家”,史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

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史料。

史料信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了皇帝制度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权专制的基本特点。

3.史料三为后世史学评论。

史料信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说明西周实行分权的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4.史料四为后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评述。

史料“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说明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反映了秦汉皇权专制下监察制度的演变。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答案 

(1)原因: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2)实现: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

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答案 

(1)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2)趋势:

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

3.根据史料四,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2)作用:

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

[史论归纳]

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皇帝授予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

收入来源

来源于领地

来源于俸禄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2.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央政治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政治特点

西周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

奴隶制的贵族政治

秦朝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封建的官僚政治

主题二 “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艰难发展——秦汉时期的工商业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史料三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晁错《论贵粟疏》

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类原始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