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949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考试说明解读讲座.doc

2013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我省文科综合考试已经自主命题两年了,纵观这两年的高考地理试卷,都能比较客观地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就课程的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范围与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等都作了全面的框定,为高考有效的复习指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这两年的考试说明变化不大)

一、解读:

(一)命题指导思想:

新的《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命题的思想应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全面反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为此《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命题应遵循的六大原则(详见考试说明)。

(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选择性)

(二)考试范围、内容和试卷结构:

 1.考试范围:

《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

(究其意思,高考并不涉及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的知识点,而只是把它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为高中地理的知识提供一个背景依据。

因此,在复习初中地理时,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

2.内容比例:

必修内容占85%,选修内容占15%。

3.试卷结构:

试卷分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每科12题,48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考题与选考题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必考题,共3题,约116分,政、史、地各1题,分别为政、史、地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地理科1题约37分),第二部分为选考题,约40分。

选考题共有8题,考生可从中选择政、史、地各1题作答。

地理学科《海洋地理》、《自然灾害及防治》、《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

(分值约15分)这种“超量给题,限量答题”,是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实际而设置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共同而有区别、尊重自主选择的理念。

(根据这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自然灾害及防治的考查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拿高分,可选修这门)

4.试题难度:

《考试说明》规定了全卷难度为0.6左右。

其中地理试题的难度值为0.55~0.60。

这两年的高考试卷的难度确实下降了点,所以在复习指导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深度,控制好难度。

重点应放在基础主干知识、基础题与中档题上,不要去钻牛角尖,不必去做大量高难题的训练。

(三)题例、样卷:

“题型示例”中的题目大部分进行了更换,而且大都出自于高考新课改区的试题。

例题有以下特点:

1.体现学科特色

试题基本都是以图表作为信息载体设计的,考查图的类型多样。

试题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地理学科能力。

2.体现新课程理念

1)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如第37题第(3)问研究小组的同学考察确认甲湖泊是一段旧河道,分析甲湖泊的成因等等,本题是按探究的思路设计的,探究的主题是湖泊的成因甲湖泊的成因,且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是具有一定开放性。

2)强调对新情境、新材料的运用与创设的试题。

如P123例题4(2008年高考宁夏卷),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作为新情境材料来命制试题,考查考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理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试题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该类试题选材新颖,注重创新,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没有脱离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现了新高考依纲不依本,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这对中学地理教学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注重探究性与过程性分析的试题。

在题型示例中,P124例题5第(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4)问针对图中A省湖区出现某种生态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又如P126例题6第(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5)问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

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在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解读选取的示例中如P79例题7第(2005年高考广东卷),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P86例题10第(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6)问,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这类试题重视创设新情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让学生在全新的材料情境中探究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是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高考公平公正、坚持以人为本的命题原则,给学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

4)出现实验题与基本过程观测题。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出现了地理实验,如参考试卷中第6题的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

5)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如第10~13题组以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作为新情境材料来命制试题。

针对以上参考试卷反映出来的信息,这要求教师应以《考试说明》的参考试卷作为平时设计练习的蓝本,以相应的题型模式为主去训练,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类题型的考试要求。

(四)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说明》中的有关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又细分为13个水平层次,对每一个层次能力的具体要求,都配一道典型例题分别加以解释。

所列举的例题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较有代表性和带有典型意义的,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对这部分试题的能力要求说明,要深刻领会其能力要求的内在涵义,例如重视考查使用图表能力的,如用图说出、用图分析、绘制图表、据表说明等等;考查思维能力的,多采用描述、阐述、说明、比较、归纳、解释等等。

结合《考试说明》中提供的题型示例,教师要认真思考、对照各题例所要侧重考查的能力目标所属的能力方面与层次要求,从中探索新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以便在组织复习时,明确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层次,加强复习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并对各考点的能力要求在平时练习与考试的题目中加以体现,让学生逐渐适应高考考试的要求,增强平时练习、考试的目的性,提高练习的质量。

二、科学备考: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如何依据《考试说明》,以正确的观念、方法研究高考,实现科学备考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我想,就结合这两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和老师们一起来探讨有关科学备考的若干问题。

(一)重视对基础知识(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1.从考点分布的整体上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没有出现超出考纲的偏题和怪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工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气候、中国气候、流域开发及其治理等。

一套试卷中的考点分布,由于受考试时间与试卷容量限制,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覆盖到考纲中所列出的全部考试内容,但仍是有所选择地体现重点知识的考查。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2.从统计看,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点,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年年出新题,即知识重组线索新,情境设置创意新,设问角度思路新。

以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给人以新的印象。

例如:

这两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都有考查(09年的10-12/12分、2010年的11-12/8分),而且大家都很明确它是必考,而且是拉分题。

有图或无图呈现方式,图像似乎变得“简单”了,但实际难度却在不断增加,(如2007年、2008年全国I卷中对光照图的考查考倒一片)。

但无论如何变化,高考考查的内容本质仍然是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与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

试题难度往往体现在对考查内容的深度做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以及在呈现方式上的变化。

(2010年考查区时的计算、晨昏线的移动规律;2009年考查极昼的范围和直射点纬度的关系、黄赤交角变小产生的影响、日期的计算),客观地讲,作为学科主干知识的地球运动内容,因具有较高的地理思维含量而成为高考考查频度较高的内容。

一般而言,考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从实际地理教学来看,考生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理解不透。

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即使试题难度不是很大,考生依然失分严重。

反思上述问题,一是教师是否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结合有关图像进行了深入理解;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分析有关问题是否把握到了问题的实质,并进行了地理方法上的提升。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考虑指导学生就典型试题共同讨论,落实到具体知识点,分析问题的逻辑关系,归纳出相关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

对于经典试题的分析;要注意分析结构、思路和方法,把握地理现象和本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关系。

(二)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

从统计看出,高考地理题不离图,福建省最多(10、21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表格等;等值线图和景观图没有),

1.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例如区域图与局部图的组合、景观图与文字材料的组合等)。

例如福建卷第37题就是由“西非区域环境示意图”、“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和“尼日利亚主要粮食作物构成表”等三幅图和一个表组合起来考查学生相关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考生要从“读会图”转变到“会读图”,掌握好读图方法,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能

力;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2.2010年高考图表形式虽然多样化,但占分值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现今地理高考中的地位。

切勿把初中地理复习成简单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初中地理部分是区域开发整治或地理现象发生的载体,高考试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

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重点强调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养成,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空间概念的建立等问题,淡化对各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

(三)、正确认识高考地理“热点”问题。

每年试题的设计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

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所学知识点,这两年的试题也不例外。

但热点问题的呈现形式多由显性向隐性转变,比较巧妙地将热点问题冷处理,考查角度比较隐蔽,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了全面夯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