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8350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农村初中实施特色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docx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要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认为: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学习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

(二)乡土课程资源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将开发的乡土资源通过转化、优化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能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蓝本资料,从而更好地利用好所挖掘的乡土资源。

四、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实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乡土资源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联系,总结、建立乡土资源与学校艺术教育理论,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

具体说有如下两个主要目标:

第一,提高学校艺术教育实效。

实施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充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发挥其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功效,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乡土资源,使青少年艺术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从而通过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在社会发生辐射作用,增强艺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家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为应用性研究,采用直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创新教育和周边课程资源利用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现场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等方法。

比如,在行动研究法实施方面,联系一批相关的乡土资源教育基地(如撞钟山革命烈士纪念碑、陆埠袁建军佛雕工场等)建立研究资源库,开展课题研究,争取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的基本路线如下图所示:

 

1.开发与实施相结合

进行乡土资源开发,聚焦以此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践,先后推出适合学生特点,能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参与。

2.行动与研究相结合

课题组因地制宜落实实践和研究任务,进行多元多级的“参与式”、“互动式”开展研究。

边研究边行动,使课题的开发、实施、评估和反思循环螺旋式上升。

3.引领与自主相结合

研究以课题组为核心,邀请张重欣、徐旭芒等专家多次来校指导引领课题研究方向,带动本校教师进行研究,不断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

4.乡土资源利用的一般模式构建: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乡土资源的利用方法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对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利用的方法主要有:

(二)陆埠镇乡土资源类型及分布现状的研究

一定的地理区域,由于历史成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可利用的艺术课程资源也不相同。

这些不同于其它地域、本土化特征显著的艺术资源包括本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社会风貌,还包括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

(三)以乡土资源为载体,进行音美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1.收集乡土素材,丰富艺术课堂内容

根据陆埠镇乡土资源类型及分布现状,分组挖掘乡土资源,并加以分类、整合,开发成可利用的音美课程资源,如将佛雕工艺的打图、选料、打胚、铲细、上漆、贴金等开发为版画雕刻的选图、上稿、雕刻、印刷。

2.利用乡土资源,创新艺术教育新形式

充分重视已整理的音美课程素材,关注多元化、多途径的开发与应用。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主阵地,音美课堂对学校艺术教育意义重大。

因此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创新艺术教育新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1)家乡歌曲我传唱;

(2)家乡特产我宣传;

(3)佛雕图案我应用

3.丰富实践体验,提高艺术教育实效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深化学校艺术教育效果离不开实践体验。

可开展以下一些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学生家乡荣耀感,提高艺术教育实效:

(1)佛雕工艺我体验;

(2)家乡风景我游览;

(3)家乡风俗我来讲。

六、研究的过程

本着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思想,我校于2013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挑选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实验教师制定了《课题管理细则》、《课题研究教师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使课题实施有章可循,规范发展。

课题研究做到“前期有计划,定期有分析,后期有报告”。

学校教科室督查课题进程,安排阶段目标,对课题研究材料分类建档,资料丰富,档案完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验教师坚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掌握新课程标准,深入领悟综合组各科课程标准的内涵,准确把握“新课改”的精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研究准备阶段

收集相关资料、课题思路探索,在余姚市教研专项课题申报立项。

1.确定课题组参研人员,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组织研究人员培训,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

3.调查研究,完成《陆埠镇乡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报告》;

4.正式申报课题,撰写《课题申报评审书》;

5.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6.确定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同时制定相关研究制度。

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运用文献研究法:

查阅史料,同时利用学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对课题需要的重要文献进行搜集、检索,整合出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

利用学校网络为课题组成员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二)研究实施阶段

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有机结合,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运用调查研究法、比较法等方法完善课题研究目标,落实课题研究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通过搜集整理陆埠镇有关风景、古迹、文化、风俗、人物、历史等六个方面的资料,制定《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施方案》,教师撰写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团结协作,全员参与挖资源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这使我们认识到:

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更新教育资源观,让教育跨越学校围栏,为学生创设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氛围中,构建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因此,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课题研究的首要工作。

如何挖掘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呢?

首先,应该了解、挖掘陆埠镇内有什么样的资源,再鼓励家长、学生及其他人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

我们利用绘图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陆埠镇乡土资源分布图,并标明了具体位置,使教师们能清楚掌握这些资源。

为了准确了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佛雕的历史、现状及制作工艺,负责此项研究的美术老师带领学生深入陆埠袁建军工场,走访了陆埠佛雕第四代传人袁建军及部分雕刻类、灰漆类手艺工匠。

通过调查、走访、考实,搜集整理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面对挖掘出的各种资源,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分类整理,并对资源进行需要评估。

通过分类管理,形成不同的资源库,分析资源中所含的价值所在,分析资源中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是什么?

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重组。

我们将搜集来的大量资源逐步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了以雕刻为主题的版画乡土教材。

陆埠佛雕简介

以下是课题组美术教师老师结合佛雕在“综合与探索”领域内容设计的教学案例。

美术兴趣小组综合探索活动

授课班级:

905班

授课教师:

美术教师

1、活动目标

(1)通过实地参观、欣赏,让学生了解佛雕艺术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佛雕的认识。

(2)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使学生佛雕产业发展的现状有所了解。

(3)了解与学习佛雕制作基本技艺。

2、活动准备:

小组合作编写“陆埠袁建军佛雕工坊”的访谈问题;

组成采访组,采访组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有拟采访稿人员、照相者、记录员、最后撰稿人。

确定采访稿,进行采访模拟情景。

参观“陆埠袁建军佛雕工坊”记录表

时间

地点

采访人员及分工

记录人

参观记录

问题1:

陆埠佛雕发展历史、简介?

回答摘要:

问题2:

佛雕选用的材料、工具?

问题3:

佛雕制作的过程?

问题4:

完成一个佛雕需要经过哪些流程?

问题5:

完成一个大型的佛雕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问题6:

您从从业至今,已经完成了多少作品?

(二)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2.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寻资源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大课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到校外开展活动,积极开发资源。

我们通过实地寻访、对镇文化站资料进行考证等途径,形成了以陆埠风情和陆埠故事为主线的两块乡土资源。

陆埠的山、陆埠的水、陆埠的一草一木莫不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爱祖国、爱家乡就要首先热爱生息养息的土地。

当学生在面对外面世界精彩纷呈的同时,更应该熟悉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的鸟语花香和这里的樟木雕成的佛像与那芦蒿制成的小号。

神奇魅力源自大自然的恩赐,山水之灵性,建筑之沧桑,还有千百年的民俗民风,利用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资源进行艺术教育渗透,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传承乡土文化遗产。

3.回归课堂,学科整合用资源

课堂是艺术教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应与这些乡土资源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机渗透。

本研究的主要教学活动有:

(1)家乡特产我宣传

陆埠豆酥糖从清朝光绪年间传承至今,一直畅销不衰,在京津沪等地,倍受青睐。

虽说历史相当的悠久,但在陆埠没有一家形成规模的企业,均属于小规模的作坊生产,使得豆酥糖的包装依然是那么的简约。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陆埠的文化遗产,于是给学生开设了一堂关于豆酥糖的包装设计课。

课上从豆酥糖的历史讲到包装设计的必要性,再深入仔细的给学生介绍关于包装的种种知识点,经过全体学生的努力创作,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图3:

豆酥糖包装设计课

(2)家乡歌曲我传唱

根据部分学生喜爱摇滚乐的特点,结合陆埠镇乡情风貌,马立栋老师对罗大佑的歌曲《鹿港小镇》进行改编,填词改编了《陆埠小镇》,并请董一老师在音乐课上进行教唱,效果良好。

改编的摇滚歌曲《陆埠小镇》

这些都是乡土资源通过开发整合并最终应用到艺术课堂的鲜活例子。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我需求得以充分实现,开放且紧密联系生活的教学实践,给以往相对封闭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突出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图案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激发灵感和发展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佛雕传统工艺的元素融入基础图案教学领域,让学生在佛雕作品的造型、纹样上吸取养分,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进行创作,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佛雕传统工艺的图案与工艺造型,在创作中得以启发。

在以下教学实践方案中,课题组美术老师结合基础图案的特点,佛雕艺术融入在教学案例里。

案例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讲解佛雕传统图案的主要样式与造型特点,在课堂中展示陆埠佛雕典型图案,扩大学生视野,学习佛雕造型特点如具像题材抽象表现;

造型凝练简洁美观;

构图均衡形象唯美;

重复求变繁中有序等,运用于创作中。

本课设想以佛雕为主题,收集佛雕的纹饰图案及造型为参考进行创作,创作具有佛教风格与现代图案相结合的作品。

以为其它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作示例,探索教学的新模式。

《图案的造型设计——佛教图案运用》

教学时间:

2015年9月21日上午第三节课

教学地点:

陆埠镇中

806

夏梅尔

讲授内容:

图案的造型设计——佛教图案运用

教学目标:

l、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与了解佛教图案的常用图形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与热情。

2、操作目标:

掌握图案的图形创作方法:

通过临摹与收集佛教图案,在操作过程中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强化形象记忆,激发创作灵感。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佛雕作品的欣赏,使图案创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明确工艺设计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从中获得真实有用、永久不忘的知识与能力的衔接。

4、创造目标:

锻炼观察与分析能力、表现个性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典型佛雕图案在图案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运用多向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

教授法、分析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

4.开展研讨,课堂延伸赏资源

开展个案研究法,以某一成功的研究案例为切入点,共同研究、采集优势、取长补短。

如:

在“豆酥糖包装设计”主题时,让学生通过“品特色美食,赏悠悠乡情”,学生先说豆酥糖,再看豆酥糖,然后为豆酥糖设计包装,最后感悟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创新、学会合作”的品质,充分体现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1.佛雕工艺我体验

陆埠佛雕工艺源远流长,被佛雕界称之为“陆埠宗”,其自成一派,又一脉相承。

其主要特点是刀法浑厚、线条流畅。

陆埠佛像工艺的主要工序,分打图、选料、打坯、坯子成形、产细、雕衣纹、打砂纸、上生漆、贴金等主要环节。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雕刻艺术,在几次班队活动课时利用美术教室让学生进行版画雕刻,以加深学生对雕刻工艺的了解。

制作流程:

选图、上稿、雕刻、印刷。

2.家乡风俗我来讲

课题组与班主任进行协商,决定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来讲一讲陆埠的风俗习惯。

同学们乐于把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次班队活动课总结(节选):

第七周,我班开展了“家乡风俗我来讲”的主题班会活动。

对于这次活动,同学们收获颇多,意义颇大。

这些习俗从老祖宗手上代代相传,通过本次活动,使得学生对这些习俗可以得到更好的了解和传承。

活动开始了,同学们从三女庙、七十二岙、宋岙古村一直说到大祠堂。

同学们争先讲述、滔滔不绝、兴奋不已。

陆埠千年历史积淀的风俗民情,虽然之前每位同学所了解的不尽相同,显得零零碎碎的,有的同学可能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通过本次活动后,同学们个个都恍然大悟,了解的比以前更全面了。

有同学在写感悟时提到:

“陆埠原来是这么具有深厚底蕴的一个地方!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才发现自己原来对家乡那么的知之甚少,不禁为自己汗颜啊!

”从同学们那神彩飞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3.家乡风景我游览

在考察了宋岙古村的地理位置后,经请示校领导,在做好一切安全防范措施后,带领部分学生一起游览了宋岙古村。

整个活动过程,同学们都兴致勃勃。

以下是孙×

×

同学活动后写的一篇日记(节选):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游览了陆埠的一大风景名胜——宋岙古村。

它那绚丽的景色令我们大饱眼福,让我们回味无穷。

在我有记忆时就听说过我们宋岙,可从来不曾去过。

现在终于掀起了它那神秘的面纱,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宋岙是一个狭长的村庄,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基本与世隔绝。

顺着小溪而上,两边都是旧房子,偶有鸡鸣狗吠,让人忘记了喧嚣。

初读这篇日记,已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韵味。

一次次阅读孩子们的这些日记,也阅读着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喜爱和自豪。

课题研究过程中看到了学生在搜集和参观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丰富的情感,也足见学生的欣赏能力大大的到提升。

七、研究的成果与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成长,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品味。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工作方式在变

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但这种工作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因为教学实践活动包容着太多跨学科的、无法预定的因素。

这一现状逼着教师打开封闭的窗户,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协同教学”。

教师间的研讨、协作,打破了因学科的隔离所造成的交往屏障,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特长的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也使教师的工作更有自信、乐趣和活力。

如马立栋老师作词改编的《陆埠小镇》,由董一老师进行教唱,就是协作研究的共同成果。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专题论文有一篇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一篇获宁波市三等奖,一篇获余姚市二等奖,一篇获余姚市三等奖,3人被评为镇先进教师,两人分别被评为余姚市“教坛新秀”和陆埠镇“教坛新秀”。

(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加强,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

2、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得到了提高

通过利用周边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变得更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在各类学习活动中敢于提高,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和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并且养成了独立思考、勤阅图书资料的习惯。

如上完《陆埠乡土文化》一课,学生多方面寻找、研究陆埠的历史与文化气息,尤其是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小组讨论热火朝天。

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动口、动手、动脑、动笔的能力,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技巧开展一些简单的创作。

课题研究以来共收到学生作品80多件,其中20多件在市级获奖。

(三)明确了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挖掘乡土资源助力学校艺术教育的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

我们感觉到: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必须要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

在什么基础上开发?

为什么开发?

怎样开发?

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的理念,明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主体性、实践性、渗透性和生活化原则,就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1.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

乡土资源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应考虑下列因素:

(1)是否能对艺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物力、财力以及整体研究的氛围等;

(2)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教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开发的认识和开发的能力等;

(3)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必要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状况等;

(4)学校外部环境中具备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

要在充分认识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乡土资源的开发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稳妥、恰当、科学、有序。

2.开发目标上以人为本

乡土资源的开发,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马利坦说: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不应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仅仅变成对相应的考试科目的拓宽与加深。

当然,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并不排除对该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应纳入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中。

例如,在开发版画校本课程时要注意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把长远目标、学期目标综合起来考虑:

长远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学期目标让学生在某些单项上突出发展(如制图、雕刻、上色等)。

3.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

依托乡土资源助力学校艺术教育在实施上应摆脱传授式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式地投入,即让学生自主把握校本课程目标、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主进行校本课程评价。

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如下:

(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我校是浙江省农村示范性初中,余姚市先进学校、先进师训站。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综合组各学科教学能力得到了加强,其中《版画》已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是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八、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新

别人的研究一般局限在单门学科的教育改革,我们以艺术教育的视角将此课题的研究拓展到山区、乡村,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来深化艺术教育。

(二)研究触角新

陆埠镇有着厚重丰实的非物质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包括自然风光、田园生活、风土人情、人物励志、历史积淀,尤以源远流长的“佛雕”文化闻名华夏大地,这些都是其它研究课题难以触及到的。

(三)研究思路新

首先通过调查挖掘乡土资源、掌握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搜集文献、组织理论学习,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接着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由理论到实践,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料总结课题,由实践升华到理论,最后进行推广,接受实践的检验。

(四)研究目标新

别人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