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8252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0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5。

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一批度假区、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全省旅游饭店达到400多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2家,2009年接待游客过夜人数2250.3万人天次。

第二节 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海南岛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中心位置,靠近国际海运主航道,地处热带,拥有沿海、沿边、岛屿等地缘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具备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

  --资源优势。

海南富集海、岛、山、河,资源丰富多样、组合度好,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滨海沙滩、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火山与溶洞、地热温泉、宜人气候、洁净空气、民族风情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体制优势。

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全省实行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赋予了特区立法权,尤其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方面给予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

  --生态优势。

2009年海南岛森林覆盖率达到59.2%,天然草原面积142.5万亩,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82.8%的河流和88.9%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III类标准,86.7%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符合国家一、二类标准。

  --产业优势。

热带特色农业优势凸显,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专栏1:

资源概况

第三节 制约因素

  当前,海南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

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

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

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明确将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作为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性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

海南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产业。

海南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我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不断上升,为海南创新理念和以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海南有条件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

  --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3500美元,旅游休闲已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海南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 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加大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物资供应、综合利用和产品运销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2年,用3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谋划并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经济指标

  注:

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按2009年价格测算。

第四节 建设发展原则

  --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

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旅游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服务品牌。

  --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

以提高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旅游开发和建设要带动就业增长和海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全体居民都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

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珍惜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整合资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

要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海南发展的长期目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优化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不断巩固、夯实发展基础,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统筹旅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和公益性开发,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篇 空间布局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统筹考虑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优化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城乡布局的基础上,按照"

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

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功能组团和海岸带功能分区,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控制。

第一节 功能组团

  北部组团。

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三市县,面积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3.37%。

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

根据条件适度集中布局特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定时定址的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

海口市要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文昌市将逐步建设成为集卫星发射、航天科普、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城。

  南部组团。

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三县,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0.41%。

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

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中部组团。

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市县,面积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1.07%。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等。

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东部组团。

包括琼海、万宁两市,面积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10.49%。

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

将博鳌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会议中心。

  西部组团。

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四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4.66%。

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岛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等。

  海洋组团。

包括海南省授权管辖海域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专栏3:

功能组团和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布局图

第二节 海岸带功能分区

  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范围包括海岸线向陆地侧

  延伸10公里,向海洋侧延伸10米至15米等深线。

海岸带是海南人口、经济的集聚区,也是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重点区域。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海南岛海岸带从功能上划分为六大类型:

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

  --临港经济区。

主要功能:

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实现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

这类海岸带开发要坚持效率原则,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

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等。

  --城镇生活区。

用于城镇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景观。

对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设施建设。

  --旅游休闲区。

用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酒店住宿、商业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产业。

  --生态保护区。

用于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和自然历史遗迹。

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全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发。

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

  --农业和渔业区。

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其他区。

用于科研、军事和其他等。

第三节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原则。

将全省重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省一级。

新开发的旅游区和重大旅游项目必须与本规划纲要和有关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相衔接。

  --政府引导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原则上由省、市县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根据规划和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序供应土地。

严格规范土地二级市场,对已批未建的闲置土地依法采取限期开发、收取土地闲置费、收回等方式处理。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做到供应一块、开发一块、见效一块。

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环境协调原则。

在旅游开发中,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保持山脉、水系、海岸、海岛的自然状况,着力保护好热带雨林和海洋生态资源,防止生态破坏。

建筑材料应尽量采用本地材料和节能环保材料,建筑风格要突出文化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配套好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滨海度假区的开发应当最大限度保留视线通廊,保护开敞空间。

  --差异化发展原则。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要结合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

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旅游区的开发强度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

新建度假区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规划标准。

新建滨海度假区的建筑物与沿海最高潮位线最小距离原则上不低于100―200米,200米范围内既有建筑物不得扩建。

涉及海域使用项目,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专栏4:

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第三篇 基础建设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始终保持海南森林覆盖率、大气质量和水质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

三边"

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到2015年,在稳定森林覆盖率6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森林质量,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加强对水土流失区域、受损海洋生态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到2015年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采矿破坏)恢复率达到70%,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23%。

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力度,到2015年,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损毁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5%和80%。

建立健全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湿地、海洋生态等自然保护区体系,使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

尤其要注意在旅游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

  鼓励生态脆弱地区的村民向城镇迁移,做好迁移的后续工作,稳定移民的生产和生活。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对市县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5:

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

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力度,促进物种资源可持续发展,防止重要物种资源流失。

强化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二节 污染防治

  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

建立产污强度准入制度,重点防治工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企业应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完成评估验收。

加速治理现有工业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集约发展、集中布局新型工业,实现全省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达标。

推进重点工业开发区和重点旅游景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在旅游景区设置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设备,配备环保型公厕、垃圾收集装置和简便污水处理设施,鼓励使用清洁型交通工具。

推行绿色酒店消费模式,减少用水和一次性用品使用量。

严格控制高尔夫球场的农药和化肥用量。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进一步推行改水改厕,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

推广应用生态化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建立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

加快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流域和担负饮用水集中供水任务水库的水污染防治。

在全省所有市、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

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

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推进沼气工程建设。

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建设港口污水和垃圾接收设施。

加强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应急防备能力。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监管力度。

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污染源和南海海域环境监测。

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建立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公报制度,逐步推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体系。

第三节 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土地、水资源、海岸线、矿产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状况评价制度;

建立清洁生产审核制度,鼓励和推广节约资源的设计、工艺和设备;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要配套建设节能、节水等设施;

全省城市市区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实心黏土砖,县城和农村地区逐步实现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实心黏土砖;

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推广使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产品、设备和设施,禁止产品过度包装,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和散装水泥,选择具备条件的城市区域开展中水回收利用管网建设试点;

坚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

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及废弃物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

加强对报废机动车辆、家用电器的回收拆解管理和再生循环利用;

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蔗渣、粉煤灰、火电厂脱硫石膏、浆纸厂"

绿泥"

、废钢铁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推进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逐步在海口、三亚等市县以及洋浦、老城等工业开发区开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活动,争取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 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液化天然气、燃料乙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工程。

推进"

太阳能风力路灯照明示范工程"

和"

新型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示范工程"

,2015年全面覆盖海口、三亚、琼海等重点旅游城市、各滨海度假区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

大力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燃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继续扩大推广沼气利用,提高农户沼气使用比例。

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严格履行规划环评及建设项目环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建立完善有利于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的政策和监督管理机制。

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碳排放降低指标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相应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

制定鼓励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完善分时电价、差别电价等政策;

大力推进各类减排工程设施建设,增加"

以奖代补"

专项转移支付。

  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加强蓄能、变频、洁净煤、新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