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9143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宿迁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每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青年学子们,注定要走出父母的▲,到时代的大潮中去搏击,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

②宿迁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日前协同相关部门领导,按高标准的要求▲了耿车片区淘宝家具产业园建设的进度。

③朝鲜核试验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积极敦促其停止核试验,指出核威胁的可怕性,并强调核安全与世界安全▲。

A.荫庇考察休戚相关B.荫蔽考查休戚相关

C.荫庇考查息息相关D.荫蔽考察息息相关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是趣味的修养。

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它是一件极寻常,却也极难的事。

▲,究竟允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①虽说“天下之口有同嗜”

②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

③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

④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

⑤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

⑥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A.⑥⑤①③②④B.①⑥④②③⑤C.①⑥④⑤②③D.⑥①⑤④②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特朗普在会议上多次要求联邦调查局局长柯米“放手”,中止因涉嫌与俄国高层有连结的

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的调查。

B.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

核心的丝路精神播撒到世界各地。

C.正好与如今将简单的道理表达得百折千回的风气相反,汪曾祺则把最复杂的事物写得明白

如话,这与他洞察秋毫的功力是分不开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

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热情洋溢、豪迈奔放、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

也同样生气弥满、光彩熠熠。

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B.韩愈最先提出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性质的古文运动,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中的“八代”一般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C.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D.司马迁著《史记》,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言。

因其担负着记载历史真实的责任,

所以“不虚美”“不隐恶”,完全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5.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生活场景,对它们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A.一女子脂粉轻匀,打扮一新,款步走下红楼。

B.春光正好,庭院深深,孤寂一人,愁上眉梢。

C.来到庭院,查数败落的花朵,不觉感慨自伤。

D.春愁无限,蜻蜓有情,停驻在她的玉簪上头。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改奉礼郎。

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

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

籍请公按视。

公为画策:

“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

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籍移麟州,如公言。

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

公曰:

“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

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

因言:

“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

”上问公:

“惠卿言何如?

”公曰:

“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且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对宾客,辄指言之曰:

“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然神宗知公最深。

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太夫人忧忧:

父母丧事

B.籍请公按视按:

追究

C.复其税役十五年复:

免除

D.天下晏然,衣食滋殖晏:

安宁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

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

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

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

法。

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

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

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8.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9分)

①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②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③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苏轼《留侯论》)

9.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3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光禄坂①行

杜甫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

注:

①“光禄坂”在梓州铜山县,此诗当是762年,安史之乱结束的那一年所作。

10.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6分)

11.颈尾两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江流宛转绕芳甸,▲。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铁衣远戍辛勤久,▲。

(高适《燕歌行》)

(4)▲,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5)▲,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

(6)▲,彩笔新题断肠句。

(贺铸《横塘路》)

(7)▲,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8)忧劳可以兴国,▲,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无人拣拾的柴禾

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

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咸盐,起锅前再烹些葱蒜。

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

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

一家几代围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

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

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箩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

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

他们不再俏皮,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

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拣柴禾。

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

 ⑤在拣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

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小心翼翼。

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

箩头就等在门口。

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

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

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

  ⑥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

 ⑦冬天里的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

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

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

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

偶尔,一个枝丫就在此时高速坠落。

孩子一个打滚,惊险地躲闪。

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们,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

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

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⑧多年后,在城市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

无人拣拾的枯枝,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了存在的意义。

 ⑨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

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国家给的煤多了。

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⑩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

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

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

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

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

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

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拣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

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

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禾进屋。

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⑪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

许多院落空空,或者只剩了老人。

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

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

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柴禾总是与炊烟相关联。

柴禾少了,炊烟自然也细了,绵软了。

做饭的时间到了,村庄才零零落落、慢慢悠悠地燃起几缕炊烟。

老人们常常做一锅饭分几顿吃,因此他们的炊烟,往往是不等燃直,就又落下去。

 ⑫柴禾无人拣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3.文章第开头说“一到秋天,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其原因。

(4分)

14.文章详尽地叙述了孩子们秋天捡拾柴禾的活动,这样安排材料有哪些好处?

(6分)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⑪段中“绵软”的含义。

(4分)

1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秋江待渡

朱良志

元代画家钱选有《秋江待渡图》,画面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空阔渺远;远处乃是绵延不绝的群山;近处,红树一簇,树下有几人引颈眺望,而江面上隐隐约约有一叶小舟,那就是待渡者的希望。

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之间构成强大的情绪张力。

钱选于上题诗道: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浸彻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这幅《秋江待渡图》是他隐逸中的作品。

待渡,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常见的题材。

但钱选画来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虽然画的是现实时间的渡,其实昭示的是精神上的渡。

画家极力构造一种空灵迥绝的世界,表现人们精神的“待渡”——画家以为,在这喧嚣的尘世,有谁不是等待渡河的人呢!

渡,就是度。

在外者为渡河的渡;在内者为精神的度,度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中。

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灵苇一片,渡出苦海。

“度”到彼岸是人永恒的愿。

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人生的争斗,人因生活所带来的烦恼,等等,总是在缠绕着人。

人需要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哪怕是短暂的、虚幻的。

人的期望是提升性灵的重要动力源泉。

政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商人有自己的理想市场,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就是一种性灵的约会。

生命短暂,希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光明朗照的理想天国;人世间充满了太多的不顺心、不满意,希望渺不可及的宗教境界;人生如此喧嚣,希望那宁静的空间……没有人不是“待渡者”,期望被“渡”,等待机缘来“渡”。

钱选这幅画画的就是这种性灵的约会。

画家将这样的精神期许放在夕阳下的空阔江面来处理。

久立的待渡人,缓缓地来渡舟,无限空阔的江面,将人的期许放大、拉长。

而最要命的是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那样的飘渺,那样的宁静,那样的神奇而不可蠡测。

那里有无限的可能性,那是一个渺不可及的世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它所传达的精神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期待同一机杼。

此画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

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

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渺宇宙的匆匆过客。

这幅画就包含着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

人在路上,独客苍茫螺江上,身做孤云心浩荡。

这是就欲渡人而言。

而就渡人者来说,袅袅秋风吹白波,江上犹有未归客。

一客未渡,而舟不能停。

舟不止,则欲渡人的希望才不会灭绝,即使是在萧瑟秋风下,即使是苍苍落日时,即使是水漫漫、路长长,只要有那欲渡者,摆渡的人又怎能停下手中的棹?

有道是,浩然赋归去,利济吾当任。

“利济”才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

(选自《生命清供》,有删节)

17.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

(6分)

19.请阐释“‘利济’才是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的情怀”的内涵。

(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永远到底有多远?

有人说,永远是瞬间;有人说,永远是明天;也有人说,永远是一辈子;还有人说,永远是永生永世。

或许他们都说对了,也或许都说错了,又或许世间原本就没有什么永远。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2.B3.C(A缺少介词“对”,B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

4.D.(“完全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有误)

5.C(“败落的花朵”不对)

6.B(按:

巡视)

7.C(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

8.

(1)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三”“坐”“报”各1分)

(2)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当路”“龃龉”,句式各1分)

(3)看老人用来略微表现他的心思的言语,都是圣贤的人相互警戒的道理。

(“所以”“微见”“相与”各1分。

9.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每点1分)

10.衬托,视听结合,借景抒情(2分,答出2点即可)。

鸟鸣衬托山中寂静,表现人物的孤独(2分);借鸟鸣杂乱、暮色昏暗的景象,表现归客沉重、压抑的心境(2分)。

11.刻画了一个内心恐惧、心忧国家的山中行客的形象(2分)。

只忧贼,不忧坠,表现对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的恐惧(1分);今昔对比,表现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及对国家现状的担忧(2分)。

12.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月照花林皆似霰 (3)玉箸应啼别离后(4)天生我材必有用

(5)独立小桥风满袖(6)飞云冉冉蘅皋暮(7)业精于勤荒于嬉(8)逸豫可以亡身

13.①柴禾助人度过漫长冬天,让家人生活温暖踏实;

②在秋天里捡拾柴禾的快乐童年令人难忘;

③柴禾见证乡村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14.①点明捡拾柴禾的原因,照应标题;

②展现了捡拾柴禾的过程,表达了对柴禾的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③与后文柴禾无人捡拾的现状形成对比,为文末怀旧的感伤蓄势。

(每点2分,共6分)

15.①人口、柴禾少了,炊烟细弱;

②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式微。

(每点2分,共4分)

16.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逝;

②空巢的农村失去了温情;

③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怀念和感伤。

(每点2分,共6分)

17.首先,由钱选的《秋江待渡图》引出对“渡”内涵的分析;接着,提出了“每个人其实都是需要度”的观点,并分析原因;最后,指出“渡”中蕴含的“利济”情怀。

(每点2分)

18.

(1)现世是苦海,人生充满争斗与喧嚣;

(2)人有对理想世界的期望;(3)彼岸世界充满无限可能。

(每点2分)

19.给欲渡者以希望和帮助;渡人的同时也在渡己;呼吁当下人要有这种担当精神。

(每点2分)

20.参考立意:

瞬间即永远(永恒);永远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永远是一种期待;对永远的困惑;对永远价值的不懈追求……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

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

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

改任为奉礼郎。

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

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逝。

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

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

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

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

公为他出谋划策:

“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

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

”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

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打开城门,带领一千多人渡过河水,运来酒食,遇到敌人战死。

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

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

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

公说:

“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

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

”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

就说:

“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

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

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

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

”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

”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

新建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

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

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

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

”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

公又说:

“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

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

”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

“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

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

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

公侍奉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

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

公就想着来报答他,常摘引孟子的话说:

“对君王责难这就叫做恭,向君王陈述好的意见,堵塞他的邪念这就叫做敬,认为君主不能行仁政这就叫做贼。

”所以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