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833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生在南漳境的十次三国战事Word格式.docx

”《吴志·

吴主传》载:

“(赤乌)四年辛酉,吴朱然围樊城,诸葛瑾取柤中。

(四)步骘与诸葛瑾侵掠柤中

吴赤乌四年五月,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声势浩大。

吴国将领步骘字子山,孙权称帝后拜步骘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

赤乌九年,代替陆逊为丞相。

步骘性情宽宏,深得大众拥戴很有人缘,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外内都很恭敬他。

大将军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兄长。

史书记载有二人侵扰柤中的战争故事。

《晋书·

宣帝纪》记载:

“柤中夷夏万余家避冦北渡沔,吴袭破柤中。

”吴将步骘、诸葛瑾攻破柤中城(今南漳县东南武安镇洪山寺村二组古罗国城旁),柤中地区夷夏十万民众越过汉水逃到樊城避难。

魏国太傅司马懿自请出兵前往讨伐,亲自率大军进兵柤中,吴军连夜撤退。

(五)马穴山陆逊屯兵围襄阳

陆逊,吴国主公孙策的女婿,吴大帝孙权的侄女婿。

陆逊文武双全,武为上大将军,文为丞相,是为东吴重臣。

吴国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孙权北征,派陆逊与诸葛瑾攻襄阳。

陆逊屯兵古襄阳城西潍水河西岸,背靠马穴山(今南漳县七里山),在马穴山留下了两个有智、有趣的故事。

一是情报被截后,处事不惊,俏然撤兵。

马穴山东潍水河距古襄阳城三十里地,正是古代兵家所称的一“舍”之地。

此处屯兵,背靠大山,前有潍水,是一个绝佳之地。

一切安顿妥当,陆逊派遣亲人韩扁前往东吴送情报,不想在沔水河中被巡逻的魏国军队将韩扁捕获,吴国军队战略部署全都被魏国军队得知。

诸葛瑾听说这一消息后很恐惧,写信给陆逊说:

“魏国军队获得韩扁,大势已经扭转,我军的兵力部暑敌人全都知道了。

而且潍水河里水也干了,没有了屏障。

应当急速撤兵。

”陆逊没有回信,一面催人种蔬菜,一面安排诸将栾棋射戏如常。

诸葛瑾亲自来见陆逊,陆逊对诸葛瑾说:

“敌人已经知道了我军的军事机密,只是不敢冒然出击,其主要精力是既要盯住我们,又要守住自己的要害之处,兵将要想移动,应当自已稳定以安全为主,谋划好了以后行动。

现在就撤退,敌人会认为我们害怕了,就会出兵来袭击,这是一个必败的举动。

”于是,秘密与诸葛瑾设立计谋,令诸葛瑾督舟船,陆逊兵将全数上马,向襄阳城进发。

魏国军队素来畏惧陆逊,赶紧向城内跑。

诸葛瑾便引船只出汉水,陆逊有序的调整部队,张扬扩充声势,向舟船靠近,魏国军队果然不敢出击。

二是在古襄阳城西潍水河屯兵时,于马穴山获数十匹巴滇马。

马穴山在汉代中庐县西,是中庐县城的西山。

《后汉书·

郡国志》注引《巴汉志》云:

“县(中庐,今南漳县东北九集镇境),就是春秋时期庐戎国。

县故城南有水(潍水,汉中庐县在潍水河畔北岸)出西山,山有石穴出马,叫做马穴山。

”《襄阳府志》记载:

“南漳交襄阳界,一水名石河,流经襄阳的潼口入汉水,应当就是潍水。

”今七里山在汉代中庐县城(九集镇吴集社区东南)西,潍水发源于七里山北麓(一说发源于七里山最东南二公里的鲢魚潭,疑为潍水另一支源,否则,马穴洞应在鲢魚潭),马穴应在七里山的北部。

清同治版《南漳县志》载:

“马穴山在县北,汉时有数百匹马出其中,马形小似巴滇马。

三国时陆逊攻襄阳,于此又得马数十匹。

”陆逊在马穴山屯兵时,得巴滇马数十匹,由于马从石穴出,马身上有污泥,后在潍水河畔洗马,洗马的地方就更名为“洗马巷”。

只可惜不知道往日“洗马巷”如今在什么地方。

陆逊得巴滇马后送往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那个时候刚好有蜀汉的使者到吴国都城建业,使者中有一位家住在滇地的人,认识其中一匹马的毛色,说是他父亲所乘的马,而这匹马见到蜀汉使者时也还流眼泪。

(六)司马宣王开凿“八叠山”

魏国宣王司马懿在荆山最东一支脉八叠山凿山开道,意在翻过山脉,寻找屯在漳水北岸二、三支列山脉中的蜀汉驻军,意图歼灭蜀汉军队的有生力量。

八叠山在南漳的什么地方?

清乾隆《襄阳府志》有记载:

“(南漳)县东南六十里。

瀑布飞腾,倒泻石壁,群峰直上,高入云表。

魏国宣王司马懿凿山开辟道路,回旋地绕山弯曲重复八次,所以叫这个山名。

”《元和志》记载:

“吴国的时候,朱然诸葛瑾乘山间的危险道路北出柤中,距襄阳150里,或者说司马宣王凿八叠山,开路于这里。

”柤中,在今南漳县东南刘集、安集一带,柤中城在古罗国都城旁,两个古城址紧紧相邻。

八叠山疑在与今刘集毗邻的肖埝镇辖响水洞,响水洞南不远的地方,修建有八叠寺。

司马宣王凿八叠山,是为了开辟伐蜀的蹊径。

“凿山开辟道路,回旋地绕山弯曲重复八次”,可见当年司马懿讨伐蜀国的决心大,凿山开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多,所驻南漳的军队人数之众。

清顾文炜有《八叠山》诗云:

“能凿蜀青山,还凿蜀社稷。

社稷屡兴亡,青山如昔日。

(七)吴将丁封、孙异入沔中

公元263年,在魏国将军邓艾攻打蜀国军队的时侯,已故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蜀国将军诸葛瞻接受了在绵竹关迎击邓艾的任务,诸葛瞻预料自已不敌邓艾,写信请求吴主支援蜀国军队,吴国主公命令大将军丁奉率丁封、孙异等将军急速援救蜀国军队。

就在这次援救蜀国军队的过程中,大将军丁奉的亲弟弟后将军丁封,和将军孙异率大军进入到南漳境的蛮水流域。

只可惜为时已晚,诸葛瞻战死绵竹关,蜀国主公刘禅已向魏国将军邓艾投降,丁封、孙异大军只好从南漳蛮河流域撤回吴国本地。

(八)魏将徐晃讨伐中卢、临沮

魏国右将军徐晃,是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很得曹魏赏识,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魏明帝封他的子孙二人位列侯爵。

徐晃在曹操的军旗下多次立有功勋,参与了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徐晃跟随曹操征伐荆州(古襄阳城),平定荆州后,率部属驻扎樊城。

接着受命“讨中卢、临沮、宜城贼”。

徐晃亲自率领大军在南漳东北,今九集镇吴集街道社区东南古中卢县城——柘林,进行了一场讨伐战争,夺取了中卢县城,中卢县改吴国南郡中卢县为魏国南阳郡中卢县;

又率领军队攻打临沮县(汉时南漳县,在今南漳西南和远安北部),拿下临沮县为魏国所有,当时境内中卢、临沮二县都全收入魏国囊中。

从南漳东北到南漳西南,到处都留有魏国将军徐晃征战南漳的战争阴影。

直到刘备借荆州(南荆州,今江陵)后,将南郡十八县的江北诸县划归刘备管辖,临沮县归属到刘备的旗帜下,但中卢县离魏国襄阳城太近,还是归魏国所有。

(九)魏将乐进征伐刘备临沮县

魏国将军乐进字文谦,容貌短小但胆烈巨大,战功卓著,深得曹操赏试。

建安十年(公元206年),曹操上表给汉献帝刘协,称赞乐进及于禁、张辽:

“武力既弘大,计策谋略又周全具备,品质忠诚性情如一,坚守执着节义,每次临战斗进攻,经常是督军率兵,奋不顾身硬要得到结实、坚固的阵地,没有什么坚固的阵地不能突破,自已帮助司鼓手用鼓槌击鼓,手不知道疲倦。

又派遣到别的地方征战,统帅管理师旅,抚恤大众聚人和,遵守法令秋毫无犯,恰当对敌制定计划决定最后胜负,没有丢失和错误。

论功纪载使用,应当各显偏爱。

”献帝因此封乐进为冲折将军。

乐进跟从曹操平定荆州(古襄阳城)后,留守驻扎襄阳,击走了关羽、苏非等,南郡众多县山谷里蛮人夷人(未入王土者)都被说降。

这时又奉命挥师南下,“又讨刘备临沮(南漳南部)长杜普、旌阳(枝江北)长梁大,全都顺利击破”。

如此强悍的将军率大军攻打区区县城,没有不“顺利击破”的道理。

南漳南部的临沮县,在強大的曹魏大军的铁蹄下,又一次遭受了三国战争的蹂躏。

(十)关羽临沮落难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市)人,蜀主刘备的结义兄弟,驻守荆州时,屯兵于荆山深处,常活动于荆山山脉的九列支脉中,司马懿凿八叠山,就是从水路进攻蜀军不利,转而凿山开道,翻越荆山最东面的支脉,攻击蜀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关羽败走麦城,派廖化到上庸求救无果,关羽父子率残部向临沮方向逃奔,一路遭吴国将领朱然、潘璋部众围追堵截,从漳乡逃到古临沮困羽山,父子二人被俘后不屈就义。

二、南漳境内多战事的成因

三国时期南漳多战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疆域的因素,鉴于南漳的特殊地理位置—魏、蜀、吴三国的接壤地,成为了三家必争之地;

荆山山脉向汉水平原过渡的“柤中”地区是魏、吴的边界地区,柤中地区是历史上的“膏腴之地”,“民附十万”、“宜桑麻”,是魏、吴最宜擦枪走火的地方;

荆山深处的漳水流域,是蜀汉屯兵的去处,是曹魏最迫切希望攻击的地方;

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战争的直接取向。

(一)南漳境曾被魏、蜀、吴三分其地

历史上有很多巧合。

汉末魏蜀吴三分天下,魏蜀吴又在南漳境内三分南漳地,是巧合中的巧合。

说南漳境在三国时期属哪国管辖?

因三国分南漳地,魏国、蜀国、吴国都管一块。

这在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中,也算奇特的一页。

汉时,南漳境为荆州南郡中庐、临沮二县。

中庐县在南漳北半部,东起襄城东南的泥咀、欧庙镇,西至中庐与房陵的界山康狼山,就是现在南漳与保康交界的司空山,北与谷城接壤,南以临沮岗为界。

临沮县面积更大,北起临沮岗,向南三百六十里至今远安中部,东起武镇界碑头,西去三百里到今保康县东南马良镇。

除临沮、中庐二县外,还有南漳南部与荆门、远安接壤地的东巩苍坪、新安(公元1942年7月划入漳河对岸的远安县)一带属于编县(今荆门市)辖境。

据《荆门市志》记载:

西汉初置编县,县治在荆门州西北八十里的高阳城。

编县疆域包括今荆门西部、当阳东北部、远安东部和荆山南部与荆门、远安相邻的东巩、巡检等部分地区。

东晋隆安五年,即公元401年,编县治所由荆门西八十里之高阳城,向东北移一百四十里,到荆山西南的漳水流域许茂城(疑似今东巩镇苍坪彭家老屋场)。

编县治所在南漳南境经历了156度春风秋月,于南朝萧梁太平二年,即公元557年,“废编县入长林县(今荆门市)”了。

原编县后来并入荆门,有相当一部分疆域后来划入相邻的当阳、远安和荆山三个县市。

由于废编县距今时间远久,人们似乎把编县治所曾在南漳县境给遗忘了。

三国名将关羽镇守荆州时,藏兵于沮漳河流域,经常活动在顺漳河而上的南漳境内,其活动地点大多都是属于原来的编县疆域。

1.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魏国用武力夺得荆州,分荆州南郡北境设襄阳郡,中庐县、临沮县沿用东汉之县名,属荆州襄阳郡,后属南阳郡。

编县属南郡。

根据清朝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

“襄阳府,东汉建安中魏国用武力分立为郡。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襄阳的南界是南郡,北界隶属南阳郡。

汉朝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名称,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魏国用武力夺得荆州,置襄阳郡,起初郡治在宜城,不久移治到古襄阳城,郡治与城至今没有迁改。

”中庐、临沮二县属襄阳郡。

地理志》也有载:

“襄阳郡,魏置。

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

宜城是原来的鄢、中庐、临沮荆山在东北、邔、襄阳侯相、山都、邓城、鄾。

2.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曹仁败北,编县属东吴南郡。

赤壁鏖战,曹军被火烧战船后,曹操想要暂时返回许都,等待再收拾军马来报仇。

吩咐曹仁保全南郡。

曹仁在南郡,令曹洪守彝陵,作为犄角的形势。

有人来报告:

“吴国军队已经渡过汉江”。

曹仁安排不要和吴国作战为上策。

东吴大将甘宁得知曹仁令曹洪据守彝陵,自愿率领三千精兵直截夺取彝陵,攻下彝陵后,都督周瑜可取南郡。

甘宁夺取了彝陵,却又被困在彝陵城中。

周瑜留凌统坚守营地,亲自率大军去救彜陵之围。

周瑜救出甘宁后,陈兵于南郡城外,见曹兵分三门而出,对阵鼓响处,两军交战,周瑜麾两翼军杀出,曹军大败。

吴国前面的军队尽全力追赶。

周瑜见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人,于是命令众军抢城。

不想中计,被伏兵一弩箭,正中周瑜左肋。

后来曹军在东吴军营前骂阵三日,第四日,周瑜带伤亲自出战,曹仁让军士大骂周瑜,未等双方交战,周瑜怱然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下马来。

原来是周瑜用计,想让曹军知道他病重危险,这只是一个假象,曹仁一定夜晩来劫寨。

四下埋伏,可以擒住曹仁。

曹仁果然上当,夜晩来劫寨,四下炮声齐发,东、西、南、北吴国将领率兵杀出,曹兵大败。

杀到五更,离南郡不远,一声炮响,吴国将领凌统又引一支军队拦住去路,曹仁引领军队往刺斜方向逃走,又遇吴国将领甘宁大杀一阵。

曹仁不敢回南郡,向北直接往襄阳大路行走,南郡失守。

3.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吴、蜀分荆州,编县又归蜀汉。

这是一个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故事。

荆州,辖七郡。

包括南阳郡(治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江夏郡(治今湖北省云梦南)、武陵郡(治今湖南省常德市)、长沙郡(治今湖南省长沙市)、桂阳郡(治今湖南省郴县)、零陵郡(治今湖南省零陵北)。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

“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已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

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公元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作为特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便派人去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

关羽坚决不让,把东吴接收大员轰了出去。

孙权一怒,派吕蒙带领三万人马用武力夺得了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

刘备闻知,急率五万军马东下,驻扎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恰巧在此时曹操进攻汉中(治今陕西省汉中东),刘备怕益州有失,主动向孙权求和,孙权许诺,双方以湘水为界,共分荆州:

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

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

编县属南郡,因而归蜀汉管辖。

4.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关羽败亡,编县重属吴国。

关羽败亡,根本原因是东吴耽心关羽北伐得胜,势力坐大,影响以后收回荆州,毅然决定毁盟暗通曹营,偷袭后方。

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关羽北伐樊城,吕蒙偷袭荆州”。

关羽的荆州治所江陵和与它一江之隔的军事重镇公安失守,关羽前线的几万大军的家属被吕蒙扣为人质,导致关羽军心瓦解。

关羽败走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粮草又尽。

在这个夜晚城外吴兵招唤各位蜀国军人姓名,越墙而去的人很多,救兵又不见到。

于是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绒。

关公与关平、赵累,引领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向临沮(今南漳)困羽山方向突围,赵累死于乱军当中,关羽被东吴伏兵长钩套索并举绊倒坐骑,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关平急去救父亲,背后潘璋、朱然率兵全都赶到,关平孤身独战,用完全部力气被擒获。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关羽、关平父子不投降,被孙权所害。

荆州南郡重归东吴,编县属南郡,又归东吴管辖。

5.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秋,南阳郡所辖的中庐县归附东吴(《二十五史·

三国志·

吴主传》)。

(二)柤中地区是历史上的“膏腴之地”

柤中在什么地方?

上黄县境内。

数有史志相互印证。

清同治版《南漳县志·

纪事》载:

慎重按《襄阳记》记载:

“柤中在上黄界,距襄阳一百五十里。

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驻扎在这个地方,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土地平敞,适宜种植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的膏腴(《三国志》为“膏腴沃壤”),地名叫做柤中(《湖北通志》)。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

“柤中,古地名。

又作沮中。

就是今湖北省沮水上游;

或者说为今南漳县境蛮河流域。

三国时期夷王梅敷兄弟三人及其部曲万余家驻扎在这里。

”只要把“上黄界”、“距襄阳一百五十里”、“蛮河流域”、“宜城西山”等概念融汇在一起,马上就会把柤中定位到今安集到刘集这块土地上。

古罗国城遗址在今安集洪山寺村二组,但史籍上一般都说在宜城西山。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

“罗,古国名。

春秋封国。

熊姓。

在今湖北省宜城市西。

”清同治四年版《南漳县志·

古迹》载:

罗国城,“罗国在宜城西山中,今宜城西五十里就是南漳境,是汉、晋时期这个地方还隶属宜城管辖的原因,注说是这个事情,今罗、庐二国全都在南漳境内,这个地方就是罗国故城。

”今南漳县安集到刘集就是汉晋时宜城的西山。

柤中是一个地区名,它的范围较广,在沔(汉水)南上黄地界上。

也就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所说的今蛮河流域。

是在上黄县的东境。

上黄境的北边以临沮岗为界,今武安镇、安集、刘集,西南肖堰、东巩、巡检、板桥,今保康的重阳、马良、店垭等都曾属上黄县辖境。

柤中是指一个地区,同时也是一个地名。

因有“上黄界”、“距襄阳一百五十里”的具体地理位置。

比如说南漳,南漳是一个县域,广袤八百里。

但南漳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南漳距襄阳43公里。

那么柤中的地名位置在哪里呢?

综上分析,就在原刘集区的范围内。

再具体一点,就是以古襄阳城为基点,沿上黄县距襄阳一百五十里的弧线去查找,就是在今安集到刘集之间。

这里方圆几公里的地方古迹密布,有古罗国城遗址,有安家河北岸的百斗街古城址,有总督包,有打鼓台等遗迹。

柤中故址或许就在某一古迹的不远处。

柤中地区是南漳历史上的“膏腴沃壤”之地,这一地区内历史上曾经建有至少七座古城池。

从时间顺序上排列,第一应当为西周初封国罗子国的都城——罗川城。

罗国的一世祖匡正,因助周伐纣有功,于周武王(约公元前1057——前1043年在位,于前1046年起践天子位)三年封于此,建立了罗国,子爵。

古罗国都城罗川城遗址在今南漳县武安镇安集洪山寺村二组罗家营。

这是一处三千多年前的古城址。

据罗国城遗址的调查报告称:

遗址东部原有座古城池,不知为何时所建。

可列为柤中地区第二座城。

第三座城池是战国末年秦将白起在公元前279年,引蛮河水冲垮楚鄢郢(今宜城市楚皇城遗址),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封地武安邑,即今武安镇,这座城镇至少应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第四座城池是晋朝上黄县治所,在今南漳县东南五十里、武安镇西北的軨乡。

第五座城池是西魏襄州总管府的归义郡治所,在今南漳县东南武安镇境内,至今不能悉指所居。

第六座城池为西魏归义郡左安或开南县治所,疑在今南漳县东南武安镇辖境安家河北岸的百斗街古城址。

南漳县东南武安镇辖境刘集兴缘寺村,还有一座东西长约一千米,南北宽约四百米的古城遗址,曾被《中国百家姓寻根游》误为古罗国遗址。

从上述众城池来看,有古城遗址、没有明确的所居是什么朝代什么治所的,又符合柤中距古襄阳城距离的,有刘集兴缘寺古城遗址、安集洪山寺村二组罗家营古罗国城遗址东部古城池。

而古罗国城“遗址东部原有座古城池”,因这里两座城池在一个地点,从时间顺序上来排例,时间在前的就应当是“古罗国城遗址”;

时间在后而又更靠近宜城西山的东部古城池疑似柤中城遗址。

柤中是一个处在蛮河流域上黄境并与宜城接壤,平原、丘陵、山地三者兼有的地区。

宜城西山的海拔最高程在500米以下,今南漳与宜城交界的山脉中,母猪岭、天岗岭、南界山、团山、杨家大山,其海拔高程分别为376米、402米、425米、262米、和446.5米,柤中东北的神龙山海拔325.4米,柤中西部的龙角尖海拔261米,柤中北部为丘陵地。

柤中就处在一个“U”型的浅山包围之中,因而可以说这个“U”型的浅山包围圈就是柤山。

这里的柤山不是一座山名,而是这个“U”型山脉的总称。

柤中就是在柤山的包围之中的意思。

所谓“群蛮依阻山谷”,就是柤中东南为山脉,山脉东南是汉水,柤中东南的山脉筑就了一条自然的山体防线。

侵扰柤中必然要越过汉水,翻越东南的柤山山脉屏障。

如果在东南山脉的通道上设伏阻击,这里退可保聚,进可攻取,入侵者是很难突破防线的。

这或许正是东吴多次侵寇柤中而不能得其手的重要客观原因。

(三)荆山深处漳水流域是蜀汉屯兵处

荆山深处漳水流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屯兵处,这里至今仍保留有许多蜀汉将领关羽及其驻军留下的遗迹。

1.春秋寨关羽夜读春秋

春秋寨,在今南漳县南部东巩镇陆坪村,座落在太极峡内鲫魚山上,顺山脊建有150余间石房屋。

相传关羽曾在这个寨子里秉烛夜读《春秋》,春秋楼原为当地居民邓氏兄弟在陆坪寨所盖,在当时是比较高档的楼房。

三国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关羽受刘备委托镇守荆州,这段时间里,东巩、巡检一带是关羽的重要屯兵处。

关羽白天巡视督训军队,夜晚在邓氏楼房休息。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一位非常讲义气的人,要完成义兄交给的任务,除了辛勤带兵、扼守要地以外,还需要勤奋学习,提高自身政治、军事、文化素养,《春秋》一书就是关羽在邓氏楼房利用夜间休息读完的。

所居楼宅被后人命名为春秋楼,春秋寨因春秋楼而得名。

春秋寨三面环水,一面临山,而临山的地方恰是断壁悬崖,形势险峻。

春秋寨现已开发为三国旅游线上的新景区。

为国家4A级景区。

山寨经历了由兵寨到民寨的几度演变,虽历经垣残瓦剥雨蚀风颓,但寨体、碉楼、城墙巍然屹立,保存完好。

春秋寨是南漳——古山寨之乡上千座山寨的杰出代表,入选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山寨自然环境优美,“负阴抱阳”、“枕山环水”,具有“奇、险、峻、秀”四大特色,被专家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古山寨”。

2.东巩团山寺卧牛寨关羽收周仓

周仓,字元福,关西人氏。

传说周仓在苍坪团山寺卧牛山寨占山为王,周仓因何到了团山寺卧牛山寨呢?

相传周仓在汉末参加了农民起义军黄巾军,为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的弟弟、地公将军旗帜下的一名渠帅,周仓也领一支几千人的起义队伍,当起义军遭到朝庭的残苦镇压,地公将军张宝战死之后,周仓率领劫后余生的众兄弟逃至南漳东巩的团山,发现这里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于是就在团山安营扎寨,搬石伐木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卧牛山寨。

寨内还修建了练兵场、点将台。

周仓就在这里演兵操练,等待时机。

有一天,关羽护送二位嫂夫人前往江南寻找义兄刘备,车仗队伍路过卧牛山寨,被周仓属下截住车仗,关羽上前打退众人,早有人跑进山寨向周仓禀报,来了一位红脸髯须的大汉,众兄弟都不是他的对手,还请渠帅亲自出马。

周仓立马收拾兵器下山,一看来者是关羽,急忙丟枪下马,俯伏参拜。

周仓向关羽讲述了前因后果,愿带山寨人马相随关羽。

关羽一路南下寻兄也多有艰险,见周仓心性直率,就收周仓相随,后辟为副将。

周仓对关羽忠贞不二,后来听说关羽遇害后,周仓悲痛不已,自刎而亡。

周仓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勇好汉,在各地的关帝庙中,关羽神象的两则也经常供奉周仓、关平(关羽之子)的神象。

宗教文书中记载,上帝诰封周仓为“刚直忠勇大天尊”。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撰刻碑文云:

“南漳东南百八十里,有山如团,号称团山,疑是古时候的卧牛山,是关圣人收周仓的地方......”人们的纪念方式虽不同,然而却心诚如一。

3.尖峰岭寨上拜关公

小漳河村古山寨之多,这里相距十里、五里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