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746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人教版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4节 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

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交融,自然贴切,足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辞淡意远,颇耐人咀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

迷津:

迷路。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诗歌抒发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中间两联和最后一联可看出:

中间两联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主要突出归途迷惘的感情。

首联写景,主要是借万木凋零、雁南飞、北风江寒等来渲染清冷的气氛,从而烘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

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前路茫茫的愁绪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用到了以景作结的手法。

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

作者借此把思乡之情和前途迷茫的忧愁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以景作结,照应首联。

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前途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

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乃大家风范。

首联以秋冬之交的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的思乡之情,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而不得之抑郁。

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

两句诗很具体地写出了季节的气候特点,这是写实;

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

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之情,于是首先想到自己的家乡:

家乡在襄水弯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

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字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

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归帆天际看”的表现。

看天际归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

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

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到哪里去问路。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这是一首抒情诗。

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

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

首先要读懂词句的意思:

作者登上船,准备游览一番,船帆升起,迎着眼前的山色,山色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而去;

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上的水纹,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

其次明确其写法,这是典型的写景句。

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把“帆”“山色”当人来写,写出了词人在隐居中对大自然的体会,显得格外亲切。

从写景的角度讲,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写山,动中有静;

静态写水,静中有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①拟人:

“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词人心情的写照。

②动静结合:

“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

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换。

③反衬:

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地疾驶。

(任答两点即可)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比较异同,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是单独的句子,多是修辞手法;

若是整诗,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表情达意”,暗示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进行作答。

本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表现作者的自得其乐。

相同点:

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

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不同点:

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

“雨湿西风水面烟。

”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

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

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一巾华发上溪船。

”次句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

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

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

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

“寻浊酒,试吟篇。

”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

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结笔二句,一气贯注。

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

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

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

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

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

品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似乎又可见到唐诗宋词之诸多异同。

读此词,趣味甚多。

船到钱塘,词也戛然收尾,留下了满幅的溪行余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①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

就是笋。

③木笔:

又名辛夷花。

(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内容上:

以“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突出环境的幽静。

在技巧上:

以动衬“幽”,如“下鹭”;

以声衬“幽”,如“鸣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尾联“叹息”:

一叹自己志士已老,报国无成;

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这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

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结情;

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

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

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合。

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

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

这一句暗笔点题。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

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

然出句着一“观”字,明写所见;

对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

明、暗、见、闻,参差变化。

且出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写。

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而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写。

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

写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

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

从对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出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箨龙”既“已过头番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枝叶的嫩竹;

“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

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象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合,井然有序。

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

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

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

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

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

刘熙载《艺概·

诗概》说:

“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

但尾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

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

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往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

四顾惘然,向谁诉说?

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能无惆怅?

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

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中暂时忘却。

第三首颈联说:

“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问。

第四首尾联说:

“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

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

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

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还另有陶、白所不曾具有的一境:

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

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荡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著”。

梁清远《雕丘杂录》说:

“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山村史。

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

”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2)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

(2)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丰,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②新水浸,骑款段③,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④,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退隐之后寄身山寺时。

②洊(jià

n)亭:

在钟山西麓,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

③款段:

马行迟缓貌,这里指作者所骑的毛驴。

④褰素幔:

撩起白色的帷帐。

(1)请赏析“穿云入坞寻游伴”一句的妙处。

(2)下阕写自己孤身栖居山寺所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骑驴时而绕行云雾缭绕的山径,时而进入峦嶂如屏的坞堡,去寻访游伴。

“穿”“入”“寻”三个动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也体现了词人不畏云雾迷茫、谷壑窈深探奇览胜的精神。

(2)栖居孤寺,清寂素雅,东风送暖,春光融融,写出了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

松涛悲鸣,吹断梦境,夕阳照窗,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探 春

黄 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1)“东风便试新刀尺”一句中“便”与“新,两字匠心独具,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1)“便”有熟练自如之意,说明东风年年运用“刀尺”来裁剪大好春色,已成为能工巧匠,今年初试也一定会大显身手。

“新”字突出强调了新春伊始,唯其是“新”的刀尺,才能裁剪出新的气象,同时显示出与唐诗中熟见的“刀剪”相区别的匠心。

(2)前两句写雪里落梅正是早春美好景色,正好可以整治杯盘、醉赏美景、迎接春天。

后两句展开想象,写东风大显身手,裁剪大好春色,万叶千花,姹紫嫣红。

整首诗洋溢着欢畅、惊喜的情绪。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留别王维①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①据《旧唐书·

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②违:

分离。

③假:

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清人沈德潜评价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

(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与艰难。

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

(2)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感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

诗句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渔家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

“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

”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

(1)上片即景抒情。

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

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2)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

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1)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

[唐]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①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

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2)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1)“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

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

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

(2)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

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

(2)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

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

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13.(2014·

保定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

(1)~

(2)题。

归 乡

陆佚仁①

万里归蓬万里云,关山过处忆犹新。

凄凄峪道金狄马,寞寞重山武穆心②。

故里梨园停宿雨,圩③中旧巷走乡音。

茶淡火熄人寂静,浅秋摇曳月黄昏。

①陆佚仁,明正德银川卫职方司书办,受刘大夏案牵连,被迫辞官。

②北宋名将狄青,受朝廷猜忌,郁郁而终,葬于汾阳峪道河。

金狄,墓前神道两侧的石人石马,其中的武将名金狄。

武穆,指岳飞,因奸臣秦桧陷害,被召南归,风波亭被害,有词“小重山”。

③圩:

江淮低洼地区村庄周围防水的堤。

(1)请分析颔联运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

颔联用典,借用狄青和岳飞被朝廷猜忌陷害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牵连辞官后报国无门的郁闷、凄然和有志难舒的落寞、不平。

(2)纵观全诗,说说诗人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首联、颔联写了归乡之前,被牵连辞官,独自南归时的孤寂、不平、凄然、落寞。

颈联、尾联写归乡之后,看着熟悉的梨园,听着村巷里熟悉的乡音,炉火边烹一杯淡茶,看天边月光摇曳。

这舒缓宁静的生活安抚着作者的心境,心绪逐渐平复,归于淡然和宁静。

古代诗歌鉴赏

(二)

(对应学生用书P331)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日 暮①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①日暮: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说。

(1)第三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营造了凄寂幽邃(凄清而洁净)的氛围。

(2)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寂、怀念故园的愁绪。

(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