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3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反馈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版含答案2017-2018学年尤溪七中高二第二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80分)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3.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完全否定。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下列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批判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B.西方的科学必将削弱儒家文明C.批判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向西方学习应该全面而且彻底4.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

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5.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6.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7.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

“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

该评论中的“他们”是()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激进派8.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

“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

”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

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

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时局发生变化B.变法遭遇挫折C.朝廷极力阻碍D.皇帝软弱无能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

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

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

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0.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激烈争论。

康有为等人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

材料可以作为A.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B.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的一手史料C.研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D.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史料11.“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这句话A.肯定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倡导B.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C.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形式主义偏向D.批评了新文化运动的不彻底性12.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13.1919年12月,胡适说: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

这表明胡适()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14.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

“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15.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A.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C.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16.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出以下基本目标:

(一)“唤起国人对于本国学术之自觉心”;

(二)“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1919年5月罗家伦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

这突出表明A.文化斗争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前期发挥主力军作用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斗争旗帜D.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7.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其创作背景可能是A.中华民国成立B.五四运动爆发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D.中国共产党成立18.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根据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A.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B.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C.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D.国人已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19.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

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20.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

这条线索是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历史周测试题答案和解析【答案】1.D2.A3.A4.A5.A6.D7.B8.A9.C10.A11.C12.D13.A14.C15.A16.A17.C18.D19.C20.A21.

(1)特点:

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2)认识:

传统文化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四十年代”,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新思想”的具体内涵,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魏源的新思想的认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的信息说明魏源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部分学习,并不是全面学习,C项错误;魏源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错误。

综上,故选A。

3.通读材料可知,由“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等信息可知这是对洋务运动期间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学习制度和思想的结果的批判故选A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完全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切入,结合洋务思想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洋务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中体西用”要掌握4.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B项的说法错误;题目中未提及近代中国外交的困境,故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故D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年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可知清末,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故选A。

5.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习民主制度和启蒙思想,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故A正确;BCD都涉及到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不符合材料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